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优势 抢机遇投资洼地怎样炼成的?

抓优势 抢机遇投资洼地怎样炼成的?

新格局下,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向欧洲产业城聚集。

▶ 班列带来新机遇

11月2日,一个寻常的周末,又到了川化厂退休职工曹志辉一家相聚的日子。一家子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拉着家常,调皮的小孙子时不时制造点“小插曲”,惹得全家哈哈大笑。

曹志辉不禁想起6年前对于全家来说“灰暗的日子”,心中不免感慨:“如果没有那次关停转型,也许就没有今天别样的幸福。”

2013年,《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出台,青白江区名列其中。在川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曹志辉及儿子曹意一下子慌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不是意味着我们的饭碗难保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哟?”

这样的担忧,弥漫着当时整个青白江。但一扇历史的窗关上,一扇未来的门就会打开。

2013年4月,第一趟中欧班列(成都)满载货物从青白江驶向波兰罗兹,成为了连接中国西部内陆到欧洲腹地的新通道,青白江一跃从内陆城市变身为四川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面向欧洲开放的前沿城市。

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成为四川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听取青白江的中欧班列(成都)汇报,明确提出要利用好“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同年9月、10月,韩正、胡春华两位副总理相继来到青白江调研,表示要支持西部地区陆海大通道建设,提升西部开发开放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过六年多的运行,以中欧班列(成都)为主的成都国际班列已对外形成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26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四川成都有机连接起来,网络覆盖全世界。

▶ 港口立城新格局

一港兴而百业兴。青白江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正日新月异。高标准规划了“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格局,蓉欧铁路港经开区申报设立纳入中央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方案,即将获批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一带一路”金青新大港区,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同时,全力推进三大产业功能区建设。

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3.6平方公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加工等产业,引进了中外运集团、盒马鲜生等总投资640亿元118个物流商贸重大项目入驻,自贸区和综保区均落地该区域。

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功能型金属材料的研发创新,落户台嘉玻纤、丽雅纤维等总投资415亿元的重点项目52个,打造全国一流的先进材料研发中心、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欧洲产业城规划总面积40平方公里,以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着力构建“适铁适欧、两头在外”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生态圈,区域内建成了52万平米标准化厂房的蓉欧智能制造产业园,落户了华鼎国联、远洋大数据、正创集团、中国巨石等总投资320亿元的重大项目14个。

目前,青白江已形成了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保税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区内落户世界500强企业52家,中国500强企业69家。

如今,城市发展了,产业集聚了,就业机会更多了。曹志辉又重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儿子曹意也在川能投润嘉物业公司谋求到了新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快乐。

▶ 改革迸发新活力

蝉联“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首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一系列大奖的获得,既是外界投资者对青白江发展潜力的看好,也彰显着“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的城市内涵。

今年,区委、区政府确立了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的奋斗目标,选择在“国际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

4月2日,在“2019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暨第五届成都·青白江外商企业投资沙龙活动”现场,区营商环境建设企业发展服务队正式组建成立。宣誓、授旗,这支服务队以特别的形式成立,表明了我区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的坚定决心。

我区对于营商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更多环节。在2019年初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区打破传统思维,在成都市率先设立了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并按照一类重点部门来保障编制。新机构除了延续之前的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等重要职能外,还牵头全区营商环境建设。

此外,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测评指标体系,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经验,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出台了《关于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的实施意见》等“1+10+N”政策服务体系,企业开办、建筑施工许可、获得能源、跨境贸易、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迅速提升。

改革创新促进简政放权、便企利民。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16个部门998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划入审批和营商环境局,事项集中度达90%以上,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审批总时间从2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企业开办缩短至5天以内;创新实施园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域推行“区域评估”,实现项目签约后2个月内即可开工;实施企业开办“一个窗口通办、一次认证通行、一套材料通用、手续一次配齐”等“四个一”模式,企业开办最快实现“2小时领照、4小时营业”……

改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今年1—9月,全区共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2370户,同比增长258.15%,其中,新增企业10152户。值得一提的是,自贸区新增企业7561户,占全区新增企业总数74.4%,同比增长15倍。

中欧班列(成都)和国际铁路港凭借通道和口岸优势,形成了青白江独特的营商环境核心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