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這次馬丁抨擊“漫威電影不是電影”可以說是過去一個月全球電影界引人關注的焦點。

那麼,馬丁為什麼會抨擊漫威電影呢?

馬丁有一段話很重要。他是這樣說的。

眾所周知,過去的20多年,電影行業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變化。但它們中最壞的一個變化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悄悄進行的:一點一點、持續地消除風險。當下的很多電影變成了用於快速消費的完美產品,它們中的很多也都是一群很有才華的人所完成的。共通的一點是,它們缺少cinema最關鍵的東西:一個獨立個體的藝術家的統一視野。原因當然是:獨立藝術家是最具風險的因素。

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好萊塢大公司已經逐漸全面控制了一部電影的拍攝,導演(即馬丁所謂的獨立藝術家)在大公司面前,已經純粹淪為了執行工具。

最典型的例子顯然就是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作為導演的羅素兄弟和美術、攝影燈工作人員(即馬丁說的一群有才華的人)在這些電影裡,基本上就是漫威電影公司的項目經理,他們要完全按照漫威公司的想法來製作這部電影,當然我們不能說羅素兄弟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了。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但顯然《復聯4》這樣的電影,無論是劇本走向,各種英雄角色的結局,這些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羅素兄弟所能夠決定的。

長此以往,導演就失去了自己在一部電影中的獨立藝術性,而淪為大電影公司的提線木偶。這就是馬丁擔心的根本所在。

而造成這個局面的,正是好萊塢電影公司和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所謂的“製片人中心制”,它和目前中國電影所謂的“導演中心制”是完全不一樣的電影拍攝模式。

那麼,中美兩國是如何形成這2種不同的電影拍攝模式的呢?

中美兩國電影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2個市場,肯定都會是未來全球電影發展的某個方向。搞清楚這2個電影拍攝模式的利弊,顯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所以今天就讓我給大家好好介紹一下這2個電影模式的不同吧。

1、什麼是好萊塢大片廠的“製片人中心制”?

所謂製片人中心制,就是在拍攝一部電影的過程中,製片人是核心,決定了這部電影的主要環節。值得注意的是,製片人並不一定是一個人,可能是一群人。

比如在漫威電影體系裡面,漫威的高層,就是集體作出這些決策的製片人。他們對於漫威電影有一個總體佈局和規劃,每一個漫威單體電影和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都是這個龐大的漫威電影宇宙的組成部分。

我們用一個圖來簡單解釋一下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圖片製作來自著名電影評論人王義之

在這個架構圖中,電影公司的製片人處於最高層,是他們先物色好了劇本,有了一個電影的主要框架之後,然後再找到合適的導演來執行這個任務。

所以,在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電影拍攝模式當中,導演的角色其實相當於項目經理,執行製片人的意圖,完成這個電影。

在這個體系裡面,美術、攝影、特效製作團隊這些電影的主創人員,地位並不比導演低,他們共同合作,一起完成這個電影具體每場戲的拍攝。

2、什麼是中國電影的“導演中心制”

在導演中心制的拍攝模式之中,顯然,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是導演。

我們還是用一個架構圖來說明。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可以看出,導演受出品人的委託,處於整個權力體系最高層。由於中國電影的很多出品公司老闆,他們基本不懂電影,所以拍電影對他們來說,主要是一個生意,他們只管出錢,找到合適的導演來拍電影。

當然,也不是說電影公司的老闆完全不懂電影,有的老闆,比如華誼公司的王中軍,博納公司的老總於冬這些人,在電影圈浸淫多年,肯定的懂一些電影的。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但他們主要還是靠導演來完成具體拍攝,而這些電影公司也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班底,比如華誼公司和馮小剛、張國立等緊密聯繫;博納公司則主要和香港的一些導演合作,比如最近的《中國機長》就是劉偉強導演。

在導演中心制裡,導演權力最大,從劇本選擇,到主要演員,基本上這些大事都是導演拍板。

3、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和中國電影“電影中心制”的發展歷程

關於中美兩國為何在電影拍攝方面,發展出了2條不一樣的拍攝模式和方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如果要詳細說明,恐怕要寫一本書都不夠。

