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王勃,因為一篇檄文葬送了前程,又因為一篇序言名垂千古

初唐四傑王勃,從小被譽為神童,六歲能寫詩,九歲注《漢書》,十歲飽覽六經,十二到十四歲學醫,

十六歲參加科舉考試及第,做了朝散郎,成為唐朝最年輕的朝廷命官。如此神童,因為文章成名,也因為文章葬送了自己的前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神童王勃,因為一篇檄文葬送了前程,又因為一篇序言名垂千古

朝散郎是一個文職閒官,從七品。此時的王勃經主考官的介紹,做了沛王府的修撰。沛王李賢很喜歡這個才學出眾的神童,而王勃,也因為年輕,什麼都寫進自己的文章裡,根本不考慮後果,這也給他惹下禍。

一天,李賢與李顯兩皇子鬥雞,王勃為了給李賢助陣,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本來是玩笑文字,但不知誰把這篇文章傳到唐高宗手中,唐高宗看了很生氣。皇子身邊的文人,不勸誡皇子走正路,反而幫著他們鬥雞走狗,不務正業,還寫什麼討雞檄文,這樣的人怎麼能留在王府?

神童王勃,因為一篇檄文葬送了前程,又因為一篇序言名垂千古

一道聖旨,王勃被逐出長安,剛剛打通的仕途之路就這樣毀於一旦。一篇文章葬送了王勃的前程。這可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咸亨二年,王勃的官場生涯再一次因為他自己的原因出現嚴重問題。這一年,他在朋友的幫助下謀到虢州參軍的職務,但《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由於王勃恃才傲物,他和同事的關係很不好。這時候,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請求王勃的庇護。王勃把他藏起來,但他又怕走漏風聲連累自己,就又殺了曹達。

神童王勃,因為一篇檄文葬送了前程,又因為一篇序言名垂千古

有人推測這件事是王勃的同事為他挖的坑,但不管怎樣,私自窩藏罪犯已經是犯罪,又殺了人,王勃自然是死罪。也算他運氣好,恰在此時,皇帝大赦天下,王勃的死罪免了,但他的仕途之路也就此畫上句號,他的父親也因為他受到牽連,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

自己不但沒有讓父親過上好日子,反而連累了他,讓他從天子腳下貶到荒蠻之地。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他從此看破紅塵,遠離官場。一年後,當朝廷宣佈恢復王勃的舊職,他沒有接受。那個讓他傷透了心的地方,還是不要招惹得好。

神童王勃,因為一篇檄文葬送了前程,又因為一篇序言名垂千古

上元二年,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他路過南昌時,正遇上當地官員在長江邊上新修一座滕王閣並大宴賓客。王勃因為名聲在外,即使是路過,也受邀參加了宴會。

唐人的宴會怎能少了文章?席間,主人拿出紙筆請與會者為這次盛會作序。輪到王勃時,他沒有推辭,拿起筆就寫。王勃的開頭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座的人一致歎服。《滕王閣序》和這兩句詩成為名篇名句,這個故事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

神童王勃,因為一篇檄文葬送了前程,又因為一篇序言名垂千古

寫下《滕王閣序》的第二年,王勃來到交趾,見到了父親。沒多久,王勃踏上歸途。當時正是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在回家的路上不幸溺水,雖然當時有驚無險,但他被嚇住了,不久就因為驚悸而死,年僅28歲。

王勃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很多優秀詩篇,他因文成名,又因文獲罪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文以達情,但不要亂寫,要站在合適的位置,用文字傳達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