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正派”的代言人,最終卻沒能拯救明朝

對東林黨的評價,有好有壞,有高有低。明朝時期由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一直到明朝滅亡都能他們的身影,一共存活了近40年。

明萬曆時期開始,他們就受到世界各階級人民的支持,反對宦官專權,力求挽救明朝危機。東林黨的形象無論在小說上還是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很“正派”的清流之士。正義固然沒錯,但他們為何直到之後,也沒能扭轉乾坤,救明朝於水火之中呢?

東林黨:“正派”的代言人,最終卻沒能拯救明朝

看似正義,實為黨同伐異,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的出現,這樣專權的組織,自然是無法拯救國家

東林黨的創作人顧憲成在萬曆皇帝時期,因為反對廢長立幼的制度而被貶黜,只得回家,繼續他的教學生活。

但他並不是一個甘於現狀的人,為了重振旗鼓,在家鄉召集親朋好友,志同道合之士,開設東林學府。表面上是正常的教學行為,實則是以講學的名義到處嘲諷明朝政治。因為該地地處郊區,所以他的“為非作歹”也並沒有受到制裁,反而還吸引看一堆同他一般不得志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政治。慢慢的,他的名聲越來越大。

東林黨:“正派”的代言人,最終卻沒能拯救明朝

在當時,文人的地位是比較高尚的,因為經濟落後,教育並沒有普及到人民群眾,“知識分子”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人。文人往往掌握著民間輿論的導向,這東林黨那麼大量的文人聚集,當然會吸引到朝中官員的注意。

慢慢,一個個官員找上門,不過不是為了找茬,而是想借助東林黨的勢力,提升仕途。這些東林黨,本就是一些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而聚集起來的,有這樣的機會自然也不會放過,兩者一談就合,形成了一定的政治聯盟

擁有朝廷力量之後,東林黨行事就更為方便了,他們不再以嘲諷朝廷為目的,而是展示出強攻擊性,對與自己的不利的人展開“貶低或踩低”策略,以達到黨同伐異的目的。

當時朝廷上除了東林黨以外,還有一些別的政黨,例如楚黨、浙黨,他們存在的時間是比東林黨要久的多的。突然出現這樣的團體來搶飯碗,自然會產生牴觸情緒

。一時間“戰爭”一觸即發。

東林黨本就人多,俗話說的好,一人一口水都能把人淹死。加上他們腦子裡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對其他各黨的討伐簡直勢如破竹。清楚自身優勢之後,東林黨更為肆虐,對政治意見不停的其他各黨派一致排外,利用輿論武器,將他們打得是動彈不得。

勝,會致嬌。本來是秉承“正義”的東林黨,一時間沉迷於政治鬥爭,全然忘了初心,甚至讓不少官員因為他們顛倒黑白而含冤受屈,就在這樣一群人手中,明朝又談何復興呢,只會加快滅亡罷了。

東林黨:“正派”的代言人,最終卻沒能拯救明朝

東林黨人的出身大部分都是地方豪紳子弟,謀求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對於國家根本不是他們的主要關心方向,所以更不可能挽救明朝

成立初期,顧憲成名氣漸升,吸引了大批商人、地主的孩子前往學習,去的過程還會捎上不少資金,意為資助學校。東林黨剛成立,當然資金方面也缺,所以自然不會放棄這等好事,一律照單全收。

商人出錢往往是講究回報的,既然東林黨輿論影響那麼大,那自然是想要靠他們的輿論來為自己謀福利。你來我往之間,東林黨也漸漸瞭解“客戶需求”,那自然是會滿足需求。所以他們發表的言論,大都偏向於商人、地主的利益。

既是互惠互利的事,有錢人門出的錢又更為闊綽,甚至出資為他們宣傳,壯大聲勢,以至於名聲傳到朝堂之上。東林黨偏向地主豪紳,這一現象是事實,但對當時來說,這種行為是否妥當還是有著很大的爭議。

