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JIDIJI


1978年,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的曾侯乙墓被发掘。曾侯乙姓姬名乙,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曾侯乙墓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失载于文献中的曾国的历史,同时墓中的出土文物也十分惊人。共计出土文物15404件,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类。出土物数量之多、规模宏大,为中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所罕见,其中“曾侯乙编钟”更是闻名世界。

曾侯乙编钟


考古人员在发掘的过程中,除了出土以上的这些文物,还从曾侯乙的口中发掘出21件玉制的小动物,分别是6头牛、4只羊、3口猪、2条狗、3只鸭和3条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而之所以曾侯乙的口中会有如此多的玉制小动物,实际上是和当时的殡葬传统有关。

玉制饭含


实际上这些玉制的小动物叫做饭含,古丧仪之一,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饭,是根据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贝放入死者口里。含是把珠、玉放在死者口里。所放之物根据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在《周礼-地官-舍人》中记载:

关于饭: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

《说苑?修文》中记载:

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而曾侯乙是曾国的诸侯,去世后放入口中的“饭”早已腐烂,而“含”诸侯对应的应该是“玉”,所以才在曾侯乙口中找到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

玉制饭含


而饭含的目的是使死者的口不能空着,不能没有吃的,饭含能够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继续享受生前的食禄,是死者生前食禄生活的再现,所有才有珠、玉、贝、米的含物区别。


所以,通过曾侯乙口中的饭含,就能够知道曾侯乙作为诸侯活着的时候生活是多么的奢华和奢侈,基本上猪牛羊、狗鸭鱼等都是他日常的吃食。而在死后,他的后代也希望曾侯乙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依旧过着与活着的时候一样的生活。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从曾侯乙的口中发掘出21个玉制小动物的原因了。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在发现的这个墓葬的墓主人嘴里面发现了整整21个小动物,这超乎了当时绝大多数史学家的预料,因为人的嘴容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容量里面塞进21个动物,怎么塞的?想想都觉得牙疼,不单牙疼,整个脸皮都疼起来了。

事件回顾

这里面有两个点需要我们再一次阐述一下,因为这两个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曾侯乙并不是一个人。如果大家看过武林外传,就会觉得有一句话特别有气势,那句话叫我上面有人。而同样的道理,我们把这句话还原到曾侯乙这边来,曾侯乙也可以大方的说:我上面有一群人,而且这一群人组建了一个国家。没错,曾侯乙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种姓氏,代表的是一种国家的文化图腾和文化渊源。

第二点,这21个小动物并不是活着的动物,而是用玉石雕刻的动物。

当时好像有专门的媒体曾经报道过这件事情,想想也甚是惊恐,因为媒体报道当中曾侯乙的嘴中有着一头牛。

那时候年纪小对于这种报道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就一直在想人嘴里塞一头牛,那牛得多小,那人的嘴得有多大?

这些小动物是一种玉石,简而言之,像我们看到的一些小型的雕塑一样,只不过这种雕塑是拿玉石雕刻的。

没错,这就是事实

即便是拿玉石雕刻的,往嘴里面塞21个小动物,想想也甚是惊恐,更要命的是他们不怕死者来找他们麻烦吗?

哈哈,开个玩笑,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面,上层的贵族人士更希望往自己嘴里面塞一些玩意儿,甭管是金银铜铁矿还是什么木头、土块儿甚至是小石子也可以。

当然上层贵族绝对不能塞得这么寒酸,于是他们就想出了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类似于玉石的玩意儿,把它们塞到了墓主人的嘴里面,寓意着墓主人去世之后在世界的另一边依然能够享福。

有趣的是,这个墓主人嘴里面塞了21个玉石不假,可是墓主人旁边也有了21个少女殉葬。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为什么是21个?21在古代究竟寓意着什么?

