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東林黨作為一個政治團體,其核心成員都是江南士大夫。如果放在今天的語境來說,東林黨的核心成員就是精英級別的憤青。

這類人非常善於攻擊政府,說出話來一套一套的。當時的萬曆皇帝有意縱容,東林黨表現得更是無所顧忌,想罵誰就罵誰。

但是這類人有一個最大的弊端:眼高手低。

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最初,東林黨沒有獲得太多的表現機會。可是從萬曆皇帝執政後期一直到崇禎皇帝執政初期,東林黨獲得了太多的機會,但他們不好好珍惜機會,反而繼續用老一套方法來治理國家,這可壞菜了。

按照東林黨自己的說法,他們做過三件最值得稱道的事。

一、萬曆皇帝曾想廢掉太子朱常洛,是東林黨力保,才使得朱常洛沒有被廢,最終繼位成為泰昌皇帝,這就是東林黨第一功:梃擊案。

夏五月己酉,薊州男子張差持梃入慈慶宮,擊傷守門內侍,下獄。——《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

二、東林黨追查泰昌皇帝朱常洛的死因,是源於一顆紅色的小藥丸,並因此處置了相關人等,並將鬥爭矛頭直指內廷,這就是東林黨第二功:紅丸案。

是日,鴻臚寺官李可灼進紅丸。九月乙亥朔,崩於乾清宮,在位一月,年三十有九。——《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

三、泰昌皇帝朱常洛去世之後,東林黨強迫鄭貴妃(萬曆皇帝妃嬪)和李選侍(泰昌皇帝妃嬪)移宮居住,讓她們妄圖控制天啟皇帝的夢想成空,這就是東林黨第三功:移宮案。

時選侍李氏居乾清宮,吏部尚書周嘉謨等及御史左光斗疏請選侍移宮,己卯,選侍移仁壽殿。庚辰,即皇帝位。——《明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熹宗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末三大疑案”,恰好全部與東林黨有關。這是巧合嗎?不是,且聽我一一分析。

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先說說梃擊案,一名男子(張差)手持木棍闖入東宮(太子居所),在打傷一名守門宦官之後被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人的智力有問題吧?

可東林黨卻藉機發難,非說這是鄭貴妃(萬曆皇帝寵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當太子,指使張差前往東宮刺殺太子。並趁勢大造輿論,掀起一輪保衛太子的風潮。

自司馬遷做《史記》起,“刺客”這個名詞就一直廣為大眾所熟知,與刺客相關的傳奇故事同樣層出不窮。可我翻遍歷史書,也沒有找到比張差更搞笑的刺客。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張差身具九陰真經或九陽神功這樣的絕學;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張差在東宮有同黨接應;更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張差與鄭貴妃有任何關聯。

東林黨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就是一種大造輿論的方式,證明只有東林黨才是太子真正的守護者,並藉機編造太子的悲慘身世:總而言之,太子的母親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的宮女,偶然間生下皇子,卻被萬曆皇帝始亂終棄,母子倆終日生活在不幸之中。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無事生非,不管朱常洛的母親身份有多卑微,她生下皇子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生下皇子的女人,居然只能帶著皇帝的骨血,整日生活在不幸之中,朱明皇室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朱常洛的母親身份卑微,就算朱常洛的存在引人(鄭貴妃)厭惡,但生活質量應該還是有保證的,至少錦衣玉食的生活沒什麼問題。如果鄭貴妃敢在這方面難為朱常洛,那就是打萬曆皇帝的臉,打大明帝國的臉,鄭貴妃有這麼蠢嗎?

後來,朱常洛成為了太子,他繼續生活在不幸之中,更是天方夜談。就算此時的鄭貴妃死腦筋,依然要處處針對太子,那麼在皇宮內肯定會冒出無數人向太子表忠心的。

太子是什麼人?那是一國之儲君。如果能得到太子的歡心,將來太子繼位之後,飛黃騰達是指日可待的。東林黨懂得燒太子的冷灶,搞政治投機,難道內廷的人就這麼傻,連這種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這是有直接證據的:魏忠賢得勢之前,內廷代表人物是大太監王安,在朱常洛還是太子的時候,王安就是太子身邊忠貞不二的心腹。在這種背景下,太子頂多是被鄭貴妃針對得有點不舒服,生活上又怎麼會不幸呢?

