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

說起鰻鱺,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可能在內陸地區很少有人食用過鰻鱺,但是作為一種高檔的名貴特種魚類,鰻鱺的養殖逐漸在國內興起,隨著養殖產量的提高與人工繁殖技術取得的重大進展,將來的鰻魚產業也必將更加成熟、完善。

這裡所說的鰻鱺,是指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的魚類,全世界有16個種和3個亞種,都是降河洄游性魚類(雌雄親魚性成熟後在海水中產卵,幼魚在長到一定規格後重新返回淡水,完成生長和肥育)。我國本土產的有4種鰻鱺,分別為日本鰻鱺( Anguilla japonica) 、 雙色鰻鱺( Anguilla bicolor) 和雲紋鰻鱺( Anguilla nebulosa labiata) 和花鰻鱺( Anguilla marmorata)

▼▼▼花鰻鱺,下圖為江西省德興市萬鄉村鰻魚養殖戶收穫的商品鰻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花鰻鱺

我國人工養殖的鰻鱺品種有日本鰻鱺、歐洲鰻鱺、美洲鰻鱺和花鰻鱺,其中,日本鰻鱺養殖最多,產量最大,而花鰻鱺的養殖規模有擴大之勢,但其生物學習性知之甚少,且很難獲得純正的苗種,至於澳洲鰻鱺和馬來鰻鱺則少有養殖成功的經驗。

牧海在這裡就以日本鰻鱺為對象,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鰻鱺的生物學特點及其人工養殖現狀。

日本鰻鱺的生物學特性

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俗名河鰻、白鱔,分佈於馬來半島、朝鮮、日本和我國沿岸多種水域。以前,在我國以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的產量較多。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日本鰻鱺

每年秋季,達到性成熟的日本鰻鱺(雄魚3~11齡,雌魚4~11齡)體形和體色發生變異(眼睛變大,胸鰭加寬,腹部變成銀白色,有人稱之為銀鰻),順水降河入海,洄游數千公里的路程,到深海中繁殖。日本鰻鱺的繁殖場在水下400~500米的地方,其產卵水溫16~17℃,鹽度35,一般每尾雌魚產卵700萬~1300萬粒,之後,親魚全部死亡。

日本鰻鱺的受精卵在海水的中層孵化,孵化期約10天,孵出的仔魚全長約6毫米。之後,仔魚逐漸上升至海水錶層,身體扁平透明,外形近似柳葉(稱為柳葉鰻),隨波逐流,柳葉鰻在海上營漂浮生活,後期會發育為玻璃鰻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柳葉鰻

近1齡時,體長達6釐米,開始向近海河流漂移,在接近海岸時,身體變成細長形,進入鰻苗階段,營底棲生活,逆水而上,進入河口,此時體色加深,鰻苗由白仔鰻轉變為黑仔鰻。在黑仔鰻中,雄魚多在江河口地帶留居,雌魚繼續上游,深入江河湖泊定居。在淡水生長期間,鰻鱺腹部呈黃色,有人稱之為黃鰻

▼▼▼從玻璃鰻到黑仔鰻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鰻鱺能棲息於多種環境,它適應性強,能夠利用皮膚呼吸,對水質和溶解氧要求較低,但對水溫劇變敏感,攝食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4~28℃,最適水溫是24~26℃;水中溶解氧低於0.7毫克/升時,開始浮頭,一般來說,養殖池塘的溶氧量(5mg/L左右)完全能夠滿足日本鰻的生存需求。

鰻鱺喜弱光,喜流水,也喜歡群居。在淡水中,鰻鱺白天穴居石頭縫中,晚上外出攝食,主要靠側線和嗅覺捕食,如果食物短缺或環境不適時,鰻鱺會在夜間遷移,甚至越過潮溼的草地,另選棲息水域。

日本鰻的生長繁殖:是世界性難題,同時也是鰻魚產業的發展瓶頸

鰻鱺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非常貪食,飢餓時,會發生大吃小現象。鰻鱺生長不快,一般野生的鰻鱺3~4年才達200克,人工飼養條件下,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從鰻苗到上市(400克以上),池塘養殖為2年,溫流水養殖需1年多。

鰻鱺在淡水中不能成熟繁殖,目前,人們對其深海的繁殖習性也是知之甚少,因而,鰻鱺的人工繁殖至今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在人工環境中孵出的仔魚僅能存活數天至一個月。所以,目前養殖所需鰻苗完全依靠野外(主要是河口地區)捕捉。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20 世紀 80 年代後,伴隨著養鰻業迅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鰻鱺養殖產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016年我國大陸地區鰻鱺養殖產量為

