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难求!当年他们在青海超火

苏发林先生是我省第一个将青海方言相声搬上舞台的艺术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青海方言相声被录制成磁带,风靡一时。

一票难求!当年他们在青海超火

城中区文史资料专员赵邦明先生与苏发林先生是相交多年的好友。11月6日,在赵邦明先生的引见下,记者见到了苏发林先生。

一票难求!当年他们在青海超火

苏发林(左)和彭洪(右)在舞台上表演青海方言相声。

唱“花儿”成名

苏发林用三句话概括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贤孝起家,“花儿”成功,相声出名。他说,如果没有早年间因表演贤孝和“花儿”积累的舞台经验,他的方言相声也不会那么成功。

1949年,苏发林出生在西宁苏家河湾。从小,他就特别喜欢青海的地方曲艺。十岁那年,因嗓子条件好,被老师选中,演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西宁贤孝——《解放前后的西宁城》。此后,他便与青海曲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15岁的苏发林在西宁市群众业余文艺汇演的大舞台上,以一曲“白牡丹令”《毛主席著作就是好》的“花儿”名动全场。

此后,苏发林通过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很多青海地方曲艺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并开始创作。其中,在我省传唱度颇高的《法土玛回娘家》就是苏发林的作品。

“《法土玛回娘家》是我继承了省民族歌舞团马本源唱法的基础上创作的,首演在当时的解放剧场。”苏发林说。

后来,他又拜我省著名的“花儿”大家朱仲禄先生为师,学习“花儿”的演唱,创作出了许多群众喜欢的“花儿”作品。

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在表演过程中打下的群众基础,为之后苏发林青海方言相声的大“火”提供了条件。

一票难求!当年他们在青海超火

苏发林(左)是朱仲禄先生(右)的得意门徒。

创作方言相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发林的舞台表演技艺日臻成熟,他对各种青海地方曲艺的了解也非常深入,于是便有了创作和表演青海方言相声的想法。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方言不仅是青海历史风俗的“语言记忆”,还是青海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和活化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普及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越来越多的青海人开始说普通话,方言逐渐被人们所冷落。“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青海人甚至羞于讲青海话,觉得青海话特别土。”苏发林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方言,了解青海方言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苏发林决定以对口相声的形式将青海方言搬上舞台。“表现方言最好的形式就是相声。”苏发林说。

苏发林创作的第一段青海方言相声名叫《方言的魅力》。他精心筛选了青海方言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些词条,结合普通话,对这些词条进行了简单的解释。

《方言的魅力》在湟中县首演。舞台上,苏发林和搭档彭洪一起说学逗唱,时而用普通话,时而用方言解释一些大家生活中经常会说到的青海话,听得观众哄堂大笑。

“你知道青海人管腮腺叫什么吗?”“叫涎水皮袋。”

“你知道青海人管胫骨叫什么吗?”“叫野狐儿梁梁。”

“你会用青海话说‘我弟弟的箱子底子是纸糊的’吗?”

……

表演之前,苏发林做梦都没有想到,本来只是尝试表演的青海方言相声《方言的魅力》在演出后一炮而红,迅速在河湟地区传播开来。之后,但凡有他们青海方言相声的表演都是一票难求,而且座无虚席。

随后,苏发林又在周西鸿、靳建平等人的帮助下,陆续创作了一些新的作品,如《买与卖》《打电话》等,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收获成功

青海方言相声能在青海广为流传是苏发林始料未及的,苏发林和彭洪迅速成为了青海人眼中的大明星。

“当年,西宁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人们说学方言相声,有些经典的桥段大家甚至都背了下来。”苏发林说。

那时候,大家听歌都是听磁带。苏发林自己将说过的方言相声录成了磁带,准备送给亲友,谁知因为大家都太喜欢了,拿回去后纷纷翻录,一时间磁带迅速流传到了大街小巷。后来,有音像出版公司了解了情况,才为他录了一盘正规磁带。

磁带的名称就叫《青海方言相声》,里面收录了苏发林和彭洪两人合说的几部作品。“当时,磁带的发行量非常大,青海因此刮起了一阵青海方言相声的风潮。”苏发林说。

之后,在西宁的饭店、旅馆、餐厅等地,都会播放青海方言相声。朋友们都和苏发林开玩笑说:“走到哪里都躲不开你的声音。”

苏发林和彭洪的舞台演出依旧在继续,不仅青海人喜欢,很多生活在青海的外地人也特别喜欢他们的作品,他们觉得非常有趣。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很多外省人通过青海方言相声越来越快地认识了青海,融入了青海。

青海方言相声不仅在青海广泛传播,还流传到了其他省市,只要有青海人生活的地方,都可以听到苏发林和彭洪诙谐幽默的青海相声。“有人还告诉我,他曾在意大利的街头听见过我说的青海方言相声。”苏发林说。青海方言相声在传播青海方言文化的同时,也寄托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记者/王十梅(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王十梅翻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