当然至于这一切,恐怕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说这样的一个数字在古代可能也意味着吉祥如意,类似咱们的888马上发一样吧。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压舌自古就有,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仍然有这样的习俗,只是时过境迁,方式有所改变,尤其是年轻人,渐渐忘记这些习俗及其意义。

从自身经历来说说这件事。

大禹老家是农村,前段时间一个街坊过世,都是没出五福的关系(下一个问答会说说五福等相关问题),老妈过去帮忙。事后打电话来给我说,这位街坊的伯伯含的也是一条小鱼,人去世都要含鱼啊。为什么要说“也”呢,前几年舅舅病世,也是含的一条人工做的小黄鱼。要说为什么要含这个,父辈,甚至更老的老人也大多不知道了,只知道习俗就是要有这个环节。除此之外,人死要穿寿衣寿服,却不能穿内裤内衣,老人的说法是赤裸裸来,赤裸裸去,我又觉得这和要穿外衣又有些矛盾了。


咨询过老人家,都说不清为什么要含东西,更遑论为什么是鱼却不是其他动物了。当我看到这个曾乙候的题目以后,再次咨询家中长辈和比较熟悉殡葬礼仪的老人,又去查证一些资料,道听途说一番,才来做这个分享。如有错误,请指正补充。

很多人已经知道,古人,尤其是有身份的人,去世的时候是要塞全身九窍的,我们说的七窍仅仅指的是头部,全身有九窍,包括排泄器官和生殖器。放在嘴里的叫做压舌,也叫饭含,这叫做玉琀,其实普通饭含和玉琀是有区别的,显而其见,贵重如玉的才会被称为玉琀。

看过一些考古的资料和报道,玉琀的仪式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石、珠、贝等东西,很少有五谷粟米,显然前者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殷商时期大多以蝉、蚕、鱼等形象为主,到了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动物形象更丰富多彩起来,达官贵族更是以玉质物件作为压舌。这也主要是由玉所代表的寓意来决定了它的身份。玉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曾乙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也就是随国的显贵!所以,在其嘴中发现大量动物影响的玉琀也是很正常的。玉琀的数量、质量、形象,与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关系。这曾乙侯是西周周文王重臣好友之一的南宫括的后代,可谓是家族显赫至极,更何况随国曾救过楚昭王。楚昭王也是一位贤君,在历史上的口碑极佳。由此可见,曾乙候当的起如此厚葬。

玉琀中,无论是什么形象,都有极丰富的寓意。蝉,代表高洁,同时也寓意着早日投胎重生;牛羊马等象征着富有,衣食无忧;鸡狗等我倒觉得和阴间开道有点关系,同时这两样也有其他象征意义,应该我是忠诚、拥护、财富等等……我没有找到具体寓意,只是自己揣测而来,可怜这种民间文化形态竟然查资料都难查到,难道要断了吗?

另一方面,这人死堵塞九窍,据说有延缓身体衰败腐烂的作用。至于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毕竟现在人很少有长时间停尸的习俗,但是在古代这是有的,我们无法以今论古,毕竟时代不同,一切皆有变化。

有了前面的理解,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邻居伯伯和舅舅去世所含的小鱼了。一个是“鱼”同音“玉”,可能是代替玉的意思,毕竟普通人家不会真的拿好玉随着过世的人一块埋葬的。另一方面,鱼也有富有,自由等寓意,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至于“生理意义”应该不大,现在一般都是稍一停搁就要花化了。

依目前的人类进城情况来看,诸多文化习俗都要被取代改变,甚至消失,我们远离历史和古人越来越远,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即使“玉琀”“压舌”这种习俗都会成为传说,也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多和长辈聊聊习俗这些问题,很多我们本来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预感丰富的文化含义!


古代哲学思考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他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又称之为“随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爵位为侯爵,后来被楚国所灭。

由于文献对曾国的记载较少,所以现在已经无法判断曾侯乙是曾国的第几代国君。不过根据考古出来的文献记载,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离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在1978年,考古学家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发现了这座曾侯乙墓,经过长达数月的挖掘,墓中共出土陪葬品15404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

当时,考古学家们挖掘时,还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有很多玉做的小动物,人们还特意做了一个统计,共有21件,包括:小玉牛6个、小玉羊4个、小玉猪3个、小玉狗2个、小玉鸭3个、小玉鱼儿3个。



