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佛教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论“词”

著名音乐人朴树在某音乐节目录制现场唱一首歌时突然崩溃大哭,不能自已。

他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当场我死那儿都可以。”

让朴树死而无憾的就是这首《送别》,词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纷飞,积雪盈尺。李叔同正和叶子小姐在房内闲话,忽闻窗外脚步声,良久,传来一声:“叔同兄”,李叔同出门一看,挚友许幻园立于雪中,表情悲伤决绝:“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离去,连好友的家门也未进。

李叔同伫立在雪地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内心一片怆然,昔日的欢聚仿佛一场梦,如今眼前只剩雪地里一排脚印。就这样站了一个小时,无语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关门提笔,含泪写下了这首《送别》。句句在情,字字是泪。

再相聚,已是13年后。

1927年秋,李叔同终与许幻园再次相聚于上海,此外还有“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张小楼,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经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运不畅的许幻园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绍许幻园到上海大王庙,两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许幻园在上海大王庙病逝。

李叔同与挚交从此阴阳两隔,余生世间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数十载,15年间历经生离死别,真是应了那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再论“曲”

《送别》除了词,曲子的基调亦是伤感的——让人联想到心中最挂念的:“母亲”,“挚友”,亦或“家乡”,“故国”……通曲萦绕着一种思念的愁绪。

果不其然,此曲调最早源自于美国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该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又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词曲”引人落泪

1942年,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后不久,遗世而独立的弘一法师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离别》却一直被后世久久传唱至今,可谓其留给世间的宝贵财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极乐,在某处,李叔同与许幻园应该终究再次相见了吧。


考虑再三,雪梨还是决定放上整首词让大家共赏,因为真的太好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滴滴的冰糖雪梨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寻隐者


先来欣赏一遍全诗——

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解释:
第一句、写景: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来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条古道,它通向远方,碧绿的草地与天相连;这一小节诗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出了送别某亲友的一种惆怅心境;
第二句、继续写景:晚风吹动杨柳,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已经坠落远山之外。作者继续借景抒情,亲友远去了,时光也彷佛渐渐暗淡,彷佛世界都在为我唱着伤心曲子。
第三句、这一小节是直接抒发某种感触: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实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继续直抒情怀:一壶酒已经足够叫我欢乐一时,但今夜亲友离别,我的梦里将是一片寒凉。到这句为止,诗人抒发了第一层亲友远离带来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说这一句开始,等于第二段开始,第一小节是重复了最开始的第一小节诗句,完全一样,但因为后续的诗句情意表达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这种重复句式是一种情感的强调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节,即全诗的第六小节诗句,“问君此去几时来”,表述意思和情感都开始升级了,开始发问,你可以理解为问天问地之类的天问,你走了,但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回来时不要犹豫、不要徘徊。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的亲友之强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复第三小节诗句,即“天之涯……”那一小节,我如果大声朗诵这个重复的一小节诗句,我会不仅提高声音、还会让语气急促,以表达诗人借这一小节重复诗句所要表达的那种强烈的自怜自爱、对亲友远离不归、知交零落的一种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后一小节诗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是对全诗情感的一种总结、一种强调、一种深深地感慨,也是对前一小节亲友离别后的自怜自爱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续。
评价: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对好诗的评判标准,其用词用句简练、流畅、有韵味,
2、从网上搜索介绍得知,李叔同这首诗是为一首歌填的词,是可以唱的,只不过我不清楚这歌的曲子是怎样的。
3、诗的意境构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清楚地,开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强烈情感的表达、胸臆直抒,一层一层推高,一点也没有累赘的或者多余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发和表达也不繁复、啰嗦。

4、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好诗,不过还算不上是顶尖古典风格的诗,我意思和唐诗宋词中的那些经典诗词作品相比较的话,其意境的广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蕴也略显浅薄、窄小。不过它是一首歌的词,作者也不可能写的太深、那样容易陷入词句晦涩的境地,反为不美。

——回到问题上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1、看来你的泪点比较低;

2、他这句诗写的确实比较煽情,而且用词收敛,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连天”这句还叫人想起“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句,中国古代诗人的煽情诗句,实在妙不可言,如此内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李叔同是一个清末民初的人,很显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熏陶,在古典诗词方面还是颇具功力的,虽然其诗还算不上古诗词中的经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现当代来阅读,让后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绝,甚至让泪点低的诗歌爱好者泪流满面,还是绰有余裕的。

3、不少中国人连琼瑶小说都会读的感天动地、泪如雨下,李叔同这首诗、尤其这句可谓全诗最佳句子,起码也算古典诗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动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什么这首词容易让人落泪,我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背景让人落泪

