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可可西里》看電影紀實性

《可可西里》在中國電影中無疑是令人矚目的,在日本東京電影節獲得評審團大獎,在國內也是好評如潮。綜合各種不同的評論,大家所一致讚揚的就是《可可西里》的真實感。時至今日,當我再次看過這部影片之後,仍然被這種真實感所深深地打動。

通過《可可西里》看電影紀實性

通過《可可西里》看電影紀實性

通過《可可西里》看電影紀實性

其實幾乎在所有的電影之中,真實感都是追求的一個起碼目標。從電影產生之初,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給觀眾帶來的真實的恐懼感,就像是超出臨界點的核子一樣註定一爆發而不可收拾。這種真實感使電影迅速普及到了全世界,並在短短的100年間,發展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總是最先使用到先進的科學手段,使未來展現在人們眼前;在它的世界裡千年前雄偉的古羅馬可以再現;人類能夠自由穿梭時空;曲折的愛情故事得到圓滿的結局,而這一切都是來自於電影中的真實感。對於大多數電影從其最基本的初衷來說還是要營造一個真實的氛圍,並通過在這個真實氛圍中所發生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來傳達愉悅、緊張、刺激的情緒,從而達到商業、娛樂、政治教化的目的。當電影在試圖營造這樣一個真實的氛圍時,必定要通過一系列的手法來實現這個目的,其中紀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紀實手法取自於紀錄影片,包括相對固定的鏡頭、長鏡頭的運用、“解說加畫面”,直線型的敘事結構等等。甚至在科幻電影當中,導演也會盡量的使神奇的故事情節發生在一個長鏡頭中,以增加影片的真實感。

《可可西里》的成功就來自於它的殘酷且震撼的真實感,這種真實感正是產生於它紀實性的表現手法。我們來看看,在這部影片中都具有哪些典型的紀實手法?