对此,很多人肯定会很好奇,曾侯乙为什么要在嘴里放这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有人认为曾侯乙是一个非常贪吃的吃货,所以在死后也特意要把这些美味食物含在嘴巴里面,这样到了阴间他也可以继续享受这些美食。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够严谨,所以便有了第二种说法:说是在中国古代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生以为佩,死以为琀”,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会把玉作为饰物佩戴,死后则将其含在嘴里。这个放在嘴里的玉,就被称之为琀。

根据史书上记载,从商朝开始,人们把开始玉视为通灵之物,生前佩戴可以辟邪避灾,死后含在口里可以含笑九泉。因此那个时候的王侯士大夫死后,不仅要把生前佩戴的玉器带入地下陪葬,还会再口中含一只玉蝉,叫做玉琀蝉。



后来这个风气流传到民间之后,百姓们也开始追捧,不过因为玉器太过贵重,普通百姓平常连见都很难见到,又哪里能够弄来让死人含在口里。所以百姓们就经过改良,在死者口中的放入几粒米,称之为饭含,言外之意就是去世的人在死后也能有饭吃,不会饿肚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商朝中期时,这个习俗逐渐成为中国丧葬习俗中重要的礼仪,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有沿用。在这种背景下,等到曾侯乙去世时,他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其影响。

对于当时的曾侯乙来说,一方面他需要遵循贵族的下葬礼仪,在口中含玉,以庇佑自己。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忽视饭含习俗,但问题是,单纯的含饭并不能显示它的尊贵,加上他可能真是个大吃货,所以最后就别出心裁,搞出21件小动物玉器含在嘴里。

这21件小动物玉器,既是玉,可保佑他含笑九泉;同时也是食物,尤其是这狗、鱼、鸭、猪、羊、牛,都是贵族才能享用的美食,曾侯乙将他们含在嘴里,足以代表他身份尊贵,同时也可以保佑他死后依然可以享受到这些尊贵的美食,可谓是一举三得。


我是赵帅锅


只要你了解过古代人生活的话,都应该知道他们无论生前,还是在死后,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尤其是那种身份高的古人,死后不仅要隆重下葬,还会陪葬大量珍宝,甚至还有用活人陪葬的,史书上也有很多例子可以给我们参考。在1977年的秋天,在湖北随州的一支考察队,在扩建营房时,不慎挖到春秋小诸侯王曾侯乙的陵墓,让人惊讶的时,死了几千年的曾侯乙,口中竟含有十几个玉制小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曾侯乙在史书上没留下多少痕迹,有关他的一些事迹,还是因为1977年发现的陵墓,别看曾侯乙只是个小诸侯,但他陪葬的宝物非常多,足足有一万五千多件,其中有八件珍宝,就可以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并且在墓穴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1名女子骸骨,据考证得知,这是曾侯乙下葬时,所陪葬的21名少女,之所以是这个数字,是因为21在古代,是个吉祥的数字。

不过让世人更惊讶的是,曾侯乙口中宝物,历史上有不少帝王将相死了以后,嘴巴里都会塞东西,要么是宝玉,要么是明珠,而曾侯乙口中正是玉器,只不过这个玉有点多,考古人员从其口中掏出后发现,足足有21个玉器,与上面的21名少女刚好对应,这些又被称为玉琀,这21个玉琀里,有6个牛型玉琀,羊4个、猪3个、狗2个、鸭3个、鱼3个。

说起玉琀,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玉琀就是古人去世以后,在下葬时放入口中的小型玉器,一般的贵族下葬,口中都会放有,这种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可以有记录了,不过玉琀也有等级划分的,级别比较高的人采用玉器,当然了也有贝壳、珍珠等物。很多被发现的玉琀,都是蝉型,当然了也有玉鸟、玉鱼等形状,之所以蝉型玉琀这么流行,因为蝉可以化茧为蝶,有重生的含义在其中,古人将其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玉器在古代被认为,是自己防腐的神物,所以很多贵族死了以后,口中都会放上玉琀,不过像曾侯乙这么多的,属实很少见了,有不少考古学家认为,曾侯乙口中的21个玉琀,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是表现出他这个人爱吃,曾侯乙生前定然是个吃货,不然死了以后,怎么含那么多动物形状的玉琀。