而且在朱常洛繼位之後,他並沒有打擊報復鄭貴妃,甚至沒有難為鄭貴妃,可見雙方的關係,也不像史書所說的那樣緊張。換言之,如果朱常洛在繼位之後立刻打擊報復鄭貴妃,又怎麼會有後來的“移宮案”呢?

誠然,如果沒有東林黨,朱常洛很有可能當不成這個太子。但這就是一項政治投機,和什麼高大上的藉口沒有關係。

在朱常洛登基之後,立刻全面啟用東林黨:你用支持我的方式撈取政治資本,我用回報你的方式讓你賺取高額利潤,彼此互惠互利。談什麼恩德,你虛偽不虛偽?

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再說說紅丸案,據說泰昌皇帝朱常洛是好色之人,繼位之後因縱慾過度而患病,隨後服用了一枚紅色小藥丸,在半夜裡突然病逝。

泰昌皇帝對於東林黨而言非常重要,因為泰昌皇帝對於東林黨的忠誠極其認可,繼位之後一直重用東林黨。現在泰昌皇帝去世了,對東林黨的打擊極大,他們開始想方設法挽回損失。

據說,泰昌皇帝是吃了鴻臚寺官李可灼進獻的藥物,才使得病情加重繼而身亡的,而李可灼與鄭貴妃關係匪淺。東林黨立刻開始抓住這一點,大肆清理異己力量。

給皇帝看病是有極大風險的,如果皇帝最終不治身亡,醫生的命運通常不太妙,更何況泰昌皇帝還很年輕,沒法用“天命已至”來推脫。

在這種背景下,醫生們肯定只敢使用保守治療,避免皇帝病情繼續惡化,而不是採用冒險治療的方式賭一把。

用保守的治療方式導致皇帝死亡,是醫生失職;用冒險的治療方式導致皇帝死亡,可能被當成謀殺。前者是丟官或者被殺,後者肯定是滅族。

只要大家對上述分析沒有異議,就應該肯定一點:在皇帝病重期間,只有與皇帝非常親密且身份尊貴的人,才能主動承擔責任,要求醫生用冒險的治療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給泰昌皇帝服用紅丸,的確有可能出自鄭貴妃的授意。但這並不能證明,鄭貴妃意圖毒死泰昌皇帝。

原因很簡單:皇帝已經奄奄一息了,你們這幫醫生怕擔責任,繼續使用保守的治療方式,事後頂多也就一命賠一命,你們的家族不會受到牽連。可問題是:保守的治療方式已經很難挽回皇帝性命了。

基於這種原因,鄭貴妃拍板使用冒險的治療方式,不能說有什麼問題。有人認為鄭貴妃是藉機幹掉泰昌皇帝,而不是承擔責任。

這樣做對鄭貴妃有什麼好處?我在前文說過,泰昌皇帝繼位之後,並沒有針對過鄭貴妃,雙方的關係不像大家所想的這麼惡劣。如果鄭貴妃真想暗害泰昌皇帝,肯定能找到更為隱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讓人給皇帝服藥,這做得也太明顯了吧?

對於紅丸案,我的看法就是:泰昌皇帝病入膏肓,眼看就不行了。鄭貴妃力排眾議,使用冒險的治療方式,試圖挽回泰昌皇帝的生命,結果失敗了。鄭貴妃的行為是不是過於冒進,這是有爭議的;但鄭貴妃絕不會用這種拙劣的手段謀害泰昌皇帝,這不應該有爭議。

再說東林黨,泰昌皇帝對他們有知遇之恩,他們給皇帝推薦過良醫嗎?他們擬定過治療方案嗎?沒有。他們只是在皇帝去世之後,大呼小叫地抓兇手。

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最後說說移宮案,在泰昌皇帝病逝之後,東林黨闖入皇宮,強行要求鄭貴妃(萬曆皇帝妃嬪)和李選侍(泰昌皇帝妃嬪)搬到遠離皇帝的地方居住,使得大明帝國免受後宮干政的困擾。