24.48萬噸,佔世界鰻鱺養殖產量的70%;同年,我國出口鰻魚4.26萬噸,創匯約9.13億美元,相當於均價14萬元/噸,是單一農產品中創匯最多的品種之一(數據來自中國水產頻道)。

但是養殖所需的苗種全部依靠天然捕撈,鰻苗苗種的短缺限制了鰻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鰻鱺的人工繁育是制約該產業快速發展的最關鍵環節。

日本科研工作者在 1973 年首次對日本鰻鱺的催產獲得成功,孵化出一批仔鰻,但是隻能存活120 個小時,到1998 年報道存活最長已達24 天,但是仍沒有成功過渡到柳葉鰻階段。我國也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對日本鰻鱺的人工繁殖進行了研究,孵化出的仔鰻存活了140 個小時,到 1979 年存活時間延到 19 天

2003 年日本水產研究所在全球首次人工培育出日本鰻鱺白仔鰻苗種,體長達到 52.6mm,後來又報道日本人工繁殖的第 2 代苗種生長順利。 這是現階段鰻鱺人工繁殖技術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隨著我國鰻鱺繁殖技術不斷取得進展,將來也有望解決日本鰻鱺的全人工養殖,屆時我國的鰻魚產業才能“更上一層樓”!

日本鰻的養殖特點與現狀

鰻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名貴淡水魚類。鰻鱺飼養容易,產量高,特別適合集約化養殖,自20世紀80年代在廣東試養成功以後,我國的養鰻業迅速產業化,烤鰻出口是很多地區的重要創匯產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鰻鱺生產國,全國共有鰻鱺養殖場1700~1800個,養殖面積約10萬畝,年產量約13萬噸,年苗種需求量100噸以上。但由於人工養殖所需的鰻苗完全依賴從野外捕捉,靠天吃飯,產量忽高忽低,致使價格極不穩定(有的年份一尾鰻苗的價格接近20元),苗種費用佔生產成本的比例明顯偏高,這對養鰻業影響很大。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因此,對鰻鱺產業來說,控制了苗種就等於控制了產業的命脈。

野生鰻苗的採集與捕捉

在海水中生活了將近1年的柳葉鰻,來到河口地帶,變態發育為白仔鰻,身體細長透明,晝伏夜出,逐漸聚集,環境條件合適時,白仔鰻集中進入河口,形成鰻苗汛期。

鰻苗汛期的規律是南早北晚,時間從每年的1月到6月。例如,廣東1~3月為盛期,錢塘江3月為旺期,蘇北的旺發期多在4月。鰻苗汛期發生的最適水溫為12~14℃,一般在日落後1~2小時最多;潮水高和淡水量大時苗多。過去在鰻苗盛期,一個採捕點一夜能捕捉10~100千克。

鰻苗的捕捉可採用多種方法,早期苗大而壯,晚期苗小而弱。一般說來,優質鰻苗身體透明,大小一致,活潑健壯,逆水性強,每公斤有6000~7000尾;而劣質鰻苗身體混濁,消瘦細長,頭大尾小,大小不一致,逆水性差,每公斤有7000~8500尾。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白仔鰻捕獲後,應放在網箱或小水泥池暫養幾天。鰻苗暫養有兩個好處,一是逐步淡化,有利於鰻苗適應淡水生活;二是促使鰻苗體內的食物充分吸收並排去糞便,提高運輸成活率。

經過暫養後的鰻苗即可進行運輸。通常採用尼龍塑料袋充氧運輸鰻箱淋水運輸兩種方法,一般在1天內運輸成活率能達到95%以上。

養殖日本鰻鱺的注意事項:

首先就是日本鰻鱺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淡化後的鰻苗,這一點和南美白對蝦一樣,在幼苗階段必須要淡化後才能適應淡水的環境。

其次,還要注意鰻鱺苗種的質量與種類,目前我國有多種鰻鱺苗種供應,它們對養殖環境的要求並不一樣。一般來說歐洲鰻鱺的適應性差、生長慢、病害多,鰻苗價格相對便宜,養殖性狀根本比不過日本鰻鱺,因此在選擇苗種時要考慮到這一點。

最後,還要對鰻苗進行馴食

鰻苗入池的前4天,在全池內均勻投餵活水蚤或水蚯蚓、豐年蝦(豐年蝦我在之前專門介紹過,感興趣的更有可以參考一下),從第5天開始馴食,在這個過程中幼苗主要實現三個轉變:由夜間攝食轉變為白天攝食,由分散攝食轉變為集中攝食,由攝食鮮活餌料轉變為攝食配合餌料,這三個轉變都是通過緩慢過渡的方法來逐步實現的。

日本鰻鱺:出口價高達14萬元/噸,養殖前景廣闊,您怎麼看?


關於日本鰻鱺及其人工養殖,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

我是牧海,專注於水產養殖信息的研究與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