至于为什么是21个,也许跟那21位少女有关,不过也有人可能问了,为什么那么多数字,偏偏就是21呢?这个考古学家至今也没有给出完整的回复,大概21这个数字,是当时随国比较吉利的数字,不然曾侯乙这两个21,没代表什么意义估计也不可能。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其实人们之所以这么关心曾侯乙口中的玉琀,是因为这里代表了一段历史,很多的历史真相,都是从陵墓中窥探到的,曾侯乙的陵墓中,除了有宝物以及玉琀,还出土了大量的乐器,证明曾侯乙本人,也是个爱听音乐的人,这些对古乐器研究也有重大的价值。


木剑温不胜


曾侯乙是谁?他是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活了42岁。他的墓葬,于1978年在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被发现。

另外,考古发现曾侯乙的嘴里含了不少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的呢?

什么小动物?

题目中所说的小动物,可不是活体,而是一些玉器制成的小动物,经统计共有21个。这二十一个小动物分别是6头牛、4只羊、3头猪、2只狗、3只鸭、3条鱼。<strong>

为何要放玉制的动物?

<strong>其实,在逝者嘴里放玉制的动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代表的意义就是,希望死者在死后不会饿肚子,有这么多食物可以吃。

狗、鱼、鸭、猪、羊、牛有些食物,都属于贵族才能够享用的美食,属于比较珍贵的食物。一般平民百姓难以享用,这个玉制品叫做压舌,是当时逝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是到了现如今,在有些地方仍然还会有这样的习俗。

(曾侯乙铜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认为嘴里含玉器可以保持遗体不腐。

结语

综上所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这些小动物其实都是有含义和作用的。能够在曾侯乙的嘴里塞进去21个小动物,确实也不容易啊。


历史评说


咱可要说清楚,是他嘴里含了很多小动物形状的玉器,并不是许多小动物,要不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大吃货或者是异食癖之类的。


先介绍一下这个曾侯乙是谁?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人家也是一国之君呢。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驻军某部在施工过程中,开山炸石没想到一下炸出一座古墓。后经考古发现,这就是距今2500年的曾侯乙墓,从出土的文物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战国时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

这个曾国与史书上记载的随国是一国两名,指同一个地方。而曾侯乙这个人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不知道随州与随国有什么联系,古时候以地名代指国名的例子很常见。


这个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大小小的文物,共计15,000余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比如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这些对研究战国历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今天我们的重点不在这些文物,而是要说一下曾侯乙口中含的玉器。

古代丧葬习俗有很多礼仪,葬玉便是其中一种。古人在入殓时,要给死者口中放一些玉器,此所谓玉唅,也叫押舌,还称饭含,饭含指意更广一些,可以给死者嘴里放米、贝等东西。


《白虎通义》中说“所以有饭含者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 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口含21件动物形玉器,足以说明他生前的奢华程度了。

那么这种玉唅除了压舌的作用,寓示死者在地底下也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外,还有什么含义呢?

从现有出土的玉唅来看,多以蝉的形状为主。蝉在土里是蛹,一出土变为蝉,古人以此寄托花茧成蝶,也就是希望能够重生。玉质地圆润光洁,有防腐的作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起玉的,只有身份高贵,家势显赫的人才可以。


而这个曾侯乙口里含的是牛、羊、猪、狗、鸭、鱼形状的玉,无外乎上面说的这些寓意外,很有可能他真的就是一个大吃货。

图:来源网络


唯恋无名


1978年2月,在随县城郊,驻军某部的雷达修理所为了扩建厂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

随着一声巨响,石破天惊,意外地一座古墓浮现出来。

这座古墓就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的墓。

随着对墓葬的一步步地探索,人们越发地吃惊。这个墓坑有220平方米,单就棺椁室就有190多平。

这比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大8倍。这样大的棺椁在当时的中国还算是首例呢!

更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据统计,从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较珍贵的青铜器就有十吨半,黄金制品更是超过了17斤。

当然最让人震惊的是,出土了总重量达到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的编钟。

这些编钟除了少数几件掉落在地面上,其余的全都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

但我们今天介绍的不是这个编钟,而是曾侯乙嘴里含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的数量足足有21个,是不是又很吃惊。这个曾侯乙到底是谁呀,怎么又这么奇怪?

