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红楼梦》中宝玉看似行动自由、无法无天,实则处处受制、禁忌颇多。他曾两次悄悄出府,一次是探望病危的晴雯,一次是看完回家探亲的袭人,两次都是不折不扣的秘密行动。

前一次未能改变晴雯的悲剧结局,后一次却很可能彻底帮袭人解决了大麻烦。

宝玉进袭人家门之前,袭人正在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和家人吵架,一脸“死志已决”的模样。而宝玉来了之后,家人看着二人光景,瞬间明白了他们“见不得人”的关系,想要赎袭人的念头也便彻底被打消,“彼此放心”显然是意外之喜。

而宝玉的到场和不到场,差别很大吗?

对势利的花家母子来说,事件的性质完全从“悲剧”变成了“喜剧”。


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第一点,袭人宝玉的关系不可明言、只可意会。

如果没有宝玉到场,如果不是袭人拿着通灵宝玉四处给自家人,如果不是宝玉那句“家里给你留着好东西”,花家人恐怕很难想象二人是这样的关系。

当时袭人家里来的亲戚颇多(还有两姨妹子),当着这么多七大姑八大姨的面,袭人不可能直接说“要当未来姨太太,所以不回来”。毕竟在她正式成为名正言顺的姨太太之前,这件事情被任何人抖落出来都只能叫“丑闻”。

而袭人的哥哥花自芳能懂这样的花花肠子吗?他显然不懂。

袭人要求宝玉回去坐轿子,特意和哥哥说明了“怕的是遇见人”;花自芳平日的生活环境和贾府差异巨大,他不太能懂懂得其中规则和潜规则。而袭人既然不能明言“未来姨太太”的身份,就只好和宝玉一起、当众将这份“主仆之外”的姿态表现出来。


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第二点,花家人枉顾规矩求财,宝玉的到来意味着更长远的“财运”。

袭人被卖给贾府,签的是“死契”,书中明确写了花家人“不过是仗着贾府仁慈,说不定连身价银子也一并赏了”。

这户在艰难时刻卖掉亲生女儿的人家,当真良心发现,准备接女儿回来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吗?当然不是,他们恐怕只是看着女儿到了该嫁人的年纪、觉得放在贾府里可惜了,想要再“赚”一笔罢了。

所以,贾宝玉的到来,既代表着一个冤大头超级买家,也代表着袭人的强硬靠山,形同告诉家人:“你们别打我主意、如今的我你们已经惹不起了”。


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第三点,“逾越规矩”愈发显示出重要性。

如果宝玉不来,袭人能清楚明确向母亲和哥哥表达清楚这些复杂又微妙的意思吗?

纵使以袭人的高情商,恐怕也很难。

首先是因为前文写过的“未来姨太太不可说”。

其次是因为要表达好震慑、拒绝同时又不伤感情、不影响一家人过节的氛围,非常不容易。一向很擅长控制局面的袭人,此时都已经哭着和家人吵了好几轮了。

再次是难以“一锤定音”。无论袭人怎么说,花自芳母子二人都有选择不信的可能;袭人在怡红院混得不错,家人不应该从未听说过,对他们来说,“据说她在贾府混得还不错”这个信息不够。

所以什么样的信息含量才够?贾宝玉本尊居然偷偷出府、跑来了花家,这样不合规格、不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才够。


宝玉去了一次袭人家,为什么花家的悲剧就成了喜剧?


所以,仔细想一想,宝玉要来看袭人是意外吗?

从表面上看是意外,他找了个茗烟的错处、逼着茗烟带他出去玩,选的地点还是袭人家。但纵使茗烟不犯错、宝玉想让他陪自己出门、还不是易如反掌。袭人不过离开半日而已,宝玉当真有这么牵肠挂肚?

看似机关算尽的袭人,最后也同样未必能如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