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是如何建立的?西晉為何僅傳三帝便迅速走向滅亡?

血魔-Ticks


首先需要更正一下,西晉不是僅傳三帝,而是四世而亡: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西晉是秦朝之後又一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它的影響力遠遠不能和後者相比。司馬家族經過三代人的經營,265年建立西晉,然而僅僅過了五十一年就迅速滅亡。滅亡的直接原因,固然在於內亂(賈后亂政、八王之亂)、外患(五胡亂華)並起,但根源在於晉武帝司馬炎的兩大大昏招:廢殺齊王司馬攸、傳位弱智兒子司馬衷。

01 西晉的建立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 “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政權實際已落入司馬氏之手。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先後滅蜀、平吳、代魏,鹹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西晉建立。

02 西晉快速滅亡的根源出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

司馬炎是個典型的“前明後暗”式的皇帝,即位前期厲行節儉,虛心納諫,後期荒淫無度,怠惰政事,大肆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司馬炎著名的兩大昏招:

昏招一,廢殺齊王司馬攸。

司馬攸是司馬炎的同母弟弟,聰明伶俐,才華橫溢,自小被父親晉王司馬昭過繼給了司馬師,但司馬昭一直很喜歡司馬攸,多次公開表態要立司馬攸為世子。司馬炎心有不甘,就極力拉攏朝中重臣山濤、 賈充、 何曾、 裴秀等人在司馬昭面前為自己美言:“中撫軍 (司馬炎 )人望既茂,天表如此 ,固非人臣之相也”,最終司馬昭將司馬炎立為世子。

司馬炎晚年曾問過中書令張華,大臣中誰可託付後事,張華明確回答:“明德至親,莫如齊王(司馬)攸”。但是,司馬炎內心終究容不下司馬攸。中書監荀勖、侍中馮紞(dǎn)一向被司馬攸輕視,他們擔心司馬攸掌權後對自己不利,也趁機勸司馬炎將司馬攸趕出首都洛陽,遷往封國。不久後,司馬攸憂憤而死,年僅三十六歲。

司馬攸之死,是西晉王朝的重大損失。王夫之對此有一句評價頗為中肯:“西晉之亡,亡於齊王(司馬)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司馬)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故舉朝爭之,爭晉存亡之介也。

昏招二,傳位弱智太子司馬衷。

司馬衷就是那位說災民“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還是太子之時,朝中正直的大臣就為低智商的皇儲憂心忡忡,多次勸說司馬衷改立太子無效。侍中和嶠對司馬炎說:“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季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

據說,司馬炎不肯廢掉弱智太子的另一個原因是,寵愛皇孫司馬遹。司馬遹是太子司馬衷的長子,自幼聰穎過人。司馬炎當眾稱讚他像祖父司馬懿,甚至對廷尉說:“此兒當興吾家”。因此,司馬炎“明知太子不令”,難堪大任,然而“恃(司馬)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

03,從司馬炎到把持朝政的賈后,都未對外遷胡人問題引起足夠重視。

自從東漢末年,曹操將內附的南匈奴安置在黃河流域後,其它少數民族也陸續大舉內遷,其中,匈奴人主要分佈山西境內,羯人在上黨,鮮卑遍佈遼東、遼西、內蒙南部,氐人、羌聚居在關中一帶,至西晉初年總數已有百萬之眾。

這些胡人多次反叛,如270年鮮卑族禿髮樹機叛亂、294年匈奴族郝散造反、296年氐羌齊萬年起義,已經威脅到帝國的統治,鄧艾、傅玄、郭欽等官員紛紛奏請將少數民外遷,但均未引起重視。

元康九年(299年),太子洗馬江統向賈后當政的朝廷上表《徙戎論》,提出將內遷關內的少數民族遷出關外,“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這樣他們“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也會因“隔閡山河”而“所害不廣”,但再次被擱置不理。

