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古人不管是皇帝,還是文臣武將,不管活著的時候多麼呼風喚雨,死後大多會獲得一個諡號,諡號就是對他一生功過的綜合評價。

皇帝的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三種。

像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這樣的帶:“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字的都是美諡。

而像楚懷王這樣的帶“懷、悼、哀、閔、思、殤”等字的都是平諡。

至於惡諡,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因天下大亂,國家覆亡,身遭橫死,被後來推翻隋朝的唐朝改諡為“煬”。其實他的真正廟號諡號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簡稱隋世祖或隋明帝。可惜後世只記得他“煬”這一惡諡。而隋明帝,你聽過這個稱呼麼?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中國歷史延綿不斷,皇帝的諡號好壞直接影響了他在歷史書上的地位,也影響著後世對他的理解和看法。

同樣的,中國的讀書人也對自己的諡號十分關注。宋朝時,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宋朝得文正諡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宋以後的中國的讀書人便有了一個夢想:

“生晉太傅,死諡文正”

到了清代,諡號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

清朝歷經12位皇帝,卻僅有8人,被賜予了文正的諡號。近代為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晚清名臣如: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等都不曾被賜予“文正”這一光榮諡號,可見獲得這一稱號的難度有多大。

在清朝的8個“文正公”裡面,最出名的當屬曾國藩。曾國藩一為文臣,二為漢臣,但卻是在沙場之上,為清朝立下了蓋世功勳,死後被清廷賜諡文正,也算是對他功勞的一種肯定。

而另外7個文正,分別是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李鴻藻和孫家鼐。

一、湯斌

按照時間順序,先說湯斌吧,這個湯斌應該大多數人不曾聽說過,近些年大熱的各類清宮劇中也很少出現。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湯斌,天啟七年(1627年)出生在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家中世代為官。幼年聰明好學,後遇明末動亂,在戰亂環境下成長的他,立志以後要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好官。

清順治九年(1652年)中進士,踏上仕途。康熙十八年(1679年),湯斌拔得博學鴻儒科頭名,授翰林院侍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充《明史》總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遷任內閣學士,後任江寧巡撫,任內教化百姓,宣導儒學,江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政聲極好。在返京任太子老師時,百姓沿街哭泣挽留。後遭明珠等人誣陷誹謗朝廷,遭康熙責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十一日病逝於工部尚書任上,終年61歲。湯斌為官一生,身上僅有俸銀八兩,其友徐乾學“賻以二十金,乃能成殯”。雍正十年(1732年),湯斌被平反,一年後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賜予湯斌諡號“文正”。道光三年(1821年),湯斌得以從祀孔子廟。

湯斌為官一生致力於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 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他同時是個理學大家,是個大學者、大文化人,著書立說,教化百姓。是滿清推崇的“理學名臣”。一生恭順,效忠清朝。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湯斌的“文正”諡號是死後追封,而乾隆給他這個封號也是基於他對於清朝統治者的順從表現,通過對他的褒揚來引導老百姓,讀書人效法湯斌順從滿人的統治,以鞏固當時清朝政府對華夏大地的統治。

二、劉統勳

劉統勳,字爾鈍,號延清。(其子劉墉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出生於陝西羌州。家中也是數代為官,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舉,雍正二年(1724年)考取進士,乾隆元年(1736年),被提拔為內閣學士,跟隨大學士嵇曾筠到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和治水。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升任工部尚書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後又調任刑部尚書。乾隆十九年(1754年),劉統勳升任太子太傅兼陝甘總督,得到賞賜孔雀花翎。