这首词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告别之后所作,据说旧时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屋内的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去,连好友家门也没进。李叔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叫他,仿佛也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

从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伤感,不舍,对昔日好友的离去,他将所有的送别之情全部融入到这首词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落泪。

第二,音律让人落泪

我们都知道,在悲伤时,我们都爱听一些伤感的歌曲,以抒发个人的心情,可见,音乐是表达情绪很好的媒介,而作为著名音乐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深通音律,年轻时就写过大量诗歌,还谱写过《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因而,当好友许幻园向他告别之时,他深叹世事无常,怀着送别的伤感之情,伴着叶子小姐的琴声,将个人感情叙写在歌词中,叙写在音律中,从而让读者读之落泪,闻之伤感。

第三,意境让人落泪

李叔同表达的意境中,蕴含着他个人的一种情绪,比如,从长亭之外,再到古道旁边,最后芳草蔓延天边,像是一个人,一路送着好友从近处越走越远,直到天边,然后是时间,是傍晚时候,这个时候,是人日落而息,该睡觉的时候,又是晚风,柳树,夕阳,和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这种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应,让读者读着读着,就进入了他的意境,感受着他的伤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让人落泪。


天秋云阳


朴树唱这首歌时,泪流满面,他那沧桑与颓废的样子,低沉浑厚的嗓音,真的是让很多人感动不已。

这是传唱了几十年的校园送别曲,有中国人深深的情感眷恋。

1 出处

这么美的句子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手笔,他曾经写下的《送别》。

《送别》(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美国作曲家,他创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有乡村音乐的韵味。

据说,这是1914年,正值国乱,一个大雪飘飞的早晨,李叔同送别好友许幻园离开上海时所作。1918年,38岁的李叔同放下一切,杭州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与其说是送别诗,不如说是李叔同告别俗世,了断红尘的诀别诗。2 首先是送别诗

送别诗里所有的意象,这首诗都包括了,你能看到许多古诗词的影子。

“长亭外”: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西厢记长亭送别》:“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这首词真的和柳永的词风很像。

送别必在长亭外,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正是走走停停,把酒话别的地方,“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是古人送别热泪盈眶的感人场景。

“古道边”:是有沧桑之味,历史悠久厚重的地方,是天涯沦落人从此江湖的地方,总有浪迹天涯,一别两宽的味道。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马致远《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芳草”与“柳笛”:是离别之后所见与所听的,芳草萋萋,是一路的生机绿意,渲染离别的景色与设想日后的前景,而柳笛,则有伤感与凄美,悠扬婉转,是寂静无人时,相思之情的悄悄蔓延。

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

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浊酒”:送别必备,质朴无华,有酒糟沉淀的粗酒,是临别赠言,以酒饯行的江湖义气与各自珍重。

包含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之际,最后一次的尽兴洒脱,把盏叙情。

包含陆游《沁园春》:“浊酒一尊和泪斟。”以泪和酒,相逢何期和彼此牵挂的不舍!

这首词最大特点,《诗经》的重章叠句形式,唐诗的离愁别绪意象,宋词的伤感唯美意境。古典诗词的风格,清新自然,优美流畅。

词人将有关送别的场景与道具都拿来了,却只是白描与素写,便营造芳草夕阳的送别,表达浊酒尽兴,别后相思的真情。深厚的诗词功底,信手而来,淡雅干净的文字,悠远绵长。你不得不佩服李叔同,随兴而起,却能一气呵成,妙境而生,或诗词本天成,真情使然。

2 不止是送别,是李叔同出家的前奏曲。

这首词的传唱,总与背后词人李叔同的江湖传奇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李叔同与贾宝玉很像,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落魄,看破红尘。

然而,我觉得,截然不同,李叔同远比贾宝玉潇洒得多,他活出自由精彩的人生。

贾宝玉的《好了歌》是家族败亡,恋人离逝后的心灰意冷,彻底绝望,从此青灯佛门,无欲无求。而李叔同到弘一大师的转变,则是人生的新追求,尘世疲倦,换一种活法。

出生于天津富商家庭,家境殷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天才少年之称。

更有自我与主见,赴上海学文学,戏剧,艺术,组建艺术团体,远赴日本留学,学绘画,音乐,将西方艺术传播到中国,甚至娶日本女子为妻。

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深有造诣,丰子恺是其学生,书法艺术连鲁迅都赞叹,远远脱离封建家族对其的束缚。敢做敢为,又不失文人优雅的翩翩气质。