很多地主是“吃人不吐骨頭”的,支持地主,就意味著禍害農民。

後來明朝被滅,也正是因為農民多年被鎮壓,而產生的怨氣所致。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勝利之前,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不斷髮生。百姓若能安穩過日,又有誰想發動戰爭呢,顯然,當時的農民階級確實被壓迫得厲害。

事實證明確實是這樣,明朝後期,地主、商人勢力漸增,土地兼併嚴重,通過耕種已經無法維持生活,流民日益增多。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戰爭,就只有死路一條。

雖說這並不能說就是東林黨的錯,但東林黨支持地主富豪的行為確實造成了農民的壓力,也推動了農民起義的進行。試想,地主壓迫,國家又要稅收,農民辛苦耕種一年的糧食全都上交給了國家和地主,那底層人民如何生活。

當然,當時東林黨的主張是不收地主的稅,也不收農民的稅。但這很明顯是無法實現的。不收稅,朝廷如何運轉?

當時的商人地主,除了收取土地資源外,還有更多的財富來源是在礦業、鹽業上。對他們實行收稅政策並不會斷了他們的財路,但東林黨主張不收他們的稅,這就使得富人更富,窮人也更窮了。

但對底層人民來說,這簡直就是災難來臨。加上土地兼併政策的實行,手上真正擁有土地的農民少之又少,農民沒有收入,交稅從何談起。天啟年間就為了穩定時局,多次減低賦稅。但到了崇禎年間,東林黨的影響之下,崇禎皇帝削減了地主豪紳們的各種稅費,國家財政收入一下減低許多。又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那就只好剝削農民。民心不安,這不是又加重了明朝的動盪嗎?

說白了,東林黨支持地主豪紳的做法,是間接害了明朝百姓。別說拯救,甚至可以說是明朝滅亡的推動者。

東林黨:“正派”的代言人,最終卻沒能拯救明朝

東林黨人的政治見解,並無多少是真正能幫到朝政的,加上明末時期黨派鬥爭錯綜複雜,從根本上說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拯救一個國家

明朝沒能被東林黨拯救,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東林黨人的能力不足。在東林黨中,曾經出現過楊漣、左光斗這類有傳統儒家氣節的人。即使他們已經是東林黨派的“泰斗”人物,但最終還是沒能敵得過魏忠賢這個朝廷政治老手

東林黨:“正派”的代言人,最終卻沒能拯救明朝

他們的無能,體現在團體被魏忠賢派一網打盡,體現在只會動嘴卻沒有實際作為的作風上。即使崇禎皇帝一直支持東林黨,但最終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無能,甚至發出了“文臣皆可殺”的感慨。

除了東林黨的無能之外,崇禎皇帝多疑善忌的性格也是致使明朝覆滅的一大原因。戰爭中忌諱的就是臨陣換將,這崇禎皇帝不僅不聽,還九次換將。本來農民起義軍已經快要失敗了,這不又喘上了氣。就在自己的疑慮之下,不顧反對,執意殺害大將袁崇煥,軍心渙散,很快就變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就算派出關寧鐵騎也沒法收場,最後崇禎帝也只落了個煤山自縊的下場。

局勢本就動盪,東林黨卻只會耍嘴皮子,一心說不能向江南區收稅,這不是斷了明朝的財路嗎。國庫不富,如何守住人民。在崇禎皇帝為了國家低聲下氣地向大臣借錢的時候,大家都說自己清廉、沒錢,國無錢又怎麼繼續延續下去?

別說幫忙救國了,此時的東林黨不添亂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結語

在初期,東林黨的建立是好的,是有利於國家安定的。他們所秉承的“正義”初心,卻在後期變了味,過度黨同伐異,也使得他們在朝廷上的形象一落千丈。對地主豪紳的支持更是顯露出他們的無知。“正義”不該被亂用,不然就會像東林黨一樣,成為推動國家滅亡的“怪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