乾隆二十六年,黃河氾濫,災情嚴重。乾隆命劉統勳督修中州黃河堤防工程。在任期間,劉統勳不畏哭,不畏難,以身作則。迅速治理了水患緩解了災情。此後,劉統勳還曾於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運河水道,從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劉統勳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將大量的精力投入海塘、賑務、河工水利各項制度建設以及革除河工諸多弊端的水利事業中,成為乾隆朝有名的水利名臣。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天下糧倉”中王慶祥老師飾演的劉統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劉統勳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務。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尚書房總師傅、殿試閱卷大臣。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東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統勳七十大壽,乾隆皇帝親筆御賜“贊元介景”四字匾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庫全書》總裁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去世。乾隆皇帝親往弔唁,到劉統勳家門口時發現門楣窄小、家居簡樸,為之感動。回宮尚未進乾清門,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對群臣說:“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劉統勳不愧是真宰相”,還親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劉統勳自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期間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為國家挽回損失。同時興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為帝國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能臣。

“文正”的諡號也是當之無愧

三、朱珪

朱珪(1731 - 1807年),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與其兄朱筠,時稱“二朱”。祖籍蕭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後遷黃閣河村。隨父朱文炳由蕭山僑居順天大興縣(今北京市),遂入籍順天府。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乾隆十二年(1747年),17歲殿試為進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補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權巡撫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按察使,授侍講學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書房行走,教嘉慶帝讀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學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禮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後,歷任兩廣總督,吏、兵、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職務。

嘉慶四年(1799)初,他終於奉召入京,直南書房,管戶部三庫,加太子少保。嘉慶帝常召他諮詢國家大事。同年冬,調戶部尚書,又為上書房總師傅。嘉慶五年(1800)秋兼署吏部尚書,嘉慶七年(1802)秋為協辦大學士,嘉慶八年(1803)夏兼翰林院掌院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嘉慶九年(1804)進太子太傅。嘉慶十年(1805)春,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先後充實錄館、國史館、會典館正總裁和己未科、乙丑科會試總裁官。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終年77歲。

嘉慶皇帝得知朱珪的噩耗後,大哭一場,特賜奠、祭、葬三道聖旨,以示對他的後事料理和懷念。初六日嘉慶皇帝親賜奠,並賜給老師陀羅經被,還下令慶郡王永璘帶領十個大內侍衛,先前去奠醊,並拿出皇帝內帑銀子,二千五百兩給朱珪家裡人治喪,同時追封朱珪為太傅,入賢良祠永世祭祀。賜諡號:“文正”

更為其作詩:“半生惟獨宿,一生不言錢”這也是嘉慶皇帝對他的一種評價,從朱珪返京後不斷被提拔加封升官,可以看得出來嘉慶皇帝對他的老師朱珪是十分信任的,當老師去世嘉慶的表現又讓我們知道他對朱珪這位帝師又是那麼的敬愛、尊重。

而朱珪一生的所作所為也當的起嘉慶皇帝對他的這份信任與尊重。朱珪為官,以“養心、勤業、敬身、虛已、致誠”為箴言,一生清廉不言錢,愛國愛民,品格端方,光明磊落,關心庶民百姓的疾苦,為國事嘔心瀝血,不惜個人一切利益,可以說是古代官吏之楷模。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四、曹振鏞

曹振鏞(1755 - 1835年),字懌嘉,號儷生,安徽歙縣人。乾隆朝戶部尚書曹文埴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後。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乾隆帝以曹振鏞為戶部尚書曹文埴的兒子,才能可用,特擢侍講。累遷侍讀學士。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嘉慶十一年(1806),升工部尚書。奉命撰《高宗實錄》,書成,加太子少保,調任戶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調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隨又升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道光元年(1820),晉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道光三年(1822)萬壽節,道光帝賜宴十五老臣,曹振鏞年齒居末,特命與宴繪像。道光四年(1823),充上書房總師傅。道光七年(1826),回疆平,晉太子太師。道光八年(1827),張格爾就擒,晉太傅,賜紫韁,圖形紫光閣,列功臣中

道光十一年(1830),以萬壽慶典賜雙眼花翎。道光十五年(1834)卒,享年81歲,道光帝親臨弔喪,下詔褒恤,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

歷史上對曹振鏞的評價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有不少人認為他雖然身為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但是一生唯唯諾諾,秉承“多磕頭、少說話”的原則一直無所作為,但事實上作為首席軍機大臣,從政52年的京官,沒有一條貪汙受賄的記錄,同時期的官員又能有幾個做到如此。