我一再強調:明清是皇權處於巔峰的時代,像霍光那樣的權臣,根本不可能出現在明清朝堂之上。而有明一朝,從未發生過太后干政的事件。至於清末慈禧的出現,則是因為內外環境都過於惡劣,在此不詳述。

就算太后聯合宦官,舉起皇權大旗對付官僚集團,他們要對付的也只是官僚集團,而不是試圖控制皇帝。

後來,大太監王安和東林黨聯手把持朝政,看起來威風八面。可天啟皇帝任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魏忠賢,一下就把王安給打垮了。

東林黨看上去非常牛,但只要皇帝對東林黨表現出不滿,魏忠賢一招就可以把他們打吐血。魏忠賢看上去非常牛,初登皇位的崇禎卻可以在三個月內幹掉他。

明清時期皇權之強大,根本不是權臣所能挑戰的。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如果鄭貴妃和李選侍不識趣,天啟皇帝隨便一招,就能把她們打得萬劫不復。東林黨居然說,鄭貴妃和李選侍會聯合起來控制皇帝,這不是危言聳聽是什麼?

如果皇帝面對的是一個集團,那自然不能為所欲為。但如果皇帝面對的只是一個具體的人,那皇帝想怎麼收拾他,就能怎麼收拾他。

從皇帝的個人感情而言,後宮肯定要存在一個(或幾個)值得他親近的人,這個人(或這幾個人)可以是太后、可以是皇后、可以是妃嬪、也可以是太監。而東林黨現在的所作所為就是在對皇帝說:“鄭貴妃和李選侍不好,你不要和她們親近,你可以和王安親近。”

我相信任何人聽到這種建議之後,都會氣得破口大罵:“我願意和誰親近,關你什麼事”?

在東林黨看來,最完美的政局就是皇帝內親大太監王安(因為王安積極與東林黨合作),外親東林黨,其他人全部滾到一邊去。可在皇帝看來,要是我和誰親近都得你們東林黨同意,那我豈不成為傀儡了?

東林黨和大太監王安,擔心鄭貴妃和李選侍分走自己的權力,所以幹出“移宮”這種事,卻始終標榜自己正義。

別說官員控制皇帝是以下犯上,就是父母想這樣控制自己的孩子都難上加難。事實證明:東林黨趕走了鄭貴妃和李選侍,天啟皇帝又找來了自己的奶媽(客氏)和心腹(魏忠賢)。

按說,此時的天啟皇帝早已斷奶,奶媽沒有理由留在宮裡。可天啟皇帝就是要奶媽留在宮裡陪伴,難道東林黨還敢衝進皇宮,再玩一次“移宮案2.0版本”嗎?如果真是這樣,那東林黨乾脆把天啟皇帝廢了吧!

移宮案對後世有什麼作用?不過是為客氏和魏忠賢鋪平了道路,東林黨用這種愚蠢的方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通過三案,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出東林黨的行事風格。

出仕的東林黨是一群聰明人,他們從不在容易得罪人的地方露面,也不做容易得罪人的事。東林黨出現的時候,他們的身上總會閃閃發光,儼然“偉光正”的化身。

做人的確應該這樣,這樣做人不容易吃癟,這樣做人更容易成功,可成功以後呢?這世界總是需要人來做事的,而東林黨恰好是一個只會做人不會做事的政治團體。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東林黨都是這副德性,比如孫承宗,他雖然也是東林黨,但他是東林黨內,少有的有擔當之人。

客觀地說:如果拋開朝堂上的所作所為來看,東林黨的形象本該是正面的,也應該受到後世的讚揚。他們在發展自然科學和拓寬國際視野方面,做出過不可磨滅的成績。

明亡之後,除了一個軟骨頭錢謙益之外,大多數東林黨都選擇為大明殉國,可謂“日月常懸忠烈膽”。

東林黨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們只適合在野做學問,而不是在朝執政,他們的口號是“反對空談”,可他們恰恰是最喜歡在朝堂之上空談的一批人。

在明末那個惡劣的環境中,大明需要的是能夠穩住政局,進而努力解決內外隱患的人(比如張居正之類),而不是一幫受制於既得利益,只能整天空談大道理的官僚。

<strong>

在“明末三大案”中,東林黨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