前半生的李叔同已经站在人生的巅峰了,家境优越,有妻儿天伦,做自己想做的,并颇有成就。唯一闹心的,是中国正值革命动乱,他也像其他爱国志士一样,痛心疾首,积极作为。

而后半生的弘一大师,像是优雅转个身,致力于佛学,得道高僧,佛学大师,著作是佛界权威。

所以,看这首词,你会觉得,他不像是在送别友人,而是在与每一个好友告别,即将踏上征程。全词没有具体的送别谁,没有临别殷勤的赠言与祝福,也没有特别深沉的离愁。只有反复咏叹,反复吟唱。

“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是世间最美的风景,他将离别放眼天涯海角,写得很唯美清新,这是词人对这尘世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知交零落,问君几时来,今宵别梦寒,唯有别离多”...是世间最不舍的情怀,不是在问离别的朋友,而是在劝说自己,看淡离别,是在感叹自己的人生,家国动乱,亲朋沦落,重逢无期,凄寒无比,又有什么不值得放手离开!

选择踏入佛门,只是这样的人生太累了,他要换一种方式,或者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或者国乱之际,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救民。但绝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

虽是送别词,却也已流露他与俗尘决裂的意愿。他深恋这世间,才将离别写得那么美,他深感人生的不如意,才将情感写得如此沧桑。

读出沧桑味,才是令我们共鸣的地方。

李叔同的放下,才有弘一大师的传奇。离开不是不爱,而是追求人间大爱,值得付出的不一样的人生。

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一绿浮芳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每每听到《送别》或者拉起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怀旧,深深的叹息,深深的感动,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轻狂不羁,更怀念起歌词主人一一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出生于天津,家族世代经营盐业,开设钱庄,家世显赫,可谓津门巨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且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字好文华,成年后,关心国事的李叔同思想进步,开办过文学社团,着墨并出版过大量诗歌剧本。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更开阔了视野,回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专事音乐,其间创作《送别》不朽之词作。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送别》,曾被八十年代著名电影《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送别》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堪称完美,大众垂青。语言精美,感情真挚,词境深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百感交集,引起万千共鸣,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感,如此这般,弘一大师的心血之作读来上口入脑融心怎能不泪流满面呢?!



闲庭信步20625241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动听而悲凉的歌曲名为《送别》,这是80年代的著名电影《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而歌词的作者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为什么有些人一读就泪流满面?我觉的则是这句诗触及到了自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感同深受。 读过之后,能淡淡的凄凉感,不禁让人想到兄弟知已分别之情和恋人之间的分离的伤感。能够调动人的情绪。

而长亭古道边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至天际。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山水叠嶂。

说芳草连天了,一个连字,写出了是天涯,友人将别了,草那么绿和天连在一起了,从此也就和友人天涯相念,读来不禁惘然。



生命当中有些知己朋友,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而能留在身边的能有几人呢?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这是自古以来都无法改变的事情。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青草碧绿仿佛能够延伸至天际。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月,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娱乐轻风A


首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李叔同和许幻园,志同道合,他们一起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特别支持男女恋爱婚姻自由。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的一份子,也引来了社会上众多的瞩目,因此名声大震。

在当时的学潮运动,他主动退学,创立了新学组织“沪学会”。还与画家任伯年等设立了“上海书画工会”。

随着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二次革命失败等一系列社会变故的发生,许幻园家业败落,几近破产,生活也相当艰辛。

1914年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一片凄凉的景象。许幻园决定携妻儿去北京从政,临走时,李叔同,写下了这首《送别》送给他,以表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挚友离去,李叔同便写下这首离别。从李叔同整个人生来看,经历人世间该有的一切,再后来于虎跑寺出家,取名演音,法号弘一,后被世人尊称为“弘一法师”,这也是一种别离。与凡尘的别离,离开家人,研习佛法。

离别之所以能够让听者伤感,因为是深刻的经历离别的人写出来的,听者也有结合自己的感触。


影的响


李叔同是近代的传奇,是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 作词: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歌曲《送别》。这首曲子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的片头,也出现在《城南旧事》电影中。《送别》堪称传世佳作。


李叔同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戏剧、篆刻、佛学造诣非常深。

李叔同才华横溢,是近代中影响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他在日本表演话剧《茶花女》曾经轰动一时,李叔同可以说是时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写了词《南浦月》,请大家欣赏: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秋愁千缕。

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学佛,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成为后来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的佛学大师。

弘一大师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特别是那一句“天心月圆”,更是潜藏了极大的深意,也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弘一大师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好好的去寻求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