實際上曹振鏞政績頗多,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並活捉張格爾回北京,這是道光朝平定叛亂勢力的一次重大勝利,曹振鏞作為決策人員贊襄有功,支持有力,是功臣之一。道光帝為他寫下這樣一段讚語:“親政之始,先進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問學淵博,獻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絲綸。”評價實在不低。

曹振鏞本人是識大體,相當開明的。他有一批親屬是揚州鹽商,世代享有特權,兩江總督陶澍提出鹽政改革,取消商鹽壟斷權,實行凡納稅皆可販鹽的鹽票法。這一改革損害曹振鏞親屬的利益,親屬叫苦不迭,紛紛找曹振鏞訴苦,曹振鏞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他能把祖傳利益、家族利益撇在一邊,支持鹽政改革,是識大度開明的。

嘉慶皇帝出巡,曹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月,歙縣民間至今能聽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無”這句俗諺。若是無能之輩,道光皇帝又怎會把權力這樣放心的交給他。

在曹振鏞家鄉,“四世一品坊”屹立在歙縣雄村村首,曹氏宗祠前,是一座三間三樓,四柱沖天式功名牌坊。為乾隆褒獎戶部尚書曹文埴祖孫四代而敕建的,也是曹府新廳之門坊。實則如列入曹振鏞在內作為魏武帝(曹操)後裔嫡脈的新安曹氏即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絕無僅有的五世一品。特別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歷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乾嘉王朝幾乎有大半歷史都在他們父子的影響之下。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曹振鏞門生較著名者有潘世恩、林則徐等人。這樣的人去世後諡號“文正”也算名副其實了吧。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曹振鏞的字確實寫的很好)

五、杜受田

杜受田,字錫之,號芝農。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嘉慶八年,剛滿17歲的杜受田,參加秀才考試奪得第一名;嘉慶十年,應山東鄉試,以全省第24名的成績高中舉人;道光三年,獲癸科會試第一,復行殿試,獲二甲一傳臚,賜進士出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成為濱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學士,一代大儒。有清一朝,濱州杜氏曾以“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揚天下。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後入仕,到1931年止,僅明清兩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過知縣以上、武將千戶以上的有39名。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咸豐皇帝的恩師杜受田,更是其中的翹楚。 進入仕途後,杜受田無論在翰林院內任職,還是到全國各地擔任考官、學政,總是兢兢業業,殫精竭慮。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選為四阿哥奕詝的師傅。為能及時進宮授課,杜受田搬到離皇宮較近的西安門內靜默寺中居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道光皇帝十分滿意,連連給他加官晉爵,後提升他為工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年四月,擔任朝考閱卷官,次年受命名為會試副總裁,不久兼任戶部左侍郎,管理國庫,成為清王朝的總管家。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杜受田被任命為上書房總師傅,把培養皇子的重任託付於他,道光皇帝晚年最鍾愛聰明能幹的六阿哥。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道光皇帝第六子,六阿哥愛新覺羅·奕訢)

但是四阿哥立儲在先並且素有賢名,所以道光皇帝對傳位的事猶豫不決。杜受田為避免廢長立幼引發皇室內亂,決定幫助四阿哥登基。後來道光皇帝領諸皇子往南苑圍獵。六阿哥奕訢表現最為突出,幾乎箭無虛發。四阿哥奕詝無法競爭,便依照老師杜受田的授計,未放一箭。道光皇帝問其故,答道:“ 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爭高低。”道光高興地說:“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勝並沒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顧慮。道光皇帝臨死前,又一次將眾皇子叫來,最後考察以立皇儲。杜受田深知四阿哥奕詝辯才不佳,便教其應對之道。是時,諸皇子對道光的垂詢對答如流,四阿哥奕詝卻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淚,道:“兒臣日夜對上蒼祈禱,惟願皇阿瑪早日康復,此乃國家萬民之幸,兒臣之幸也。”最終四阿哥奕詝的親情善良,堅定了道光傳位決心。