别急让我们一步步地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其实在史籍上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但是随着考古的发现,专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应当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点。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见后成为诸侯王的,在位时间大约为30年。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钻研音律的研究,并且也非常重视乐器的制造。

要不怎么会有编钟这么大的物件的出现。而且曾侯乙的兴趣也是非常的广泛,他呢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显贵啊,而且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并且这个君王还特别文艺,竟然在音乐上非常有造诣。

不简单,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后竟然在嘴里放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

二、 曾侯乙嘴里含的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的

随着棺椁的打开,专家们在曾侯乙的头骨里面发现了21个玉制的小动物。这21个小动物分别是6个牛、4个羊、3个猪、2个狗、3个鸭、3个鱼,这些小动物全都是用玉制成的它们的形状。

为什么要放这些玉制的小动物呢,这个呀其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葬玉习俗,这个玉制的小动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饭含”。这个可是我中丧葬习俗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这个习俗呢。

为什么要有放玉的这个习俗呢?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长生不老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们的愿望破灭后,不朽就成了他们临死前最大的愿望了。

《抱朴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这本书里面有这样的一种说法。

说是“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这些帝王们可是都看中了这句话,所以呢就用葬玉来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这个玉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放的,当时也是按地位等级来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玑的,士呢则含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里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谓“生以为佩,死以为琀”,死者生前带玉佩,死后呢也要嘴里琀着玉。

“东陵大盗”孙殿英从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颗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里放玉制小动物是为了那种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里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小动物呢

有道是“生时所享,死后亦然“,曾侯乙虽然是个地方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证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这21件小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全都是当时可吃的动物。

而且放的数量还是这么的多,那就说明了曾侯乙是个大吃货,生前就非常喜欢吃肉。

这些小动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别爱吃的!

生前喜欢什么,死后也要把它们带走,这也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一种文化意识。

所以曾侯乙就要带走很多他喜欢吃的东西。在这之所以要放这么多数量的小动物,有书君猜测这个数字也许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尽可能多的小动物放进口中的,21也许就是放入口中的极限了。

也许这个21还有一层含义。从《周易》中解释来说,21是个代表贵重的吉数,也是个伟大的首领数。

所以曾侯乙为了图个吉利,也是为了自己死后也能不朽,就选择用21这个数量。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曾侯乙嘴里含21个玉制小动物,这个举动还真是个奇葩。生前是个吃货,死后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愿都装进嘴里,估计这千年来,也只有曾侯乙这样的人,才这样做的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曾侯乙是史上最牛吃货,没有之一!为了更加舒爽地吃到肉,他直接将一座“动物园”塞嘴里,还找了21名少女伺候他吃。

曾侯乙的墓里共出土15000多件文物,其中绝大部分是各式各样的兵器,说明曾侯乙是一个好战之人;其次是五花八门的乐器,看来曾侯乙在打仗之余,也会听听交响乐;被兵器和乐器包围着的,是数量繁多的礼器、以及21口装着少女的棺材。

死后还有21位少女(全都是15-24岁)伺候他,曾侯乙很会享受的嘛!

仅仅从出土文物的种类来看,不难看出曾侯乙是一位事业心(爱打仗)极强的男人;同时,他还是一位兼顾生活的男人。

想喝酒,有冰鉴等酒器;想听歌,有编钟等乐器;想摆谱,有九鼎八簋等礼器;想女人,有不重样的姑娘……其实,曾侯乙死后最想要的,还是肉。

因为考古工作者在曾侯乙的嘴里发现了一个“动物园”,这座“动物园”里有:

6只小玉牛、

4只小玉羊、

3只小玉猪、

3只小玉鸭、

3只小玉鱼、

2只小玉狗…合计21只玉制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放在曾侯乙的嘴里,并不是说曾侯乙是一位热爱小动物的资深“动保”人士;相反,这些动物都是曾侯乙死后的美餐。

它们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饭含(念起来怪怪的)。饭,就是吃的饭;含,通琀,指的是含在嘴里的玉。饭含是死者死后填肚子所用。