04,西晉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壓迫政策也加快了它的滅亡

西晉對內遷的少數民族實行了不人道的壓迫政策,加大了民族矛盾。西晉官員動輒將他們抓起來作為奴隸進行販賣,還發明瞭“兩胡一枷”、“三胡一枷”,即將兩個、三個胡人用一個木枷銬在一起販賣。後趙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在20歲時就曾被當作奴隸賣往山東。這必然大大增加了少數民族對西晉王朝的仇恨,為以後“五胡亂華”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前哥說歷史


西晉(265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統一王朝。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從晉武帝建國開始,國祚51年;從滅東吳、統一全國始,為37年。為了區別於東晉,史稱西晉,兩晉又被稱為司馬晉。

西晉的建立:三國末期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權傾一時的權臣。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全國。

西晉滅亡原因:滅吳後,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西晉時期面臨的外部局勢是大量遊牧部落內遷。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316年,西晉滅亡。次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

以上就是西晉建立和滅亡的原因,望指正採納。


空中堡壘追求者


晉朝的實際建立者是司馬懿父子,當曹操在位時,司馬懿被迫出仕,曹丕時,受託孤之重。曹睿時,司馬懿為曹氏家族建立功業。曹睿死後,司馬懿作為顧命大臣,與曹爽共同輔佐皇室。曹爽為了削司馬懿軍權,讓小皇帝命司馬懿為太傅,司馬懿表面稱疾,避讓曹爽,暗中卻尋找機會反擊。 公元249 年 ,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時,發動高平陵政變, 一舉消滅曹爽集團。從此,司馬家族便完全掌握了權力,控制了曹魏朝政,而曹氏宗室力量越來越薄弱,勢力逐步被消滅,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掌握曹魏大權。255年,司馬昭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繼續掌握國政。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

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有三點

一、司馬家族屬於篡權,立國不正,人們對西晉的認同度很低

司馬家族雖然在政治上獲得勝利,奪得國之重器,但根基不牢。之前的漢朝用了幾百年時間,建立起忠、孝的人文氛圍,與儒家思想緊密結合,開國皇帝劉邦更是順應民意,深得民心,所以漢朝的立國之基十分堅實。但司馬家族政治人格較低,靠篡位奪權,不被社會所認可,通俗說,合法性遭到極大質疑。

二、皇族爭奪皇權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strong>

晉武帝大封司馬宗室子弟為王,想建立一個能保護皇室的勢力,以防止其他士族勢力坐大,顛覆司馬政權,所以他賦予宗室子弟很大的政治權力和軍事權力,並允許宗室有軍隊並能參政。這樣的話,宗室子弟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與藩王勾結,破壞國家的政治秩序,最後導致局勢的動盪,也就是八王之亂。在西晉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八王之亂,國力衰弱時,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陸續建立政權與西晉對峙。“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這只是代表,實際上小部落很多,五胡之亂讓西晉更加雪上加霜。

三、重用政治人格卑劣,唯利是圖,缺少氣節的大臣

晉武帝建國時,用人制度就出現嚴重問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被有意忽略,因為司馬集團的篡位,使其不敢宣揚忠的思想,只能替換為孝。這種糾結的狀態下,西晉任用了一大批品行不端的官員,這些人對忠君沒有任何信念,更沒有家國觀念,一旦國家受到威脅,分分鐘就做了牆頭草,胡人對漢人大肆屠殺,可謂西晉大敵,這些官員不但無作為,還勾結胡人聯合攻晉。王彌就是其中代表,他曾引兵入寇青、 縱兵大掠,逼辱羊皇后,殺皇太子詮,發掘陵墓,焚燒宮廟,城府蕩盡,百官及男女遇害者三萬餘人。這類人還有賈充、荀勗、 馮紞、何曾等,成為禍害國家之臣。