(這一情形頗似曹丕與曹植爭王位)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詝登基,是為咸豐皇帝。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咸豐帝即位後,感激老師的擁戴之恩,任命杜受田為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遇事言聽計從,奉若生父。清朝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明朝的宰相,在朝廷中最有權勢。杜受田也想憑藉咸豐的信任以展自己的治國宏圖。清咸豐帝即位不久,他首先建議起用林則徐、周天爵等在鴉片戰爭中因主戰而被撤職的大臣,以鎮壓剛剛爆發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咸豐元年,杜受田調管禮部。二年六月,山東一帶連降大雨,濱州等30餘州縣受災嚴重,聽聞災情,杜受田向皇帝請命前往災區視察。

心繫家鄉的杜受田風塵僕僕的來到山東賑災地點後,置暑溼於不顧,宵衣旰食,察民情,問疾苦,與山東布政使劉源灝、江寧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賑章程,安撫災民。杜受田辦理完山東賑災事務後,又馳赴江南,冒著暑氣趕路。不料由於晝夜勞頓,一會潮溼。一會悶熱,舊病復發。

七月九日,杜受田因病於江蘇清江浦驛臺去世,終年 66歲。

杜受田死後,咸豐皇帝萬分悲痛。伏案痛哭流涕,如喪考妣,硃筆寫下了一段極富個人感情的話:“憶昔在書齋,日承清誨,銘切五中。自前歲春,懍承大寶,方冀贊襄帷幄,讜論常聞。詎料永無晤對之期,十七年情懷付與逝水。嗚呼!卿之不幸,實朕之不幸也!”

靈柩抵京,咸豐皇帝親往杜宅祭奠,撫棺痛哭,悲悼實深,在場者無不動容。並賜陀羅經被一襲,賞銀五千兩治喪。追贈杜為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按清朝定例,凡大臣應否予諡,應由禮部先行奏請,唯杜受田不同,欽定諡號“文正”。咸豐三年十月初四起柩歸裡,恭親王祖奠目送,咸豐賜祭酒一罈,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還欽賜金鎬、玉鍬,意使靈柩歸故時,逢山開山,遇水搭橋,凡礙靈柩前進之物均可剷除。

“太師大學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級的一種冊封,清嘉慶以來漢族大臣被追封太師大學士的僅杜受田一人而已。

杜受田死了,咸豐帝將他不盡的思念轉化為對杜氏家人的隆恩。杜受田的父親身前任禮部侍郎,賞禮部尚書銜,賞食全俸;長子杜翰,時以翰林檢討放湖北學政,15個月就由從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並進為軍機大臣。

1853年春,咸豐帝到國子監臨雍講學,特派其五弟奕誴祭奠恩師。當日攽下的諭旨明晰地流露其心情:“(杜受田)倘能久在左右,於時事艱虞,多有補救。”咸豐帝是多麼希望杜受田能幫助他挽救岌岌可危的朝運。

六、曾國藩

曾國藩,曾文正公,大名鼎鼎的晚清中興名臣。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婁底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曾國藩五歲啟蒙,六歲入家塾“利見齋”。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國藩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國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參加湖南鄉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國藩會試未中,次年恩科會試再次落第。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這一年起,曾國藩在京的十年間一步步的升遷到了工部左侍郎二品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回家,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11月,清政府命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在其家鄉湖南一帶,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八月,曾國藩獲准在衡州練兵,並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咸豐四年(1854年)2月,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曾國藩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曾國藩率湘軍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敗於太平軍石祥貞部,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因戰敗而被朝廷革職。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七月二十五日,曾國藩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擊殺太平軍曾天養,並攻克城陵磯,因功賞三品頂戴。10月14日取武昌、漢陽,因功賞二品頂戴,署湖北巡撫,賞戴花翎。因曾國藩努力推辭,而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曾國藩攻陷田家鎮,進圍九江。曾國藩因調度有方,賞穿黃馬褂。