所以我們只能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曾經美國電影也主要是導演中心制,也是導演負責,後來進化出了製片人中心制。也可以說,在8、90年代,美國電影和香港電影的拍攝模式大同小異。但後來美國電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當然中國電影目前的導演中心制,也已經不同於90年代了。

好萊塢之所以慢慢演變出製片人中心制,有2個重要原因。

一個是美國的電影文化歷史悠久,所以他們的電影人才特別豐富,前面咱們說了,中國很多電影公司老闆不太懂電影,但在好萊塢不同,這些電影公司的老闆普遍對電影拍攝都比較精通,所以他們在對導演權力限制方面天然具有優勢。這個是好萊塢發展出製片人中心制的背景,

但是好萊塢走上“製片人中心制”,主要原因還是源於對投資風險的控制。

好萊塢電影史上,《泰坦尼克號》是一個具有里程碑的電影。因為這是第一部投資近3億美元的大製作。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後來我們都知道《泰坦尼克號》大賣,一度霸佔全球票房冠軍十幾年。

但是在當時這部電影的出品方21世紀福克斯和派拉蒙的老闆,可是被卡梅隆嚇了個半死。他們是出於對卡梅隆的新任,才決心砸1.5億美元來拍攝這部電影,但是拍到後來,拍攝期限一拖再拖,成本也超支嚴重,最終花了近3億美元。而外界對這部災難愛情片普遍不看好。

好萊塢歷史上因為一部超級大製作的票房失敗導致電影公司破產有過很多先例,在1997年聖誕節上映之初,《泰坦尼克號》的票房也是不溫不火,當時可是把老闆們嚇壞了。

所以雖然後來大賺,但是老闆們再也不想經歷這種由著天才導演瞎搞的事情再次出現了。

在90年代,好萊塢電影成本超過1個億就是超級製作了,讓導演們自由發揮,最終賠錢也不會太多。進入21世紀之後,拍電影的花費越來越大。如今的好萊塢電影,像《復聯4》成本已經高達5億美元左右,老闆們可不能再讓導演們決定這麼大投資,他們不放心,也不可能完全放任導演們。

所以“製片人中心制”在好萊塢的出現實在是一種必然。

正如前面馬丁所說的那樣,“一點一點、持續地消除風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你看現在的好萊塢大片,總是在拍續集,為什麼?因為太大的風險,逼著電影公司老闆們越來越保守,他們希望拍攝熟悉的品牌電影,這樣他們才感到安全。

好了,接下來咱們再來說說中國的“導演中心歷程。

應該說,內地的電影拍攝一直都是導演負責制。在早期北影、八一廠這些國營電影製片廠,拍電影是完成上級任務,導演領任務完成就好了。所以是完全的導演中心制。

但當時香港電影代表了華語電影最高水平。香港電影發展出了導演/監製負責制度。比如《笑傲江湖》導演是胡金銓,徐克則是電影監製,他們在這部電影拍攝過程中共同決定。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後來香港電影人大舉北上,把香港電影的拍攝模式帶入內地,為中國電影市場化提供了很多優秀經驗。

發展到現在,中國電影的拍攝模式已經是一種結合了香港經驗,然後源於中國社會獨有文化特點,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導演中心制。

正如前面說的華誼公司主要和馮小剛合作,博納公司主要和香港導演合作一樣,由於中國獨特的圈子文化和人情社會,製片人和導演親密合作,製片人主要負責融資,以及聯合其它電影圈資源;導演負責具體拍攝,然後在發行過程中又是靠製片人和導演的人脈關係來操作。

比如最近幾年新崛起的歡喜傳媒,它出品了《瘋狂的外星人》和《我不是藥神》,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是過去2年中國電影的重磅作品。

