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1842年8月,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了一座对外的通商口岸。在接下来的10年左右时间里,这座原本名不见传的小城镇在外国殖民势力纷至沓来的“造访”下,迎来了畸形的发展,至1850年代的序幕被拉开时,它已成为了外国殖民势力在华东地区进行各种侵略勾当的大本营。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约19世纪中叶,外国殖民势力入据后的上海

与此同时,条约所约定的赔款造成了清政府的各种负担,因而清政府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将其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而这,使得被加征的平民百姓抵触侵略者的情绪异常高涨,特别是在已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据点的厦门、上海一带。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小刀会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了拉开民间抗争序幕的先锋力量。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上海豫园今貌,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小刀会起义军曾将指挥部设在豫园

一、小刀会的诞生

小刀会组织的缘起之地,是风光秀美、物产富饶的东南侨乡聚存之省——福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福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谈不上富足,但也尚算衣食无忧。由于福建靠海,因而这里的人们除以农耕谋生外,还有的会出海捕鱼,或小规模地进行一些不被满清政府所鼓励的跨洋买卖。

但自1840年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打破了闽省大地原有的静寂,两年后中国在此场战争中的战败,更使该省两个最重要的城市——厦门、福州被开辟成可供外国势力随意踏足的条约港。

战败本是由清政府自身的腐朽导致的,然而这个政权却将怨气撒在福建民众的身上,说什么“从前不对闽民所从事的买卖活动施加规制是为了展现皇恩之浩荡,然而却有闽民用此空当勾结洋夷,以致帝国战败蒙羞”。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晚清时期的厦门,由于已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远处可见若干西式风格的建筑

因而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数年中,清朝福建地方官对那些从前频繁出洋做买卖的人极度仇视,甚至出台政策,对仍有欲望继续出洋的民船施课重税。清政府这种盘剥外贸民商的做法,引发外贸民商们的不满,于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会党组织在外贸民商们经济上、人力上的资助下,于闽省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至1840年代末,天地会已成为福建省内势力最大的会党组织,尔后另立“小刀会”旗号的那股势力,只是前者于闽南一带的一个分支。当时,小刀会深知厦门是清政府于该地区的统治中心,同时也是外国经济势力渗透闽省大地的重要门户,因而在1850年曾试图在此举事。但由于当时小刀会的力量还太过于弱小,因此包括首领刘标在内的7名核心要员很快就被官府抓获并处决,小刀会的初试首义就此宣告失败。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天地会成员用以表明身份的铜牌

继刘标等人就义以后,又有陈庆真等小刀会的要员于1851年末遭到捕杀,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里,小刀会转入潜伏,并在此间积蓄力量,为更大规模的举事作筹划。

二、起义风暴首袭闽

1853年春,由于清政府忙于在长江流域应对太平天国起义军,因而闽南地区的时势相较之前有所松缓。此时,以黄德美、黄威为首的小刀会新领导人认为这正是时机,于是在5月13日的夜晚,黄德美、黄威率领部众拉开了小刀会反清起义的正式序幕。

起义序幕拉开后,起义军连战连胜,仅仅9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闽南11个镇的攻夺。起义形势的迅猛发展,如针般地刺痛了清朝统治者的神经。但福建当局在朝廷的授意下,一面筹措物资,一面奏请与之毗邻的赣、粤两省拨兵助战。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闽南小刀会起义期间,任福建巡抚的王懿德

彼时,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西征之战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赣省所在之地为酣战区带,因而断不可能有余兵可供支度。广东此时局势尚属平静,因而在朝廷的数度催令下,两广总督叶名琛才不甚情愿地调编由红单船、潮勇组成的战力,送赴福建助“剿”。在完成兵力集结后,清军将“剿匪战”的展开重点区定为厦门。