咸豐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於湖口,燒燬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曾國藩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曾國藩派李孟群、彭玉麟、胡林翼支援武昌,而自己親自到江西招兵造船。8月,收復湖口。9月,補授兵部右侍郎。

咸豐六年(1856年),石達開進攻江西,曾國藩坐困南昌,這時羅澤南卒于軍營中,彭玉麟走千里殺入重圍至南昌助守。9月2日,洪秀全與楊秀清內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咸豐八年(1858年)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國藩接咸豐諭出辦浙江軍務,救援福建。

咸豐九年(1859年)11月,曾國藩擬四路進兵之策,曾國藩攻取安慶,多隆阿、鮑超攻取桐城,胡林翼攻取舒城,李續宜攻取廬州。

咸豐十年(1860年)2月,曾國藩破陳玉成於太湖。由於兩江總督何桂清放棄常州而奔上海,導致蘇州、常州失陷。4月,清廷命曾國藩馬上趕赴江蘇,並先行賞加兵部尚書銜,署兩江總督。6月,實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7月,命皖南軍務歸曾國藩督辦。

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9月25日,曾國藩移住安慶。12月20日,加太子太保銜,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同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國藩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五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十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燬,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八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治四年(1865年)5月26日,曾國藩率軍赴山東剿捻。10月,將金陵製造局遷上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治五年(1866年),曾國藩奉旨進駐周家口,以欽差大臣的重權身份,督師剿捻,但最終失敗。同治六年(1867年)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制大增。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同治七年(1868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曾國藩抵達北京,拜見慈禧太后與同治皇帝。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年(1871年)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27日,曾國藩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遣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此後,曾國藩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同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繪像祀之。朝廷聞訊,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祀京師昭忠、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

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滅太平天國,倡導洋務運動,每一件事情都是影響整個大清命數的大事。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晚清的中興。

曾國藩經歷兩次鴉片戰爭,與洋人打交道的經歷開闊了他的眼界,他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在保證國家主權的情況下,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技術,引進消化以提升自己的實力,他將清朝的世兵制改革為募兵制,主張在鄉農中招募兵員。其用意就是鄉農中招募的兵員樸實壯健,有利於灌輸封建的忠義倫理思想和便於適應艱苦殘酷的戰爭環境。曾國藩對綠營的編制方面也進行了改弦更張。改變了綠營中“兵與兵不相知,兵與將不相習”的弊病,但也明顯暴露了建立私家軍隊的用心,並從此就開創了近代中國“兵為將有”的先例,軍閥擁兵割據的局面也就初顯端倪了。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好影響了幾代人,且不說其同時代的湘、淮將領以曾國藩為楷模,就是其後的黃興、蔡鍔等資產階級軍事家對曾國藩治軍方略也推崇備至,張之洞、袁世凱等在甲午戰後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時,還採納了曾國藩治軍的許多做法。民國軍事家蔣方震在他的《國防論》中讚賞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說凡領軍者都應該效法曾國藩。蔣介石則明確表示要師承曾國藩,要求國民黨軍隊中的將領必須“認清歷史,效法曾胡”。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澤東一生很注意這點,曾國藩的“愛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深受毛主席的認同。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可以說曾文正公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大清,成蓋世之功,又不貪戀權位,急流勇退,可以說是當時大清朝第一能臣。

七、李鴻藻

李鴻藻(1820年 - 1897年),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

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為侍講,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遷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

同治四年(1865年),再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光緒二年(1876年),命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反對完顏崇厚擅訂《里瓦幾亞條約》。歷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調吏部尚書。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廷中妥協投降之風日盛。李鴻藻焦急萬分,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書皇上,建議朝廷開源節流,動員全軍,重整士氣,保家衛國。然而,一些官僚依舊歌舞昇平,忍辱求和,最終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這種情況下,李鴻藻與翁同龢再次重申反對簽訂《馬關條約》的立場。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馬關條約原稿,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馬關條約日文原件)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李鴻藻因病請求致仕,不久病情加重,光緒帝賞給他藥品,命御醫前去視疾。不久逝世,享年七十八歲。他的遺疏遞入之後,光緒帝十分傷心,贈予諡號文正,追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李鴻藻一生都在為抗擊外辱而努力,正是由於他的堅持不懈,最終清政府與沙俄重新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爭回了《里瓦幾亞條約》失去的伊犁南境的大片領土以及諸多軍事要塞和關口,更正了許多有關分界及通商條款,在晚清一直被欺負的情況下為清朝政府挽回了顏面,也為中國爭回了許多不可被分割的領土。但迫於當時的環境,李鴻藻也無法挽大清於既倒,時也,勢也。嗚呼悲哉!