《周礼》规定:等级越高的人,能够使用的玉也就越多。

曾侯乙姓姬名乙,乃是西周开国重臣“文王四友”南宫适的直系后人。武王伐纣代商而定天下之后,南宫适位列三公(存疑),被封在曾国(随国);他的封地,乃是西周最主要的青铜产地之一,可见周天子对南宫适的重视。

论资历、排辈分,在西周初年,随国国君的地位绝对排的上号。

曾侯乙有钱又有地位,自然而然也就可以享用丰厚的随葬品。据统计,曾侯乙墓里光是青铜制品,总重量就有2万多斤!更勿论不计其数的木制品、玉器等陪葬品。

与数量庞大的随葬品呈正比的,是曾侯乙嘴里藏着的“动物园”。

在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死后嘴里都会塞点儿东西。《说苑》有云:

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以贝、庶以稻。

珠指的是宝珠,玉则是玉器。

曾侯乙妥妥的诸侯级别,按照《周礼》,嘴里应该含一块儿玉。

先秦时期,诸侯嘴里含的最常见的玉的形状有蝉、鱼等;蝉象征着破土重生,鱼则代表地位尊贵。但是像曾侯乙这么耿直,将猪、牛、马、羊等小动物塞嘴里的,先秦时期的考古也仅此一例。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曾侯乙违背常理,将嘴里塞了个“动物园”,只有一种可能:他生前特别喜欢吃肉(先秦时期能吃肉的都是上层人)。曾侯乙有多喜欢吃肉呢?

科学家对曾侯乙棺椁里遗存的牙齿进行科学检测,发现曾侯乙颊面条痕磨耗明显偏高,分析证明他的食谱主要以肉食为主。这一科学检测,印证了曾侯乙的确是个“肉食动物”。

因此,曾侯乙即便是死了,也没忘记交代家人:“三牲等美食就不要等到祭祀时候才拿出来了,直接塞嘴里得了,免得麻烦!”

曾侯乙死后,他的家人不仅将他生前喜欢的武器、乐器、酒器、食器一股脑塞进墓里,还塞了21位小姐姐伺候他吃喝玩乐。当然了,肉必须要有!所以,他的家人用最上乘的玉石为他雕琢了“动物园”,放满足他的意愿。

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不照样被挖出来了吗?不过,的确让今人大饱眼福了。


祗树


这些小动物叫玉琀,也称“饭含”。古人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不朽。”所以,就有“九窍玉塞”。塞于口、鼻、耳、肛门等部位的叫玉塞,而放在口中的还有个专属的名字叫玉琀。



两汉时期最常见的玉琀是蝉的形状,大墓小墓中都有出土。为什么是蝉?这主要和蝉的生长特性,有关。蝉的幼虫入土后变成蛹,出土后又变成蝉,古时候的人们因为蝉的这一特性,寄希望于来世,希望死者的灵魂也能如蝉一样复生。目前流传的很多蝉形的古玉,多无孔,其实很多就是玉琀。


  • 玉蝉


我国从史前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敛葬”的习俗,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君子贵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贵族继承并发扬了“贵玉”的思想,不但生前玉不离身,死后也以大量的玉器陪葬。汉代的厚葬使葬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令人瞠目的玉衣,镶玉棺,在南京博物院就看到了一个镶玉棺,实在是太奢华了。还有别出心裁的玉握。玉握是握在死者手里的玉制品。


  • 玉棺,南京博物院藏


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看,曾侯乙可能是枚吃货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他不仅是位深谙车站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很可能还是个吃货。


曾侯乙墓——青铜尊盘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出土的时候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而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



此外,考古专家们在鱼骨中还发现了梅核,梅子可去除鱼腥味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的调位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等。


而且,研究发现,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


古人的墓葬多仿照生前,而曾侯乙作为一位国君自然更是极尽所能的让身后事也能如现事搬了。综上所述,曾侯乙是位美食家,妥妥的,没错了。


所以,曾侯乙口中的玉琀,特意制作成牛、羊、猪、狗、鸭、鱼的形状,

可谓是“六畜”具全了,数量也很可观,共计有21件。很可能就是希望曾侯乙的来世也能享受到这些美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