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读起来,就泪流满面,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最朴素的情愫:世事的无奈,别离的悲伤。秦汉时期,在驿站路上大约十里设一亭,作驿使住宿、补给之用,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是一个亭长。因为“亭”一般设置在郊外,久而久之就成了古人送别朋友的地点,伴随着文人骚客的诗词传播,长亭逐渐成了转指“送别”的一种意象。


它的作词者是民国时期传奇式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者李叔同,全词是这样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在家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书法、绘画、话剧、钢琴、文章无所不精,做什么,成什么,都做到极致,这就是李叔同。他有“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的豪放,也有“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的风尘,更有“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的通智。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生命最绚丽的时刻,突然遁入空门,从此青灯黄卷,李叔同成了弘一。



《送别》的创作背景是李叔同出家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送别家道中落的友人许幻园,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他在雪地里站了一个小时,有感而发而创作,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更有跟好友从此天各一方的离愁。


在电影《一轮明月》中,西子湖烟雨中,一舟,一僧,一女。女子就是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女子含泪喊他的名字,李叔同双手合一,说“请叫我弘一”,这是他们最后的告别。


《送别》既是为友人而写,更可能是他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归宿, 为自己而写。他的出家始终是个谜,其真实心迹已无从追寻了,我们只能从他好友夏丏尊等的描述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即便是入了佛门,他也要最到最好,选了最难修的律宗法门,终成一代宗师。


岁月的长风带走了他青春的容颜,晨钟暮鼓,彻底磨洗了一个人的灵魂。临终前几天,他在3寸纸片上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也许他在乱世中找寻到了一条直抵生命真谛的坦途。尘世李叔同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弘一,古道热肠、慈航普度的弘一法师。


他临终前还留有一揭: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碧绿的芳草边,是离别的长亭;把酒言欢之余,是寒宵的残梦。欢聚之后是别离。


他上岸了,白马湖的烟雨中,再也没有李叔同。也许,非他薄情,而是众生皆苦。


君说新语


犹记得当时年纪还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并肩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一起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彼时还不识愁滋味,只觉得曲调悠扬、歌词婉转,异常动听。


看不懂两鬓风霜的老师眼角泛起的泪花,听不懂哽咽嘶哑的歌声下隐藏的黯然。


然后我们就一天天长大了。


我们和童年的自己告别,和少年的自己告别,和青年的自己告别,终于有一天,来到了中年。


身边的人早已不是当初的人,镜中的人也已不是当初的自己。


我们很少想起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经的自己。


遍地鸡毛的生活里,谁还记得年少懵懂时一起牵着手唱过的歌呢?


日子平静地,如水一样地流过。


突然有一天,你在电视里看到有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静地站在那里。

熟悉的曲子响起来,他低垂着眉眼,无比虔诚地唱起这首歌。


记忆的闸门打开,潮水一般向你涌来。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还很年轻的父母怀里,开心地指着天上的风筝,笑。

你看到青涩的自己,偷偷写了小诗,塞到那个令你现在想起似乎还会心跳加速的人的书里。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却在毕业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


而电视里的那个人,突然开始失控,哽咽,泣不成声。


你捂住脸,用力地哭出了声。


碧桃花下美人过


有一天和女友在会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处展位的时候,他们在放这首曲子,顿时浑身起鸡皮。女友当时在挽着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变化,问:你怎么起鸡皮了?我说没什么。她想了一会说,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听到这首音乐觉得感动。我“嗯”了一声。现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还想起那个瞬间……


叶梓风云


我也读到这里时我也会流泪,这句诗包含着太多太多,长亭外,古道边,这句不知你们会想到什么嘛?我想到的是这些都是我族繁华的证明,都是我族伟大的痕迹。而芳草碧连天就是急转直下,说明这些已经过去,一切变得萧条。场景带入的话,你能想象的到一个人站在这样的地方,不知去往何方。一般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当第二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站在那里,又将去往何方。

接着就是自从大难平地起,烧杀掳掠奔他乡。我们就能想到作者站在那里是因为逃难。

我们的民族自从周朝以来就遭受着蛮族的窥伺,使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几经繁荣衰败,为此失去的生命不知凡几,而生不如死的古人先辈如天上的星辰之多。

我们的文化底蕴举世独尊。我们的文明也几经灿烂,可就是这样还是被外地欺辱,到了作者那代只能在平地起的大难下奔他乡。

可是,作者也是谁的孩子,也许是谁的丈夫,更也许是谁的父亲。在这个国破家灭的时刻,现在这曾经繁华,如今荒凉的地面上,去选择去往何方。


宋云衫


这是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听到就想起母亲,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时一人独自去母亲的墓前,用手机反反复复的放这首歌,虽然她听不到,但此时此刻,在歌声中,仿佛母亲仍与我同在。弘一法师这样的大师再也不会有了,但他所作的这首歌词将留芳百世。