歡喜傳媒的老闆是董平,早年就投資監製了多部中國電影重要作品,後來憑藉多年關係開了這個電影公司。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甯浩和徐崢都是歡喜傳媒的董事,是歡喜傳媒的明星導演股東。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所以現在中國電影的導演中心制,導演已經不僅僅只是拍電影,他還參與整部電影的投資,有權享有未來的票房分紅。換句話說,中國的導演中心制,已經是導演+製片人的深度結合了。

同樣的,吳京等人也是如此。

吳京拍《戰狼2》,主要投資方就是他的登峰文化;吳京後來中途帶資近組拍《流浪地球》,他的公司也是第3大出品方。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所以中國電影的拍攝,走出了另外一條路,就是把導演和製片人深度綁定,那麼如果票房失敗,風險共擔。

這是不同於好萊塢電影體系的地方。在好萊塢電影公司,導演基本上沒法參與電影投資,因為好萊塢大公司的話語權太大了。

總的來說,電影是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的大眾文化產品。由於這種二元結合,矛盾中又有統一,所以電影的拍攝,勢必要有人負責商業的一面,有人負責藝術的一面。中美兩國走了不同的解決之路,好萊塢那裡就是製片人負責商業,導演負責藝術;中國電影這裡,導演+製片人結合,同時負責。

這就是二者最大的區別所在。

4、中美兩國電影拍攝模式哪個更好?

好了,前面咱們詳細介紹了中美兩國“製片人中心制”和“導演中心制”的不同,它們的起源和發展。

那麼,這2個電影拍攝模式,哪一個更好呢?哪一個又是未來發展方向呢?

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之爭帶來製片人負責制和導演負責制,哪個好?

現在其實很難說。

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是更“先進”的一種商業電影模式。注意我要強調一下,僅僅在商業電影方面。如果是文藝片,這種模式會大大限制導演的藝術創作,肯定無法拍出更好的電影。

美國電影文化有100多年了,早在1920年代,好萊塢大片就已經暢銷世界。多年來,他們一直在探索,摸索更好的電影拍攝模式。

好萊塢電影這些年來一直在全世界賣座,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規模完全沒法和好萊塢大片相比。所以“製片人中心制”是在一個更大的市場之中發展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似乎更能代表未來方向。

製片人負責制,也可以讓電影的成功更容易複製,這是一個成熟的模式,製片人和導演各司其職,分工配合,效率很高。這種模式拍出的電影下限很高,很少出現爛片。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製片人中心制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導演的限制太大了。要知道,一個電影最終還是要靠導演拍出來。這也是馬丁最擔心的地方所在,如果放任好萊塢大片廠的老闆們這樣限制導演,這樣保守,這樣一直拍各種續集,拍所謂的“主題公園”式的電影,電影的創新遲早會出問題,再也不會出現新的電影題材了。

相比之下,導演中心制給了導演更多發揮餘地。可以讓導演更加自由,找自己想拍的電影,在市場競爭中也更容易湧現新的題材。

所以大家看到,這幾年中國電影出現了《流浪地球》這種全新科幻電影,出現了《我不是藥神》這樣以前沒有的社會現實題材劇情片,出現了《紅海行動》這種全新軍事題材電影.......

這都是導演更自主發揮情況下才會出現。

當然,如今的中國電影某種程度上,還在重複之前好萊塢電影的路,所以未來如果中國電影市場也有好萊塢電影的規模,會不會走上好萊塢的道路呢?

畢竟電影的投資風險,會隨著成本增加而無限擴大。到那個時候,投資人不會放心讓導演權力太大。

正如太放任導演,就會出現陳凱歌這樣的例子。大家知道,在拍《霸王別姬》的時候,有製片人徐楓的限制,有編劇蘆葦協助,陳凱歌拍出了這部曠世佳作。後來呢,陳凱歌放飛自我了,他自己編劇拍,就拍出了《無極》。

顯然,導演太過於追求自己的藝術性,又會在商業性和觀眾接受度方面出現問題。這是一個矛盾,自從電影出現,這個矛盾就存在。

如今中美兩國針對這個矛盾,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

到底哪一個更好,還是留給未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