八、孫家鼐

孫家鼐(1827 - 1909),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晚年稱澹靜老人。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孫家鼐的曾祖父孫士謙是乾隆朝刑部郎中,父親孫崇祖任池州府教諭,治家嚴格。由於家學淵源,孫家鼐從小便接受良好的蒙學教育,精通經史,學業優異。

咸豐九年(1859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出湖北學政,升侍講、侍讀。入值上書房。孫家鼐不僅學養深厚,而且為官中庸持正,務實清廉,人品敦厚。正是這樣的品質為慈禧太后所看重。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光緒四年(1878年)被推舉為光緒皇帝老師,與另一朝廷重臣翁同龢一併輔導光緒皇帝,遂有“一代帝師”美譽。歷升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侍郎等職。

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家鼐反對為朝鮮的宗主權與日本開戰,力言“釁不可啟”,主張妥協,與李鴻章的見解不謀而合。二十四年,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成立,任第一任管學大臣。三十三年,與溥倫同任資政院總裁,妥擬院章,籌畫立憲事宜。

戊戌變法期間,孫家鼐主張向歐美學習,指出“中國以禮教為建邦之本,綱常名義,萬古常新”,變法乃維護清廷統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的主張不同。二十四年,慈禧與榮祿發動戊戌政變,廢除新政,罷免翁同和,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孫家鼐變法立場較溫和,遂未被追究。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帝后西行陝西,孫家鼐被啟用為禮部尚書。還京後,任體仁閣大學士,歷轉東閣、文淵閣、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注重實學,並與張百熙等制定《奏定學堂章程》,開展教育改革。後與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瞿鴻禨總責核定改革官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賞太子太傅。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遭到長期幽禁的光緒皇帝走完了他38歲的人生歷程,在瀛臺涵元殿晏駕。光緒皇帝的死,斬斷了孫家鼐人生的希望,從此一病不起。光緒皇帝晏駕的次日,慈禧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辦完皇帝和太后的喪事,孫家鼐再也沒能振作起來。次年十月十七日(宣統元年,11月29日),孫家鼐在京城病逝,享年82歲。晉贈太傅,諡文正。

相比於其他七位文正公,孫家鼐的境遇最為困難,身處亂世,朝廷昏庸。內亂四起,外敵環伺。一生為了大清也可算是鞠躬盡瘁了,可惜人力敵不過天。他的努力併為讓大清的氣數再續多久。死後諡號“文正”,也算名副其實了。

介紹完八位文正公,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湯斌和劉統勳以理學名臣受諡;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和孫家鼐則是以帝師身份受諡;而曹振鏞,和曾國藩一樣,都是因為他立了軍工。

清代權利核心機構為軍機處,但軍機處給大臣上諡號時最高只能諡到“文忠”。一般情況下,只有為人臣者道德功業皆極其出眾,經內閣草擬由皇帝親賜這一無限哀榮。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後上諡號時皇帝對大臣的最終看法才可見端倪。

李鴻章、左宗棠都得不到的諡號“文正”在清朝到底有多牛?

有名的如晚清紅人李鴻章因為皇帝認為他這個人心存私心,並不是無條件的“正”故而只諡“文忠”,而左宗棠、張之洞都諡“文襄”皆是因為他二人的功績在朝廷統治者看來並沒有高到足以讓他們享受到最高諡號的榮譽。

待到溥儀退位,大清王朝終結之後,文人死後要諡文正的夢想也逐漸逐漸消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