深泉116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什么这首词容易让人落泪,我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背景让人落泪

这首词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许幻园告别之后所作,据说旧时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屋内的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去,连好友家门也没进。李叔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叫他,仿佛也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含泪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

从写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地伤感,不舍,对昔日好友的离去,他将所有的送别之情全部融入到这首词里,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落泪。

第二,音律让人落泪

我们都知道,在悲伤时,我们都爱听一些伤感的歌曲,以抒发个人的心情,可见,音乐是表达情绪很好的媒介,而作为著名音乐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深通音律,年轻时就写过大量诗歌,还谱写过《祖国歌》等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因而,当好友许幻园向他告别之时,他深叹世事无常,怀着送别的伤感之情,伴着叶子小姐的琴声,将个人感情叙写在歌词中,叙写在音律中,从而让读者读之落泪,闻之伤感。

第三,意境让人落泪

李叔同表达的意境中,蕴含着他个人的一种情绪,比如,从长亭之外,再到古道旁边,最后芳草蔓延天边,像是一个人,一路送着好友从近处越走越远,直到天边,然后是时间,是傍晚时候,这个时候,是人日落而息,该睡觉的时候,又是晚风,柳树,夕阳,和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这种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应,让读者读着读着,就进入了他的意境,感受着他的伤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让人落泪。


天秋云阳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李叔同是近代的传奇,是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 作词: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歌曲《送别》。这首曲子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的片头,也出现在《城南旧事》电影中。《送别》堪称传世佳作。


李叔同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戏剧、篆刻、佛学造诣非常深。

李叔同才华横溢,是近代中影响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他在日本表演话剧《茶花女》曾经轰动一时,李叔同可以说是时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写了词《南浦月》,请大家欣赏: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秋愁千缕。

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学佛,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成为后来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的佛学大师。

弘一大师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特别是那一句“天心月圆”,更是潜藏了极大的深意,也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弘一大师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好好的去寻求和探索。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佛教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论“词”

著名音乐人朴树在某音乐节目录制现场唱一首歌时突然崩溃大哭,不能自已。

他说:“如果歌词是我写的,当场我死那儿都可以。”

让朴树死而无憾的就是这首《送别》,词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纷飞,积雪盈尺。李叔同正和叶子小姐在房内闲话,忽闻窗外脚步声,良久,传来一声:“叔同兄”,李叔同出门一看,挚友许幻园立于雪中,表情悲伤决绝:“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离去,连好友的家门也未进。

李叔同伫立在雪地里,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内心一片怆然,昔日的欢聚仿佛一场梦,如今眼前只剩雪地里一排脚印。就这样站了一个小时,无语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关门提笔,含泪写下了这首《送别》。句句在情,字字是泪。

再相聚,已是13年后。

1927年秋,李叔同终与许幻园再次相聚于上海,此外还有

“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张小楼,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经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运不畅的许幻园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绍许幻园到上海大王庙,两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许幻园在上海大王庙病逝。

李叔同与挚交从此阴阳两隔,余生世间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数十载,15年间历经生离死别,真是应了那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再论“曲”

《送别》除了词,曲子的基调亦是伤感的——让人联想到心中最挂念的:“母亲”,“挚友”,亦或“家乡”,“故国”……通曲萦绕着一种思念的愁绪。

果不其然,此曲调最早源自于美国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该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又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词曲”引人落泪

1942年,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后不久,遗世而独立的弘一法师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离别》却一直被后世久久传唱至今,可谓其留给世间的宝贵财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极乐,在某处,李叔同与许幻园应该终究再次相见了吧。


考虑再三,雪梨还是决定放上整首词让大家共赏,因为真的太好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滴滴的冰糖雪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这么美的句子,一读就泪流满面。只因这短短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代表着离愁别恨。

歌词的出处

这句歌词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边。

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

却终将消逝在笛外的远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

世间有谁能长久的团圆?

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

这事有谁能够改变。

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且珍惜这短暂的时间把酒言欢,

不要去想别后的寒夜孤枕难眠。

关于词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号叔同。民国五年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多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精通数国文字。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著有《弘一法师文钞》。诗作奇趣洋溢。词风豪放婉约兼具。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这首词就在集中。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一个风情才子,一个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然而在盛名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俞平伯曾如是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也成了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说到李叔同的《送别》一曲,还是有些来历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热衷音乐,对《旅愁》有较深的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家中破产与他告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有人说这首词是送给他的日本妻子叶子姑娘的。

结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别之境,芳草碧连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目送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草色连向天边,人却海角天涯。读起来怎不让人黯然泪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