5月27日,清军水师的42艘战船在水师提督施德高的统领下,于沙坡尾一带输送兵力上岸。起义军立即对登陆的清军展开阻击,经过短暂交锋,清军不敌撤退。7月4日,清政府又派出一支由数千广东水勇组成的战力攻打起义军据守的地区,然而由于这支战力不肯为清朝卖命,因而清廷的出击计划在无果状态中流产。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而起义军这边,为了防止官军围城引发粮荒,同时也为了建立不测事态后的另一处根据地,决定拨出一部分战力,渡海攻夺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但由于准备不充分,金门一战以起义军方面的失败告终。

该战之后,起义军的士气开始受挫,清军借此机利用其掌握的水上战力优势,加紧夺控鼓浪屿等岛,以断绝起义军的海上获援渠道。在义军失去制海权后,起义军的斗争转入低潮,但受其影响,上海方面的小刀会成员又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在华东开辟另一条配合闽南的反清战线。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集结在上海老城厢内,准备举事的小刀会成员

三、沪上风暴再呼啸

1852年某日,身任上海青浦知县的余龙先下令,让当地农户补交3年前政府已明文宣布免交的钱粮。面对政府这种倒行逆施、不守信用的行径,一个名叫周立春的人挺身而出,率领乡里众亲抗交钱粮。此事一呼百应,许多不满政府的农民陆陆续续地聚拢到了周立春的麾下,就这样,上海地区出现了第一支反清的农民武装。

在周立春的领导下,农民武装多次打退前来“围剿”他们的官军,这令周立春成为了威震一方的传奇人物。此时,在沪的小刀会骨干成员刘丽川也在筹划发动一场反清民变,眼见周立春及其部众已经揭竿而起,他觉得应同周立春开展合作,以让官军无法将力往一处使。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反映刘丽川起义的连环画

在南翔民间会党组织罗汉党的引介下,刘、周之间的联系渠道被建立,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交流,刘、周均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展开进一步合作的前景。他们将举事的时间选在1853年的秋季,因为每年行将入冬之时,清政府都要派船来沪,从这里将江南一带出产的粮米北运入京。

其时,江南一带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的局势都颇为动荡。就在刘、周所定举事时间的约半年前,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占了江南重镇南京,并在定其为太平天国国都后,易名为“天京”。完成定都事业后,洪、杨推出并实施北伐、西征计划,这极大地吸引了清政府的注意力。小刀会则利用太平军北伐、西征提供的客观掩护,以刘、周为首的沪上起义势力开始将举事提上议事日程,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起义在9月7日这一天拉开序幕。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面对起义烈焰的熊熊燃起,清廷、殖民者都感到十分恐慌。由于在沪的英、法、美等国领事深知清政府已抽调不出兵力来平息事态,因此纷纷向上海地方当局献言,建议由他们所属的国家派兵对上海实施保护。上海地方官员或许知悉列国领事“醉翁之意不在酒”,然而由于清廷在当时并不具备凭己力平息起义的能力,更承担不了拒绝列强要求可能面临的其他后果,因而几经外国领事团的游说后,他们被迫接受外国列强的“援助”。

1854年,是时局发展最混乱的一年,继法、英、美3国出兵对小刀会起义军发起进攻后,葡萄牙、荷兰等其他国家的在沪侨民也纷纷地捐钱献物,以为清军及对抗小刀会的法英美联军筹措作战经费。

最终在多方势力的联合打压下,小刀会起义军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并随着周立春、刘丽川等领导人的相继战死而走向失败。

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并存的起义军,曾一度让殖民者感到害怕

▲小刀会起义失败后,清军在上海捕杀起义人士,围观者中有外国军人

小刀会的事迹虽然就此流入历史长河,但它所产生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让外国侵略者看到了中国民众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此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鱼肉中国的勾当终究不可能长久持续,中国的百姓们更不可能坐视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胡作非为。自那个年代始,越来越多的人民站在了推翻旧社会、驱赶侵略者的道路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百年之后,我们的国家终于迎来了新生。


1.《闽南小刀会起义》(刘海峰)

2.《上海小刀会风云录》(陆其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