(1)《可可西里》的故事背景是具有紀實性的這部影片具有一個真實的背景故事,巡山隊的原型就是曾經真實存在的“野犛牛隊”。早在影片拍攝前幾年,關於可可西里“野犛牛”武裝反盜獵隊就已經通過媒體的報道,引起了國內乃至國際上的極大關注。1997年我國將可可西里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國際上也出臺了一些抑制藏羚羊絨交易的法規。多年過去了,素有“野生動物王國”之稱的可可西里動物種群數量,目前呈現出增長態勢。據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公佈,僅藏羚羊的種群數量就由保護區初建時的兩萬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五、六萬只。雖然盜獵者的猖獗受到了打擊,正常的保護機制已經建立,但是“野犛牛隊”的故事還留存在人們心中,對於可可西里和“野犛牛隊”的好奇仍然存在,這也為《可可西里》的成功預備了一個廣泛且深刻的社會基礎。雖然導演兼編劇陸川通過影片展現了可可西里惡劣、震撼的自然美,再現了隊員們的艱辛,但是實際的情況要比影片中所表現的故事更加感人至深,結局也更加殘酷。可可西里,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這裡的悲慘與殺戮,這裡的真實與震驚,曾經撼動了每一個人的良知。導演陸川無法通過一個100分鐘的影片來完整、真實地再現這種震撼,所以他只能選擇一個高潮、一個片斷來實現藝術與真實之間的結合。(2)《可可西里》的敘事方式充分的利用了紀錄片的“即興之美”紀錄片的即興美就在於這種來自現場的真實捕捉,紀錄片的精彩也往往來自於那些若干不經意的瞬間集合。而在《可可西里》中,陸川將這種即興之美髮揮得淋漓盡致,他打破了類型片或者主流電影常用的敘事模式和故事結構,使影片故事情節的發展出乎觀眾意料。這種非典型的敘事方式,使它看起來更像一部紀錄片,具有更強的真實感,極大的提高了影片的紀實性。情節一:第一槍。影片一開始被抓的隊員強巴被捆綁著坐在地上,無奈的看著盜獵者在剝羊皮,這時“老闆”走過來問他:“你是日泰的隊員?”強巴說“是的。”“老闆”對手下說:“給他鬆綁。”正當手下低頭給隊員鬆綁,怎知“老闆”抬手一槍,強巴的鮮血濺了手下一臉,手下也傻坐在那裡。這第一槍就來的那麼突然,卻又那麼真實,真實的讓人無法接受,但這正是盜獵者的殘忍。情節二:記者剛剛進入巡山隊,就在當晚突然隨隊進山,使剛剛緩慢的節奏突然加快起來。情節三:隊員追捕逃跑的馬佔林父子的過程,高原氧氣的不足使得快速奔跑的人產生肺水腫進而迅速致死,整個過程來的是那麼突然,從奔跑到步履艱辛再到突然倒地,當觀眾從特寫鏡頭上看到他們已是口吐鮮血。生命在這裡是如此的脆弱。情節四:隊員趙棟在送給養的途中身陷流沙,幾秒鐘的時間,整部影片中最為生動、鮮活的一個形象瞬間消失在荒漠之中。情節五:影片最後那殘酷而乾脆的一槍,是整個影片最為有力的一筆。這一槍毫無徵兆,沒有廢話、一槍就死,整個故事情節嘎然而止,以至於你不得不要再看一遍,才能夠相信這樣的結局。幾個毫無徵兆的突發事件使人們相信儘管命運不可抗拒,但沒有一個情節是可以預料的。這些敘事形式上的安排,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和心理接受方式。人們總是根據以往電影的敘事形式,習慣性的認為巡山隊一定會和盜獵者有上幾次激烈的交火,然後經過曲折、艱辛的追趕,最後再來一場決勝的交鋒。但陸川卻沒有讓巡山隊和盜獵者有過一場像樣的戰鬥,而是在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消耗殆盡。整個影片,只有在最後的幾分鐘我們(也包括日泰)才見到了真正的盜獵者,然而此時的巡山隊只剩下隊長日泰和記者兩人,力量的懸殊達到了頂峰,善惡的對立也達到了最尖銳的時刻,一切都是那麼出乎意料,我們迷茫了,結局會怎樣?日泰會怎樣?善良的人們總是會心存幻想,然而盜獵者的殘忍和事實的殘酷就這樣真實地再現了。(3)利用記者的旁觀視角和旁白也是紀錄片常用的一個手法影片中記者尕玉始終處在一個客觀的跟蹤敘述者的位置,觀眾也得以“經歷”了事件的整個過程,猶如置身期間,真實感更為強烈。這種結構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視域融合作用,便於觀眾的接受和理解。記者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他在片中充當的是公共社會的代言人,也是通過他的報道才最終促成了可可西里問題的最終解決。雖然這個手法比較老套,但是為影片最後敘述式的結局作了鋪墊,這個手法也暗合了紀錄片當中只能單條線索敘述事件發展的客觀存在。(4)長鏡頭的運用是體現影片紀實性的一個重要手段長鏡頭就是在一個統一的時空裡不間斷的展現一個完整的動作或事件的鏡頭,它可以表現空間的完整性和時間的連續性。場景一:影片中表現數以百計的藏羚羊骨陳列在荒漠之上和數以百計的藏羚羊皮陳列在荒漠之上的兩個鏡頭,毫無保留地表現了盜獵者那種極致的趕盡殺絕的囂張氣焰。看過這種場景的人都無不為這種喪盡天良的捕殺行為觸目驚心進而難以平靜,讓人瞬間充溢著一種極致的憤恨,鏡頭背後的我們看到的是同時充溢在隊長日泰心裡的那種誓死抓住盜獵者的決心,正是這種長鏡頭的渲染使觀眾產生了共鳴,喚起了人們已經麻木的情感。場景二:隊長日泰率領的巡山隊員乘坐的吉普車在廣漠壯麗的自然景觀下疾馳,長鏡頭所呈現出可可西里自然風光的同時,吉普車拉出兩道沉重的黃色飛沙軌跡,讓人感受到任務的艱鉅、沉重,潛移默化中奠定了這必將是一場亡命之旅的開始。場景三:巡山隊員全體衝入河中,追捕可能是盜獵者的人群,通過長鏡頭保留了時空的完整性,真實地再現了緊張激烈的追逐場面,給人一種純粹的視覺體驗。場景四:影片最終在冷湖的群山之中,用一個長達三分鐘的長鏡頭完成了全片的拍攝。從始至終展現了一種力量—自然的力量,一種敬畏、一種信仰、一種對永恆的理解。(5)影片另一部分的力量來自於惡劣的自然景觀帶來的震撼實景拍攝、深入可可西里的無人區,為影片的成功造就了另一個重要條件。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飽含著令人窒息的份量,給予我們視覺上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影片取景多在藏北無人區,於可可西里、五道梁的周邊地區,此處平均海拔4500-5000米,天氣惡劣多變,氣候異常。正如影片中的一句臺詞所說:你在可可西里的任何一個腳印可能就是人類留在地球上的第一個腳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