由此可見,內憂外患,基業不牢,品行不端是西晉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弘毅說歷史


我是夢龍,專注歷史揭秘,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你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我們先來一個一個的回答。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西晉是如何建立的?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如今西晉的建立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何呢?當年三國爭霸最為激烈的時候,司馬懿作為曹操身邊一位得力的幫手,為曹操贏得了很多戰爭。曹操死後,歷經了魏文帝和魏明帝,後來到了幼主曹芳的手中,司馬懿就有發動政變,威逼魏帝的先例。幾任魏帝的大權,都有著司馬一家的滲入,而魏帝也一直不滿司馬一家掌控朝政大權,幾次想要處死司馬家的人。到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這裡,也就是西元265年,經過精心的準備,效仿了古代的禪讓制,逼迫當時的魏帝曹奐讓位,而曹奐則被貶為陳留王。在西元266年陰曆二月,司馬炎正式改國號為晉,歷史上成為晉武帝,西晉就此成立。當初曹操挾天子,今天司馬一家挾魏帝,看了一下,這個朝代的更迭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其次,西晉為何會如此之快的滅亡呢?西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朝代,僅存在了五十一年。西晉王朝如此短命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 後繼無人。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逼死了自己的同母帝司馬攸,司馬攸是一個軍事、政治方面都不弱於司馬炎的人。司馬炎死後,晉惠帝司馬忠繼位,而司馬忠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 。

  2. 制度問題。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司馬一家在魏國時期權傾一方,家族十分龐大,司馬炎建立晉朝後,開始分封各個家族王侯,而自己中央政權的範圍很小,直接為後面八王之亂埋下禍根。

  3. 異族入侵。東漢後期,邊境政策十分寬鬆,允許外族南遷,導致當時的晉國北方城市有很多外族,幾乎與當地人口差不多,直接影響了西晉王朝的根基。

  4. 只顧自家人,不顧百姓死活。西晉獨特的士族制度,充分保護了貴族階層的權益,使得貴族階層掌握了大量財富,驕奢淫逸、貪汙腐敗由此而生。最終的結果就是百姓名不聊生,最後揭竿而起。

  5. 當初南遷的外族地位低下。南遷的外族來到汗地只能作為漢人家的奴婢,久而久之,外族不滿,開始大量鬥爭,最終導致五胡亂華

  6. 國家腐敗,不敵外敵。司馬家居皇位而不思憂,而北方的匈奴人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漸強大,開始入侵西晉,晉國貴族只能南遷,建立東晉,西晉滅亡。

那個朝代的魏晉之風,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的風景,文人雅士,溪邊喝酒論詩,大概也就是這種風氣導致了最終的滅亡吧!大家有不同見解的歡迎在下方發表哦!

夢龍解史


西晉的建立,離不開一個隱忍功夫一流的人,司馬懿,他才是西晉實際的開創者和締造者。

西晉(266-316),歷五帝,短命王朝。司馬懿除了曹爽以後,司馬家更換了三個皇帝,曹芳,曹髦,曹奐,史稱“三少帝”。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司馬炎繼位,十二月,曹奐禪讓,司馬炎稱帝,西晉正式建立。

西晉三世而亡的禍亂根源是司馬炎自己種下的。他沒有吸取漢初七王之亂的教訓,恢復了封建制,大肆分封同姓子弟為諸侯王,結果造成了同姓王叛亂。另一個就是傳位給晉惠帝司馬衷,就是那個人相食卻說為什麼不吃肉的傻帽皇帝,而皇后賈南風又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後宮不穩。結果就是,晉武帝司馬炎駕崩了一年以後,爆發了八王之亂。

晉惠帝繼位的第二年,賈南風就召楚王司馬瑋入宮,誅殺了輔政大臣楊駿,結果是輔政大臣變成了汝南王司馬亮。三個月後,賈南風命令司馬瑋以謀反罪名誅殺司馬亮,隨後司馬亮又被賈南風以矯詔的罪名誅殺,賈南風則獨享大權。

九年後,賈南風也被殺,原因是賈南風廢了太子司馬遹,並且殺了他。結果趙王司馬倫以復仇名義起兵進宮廢了賈南風,之後又廢了晉惠帝,自己做皇帝。但是司馬家的陰謀家和野心家層出不窮,很多人不滿司馬倫做皇帝,起兵發難,齊王司馬囧連合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顒,長沙王司馬乂,最後司馬倫兵敗被殺,晉惠帝復辟。大權卻淪落到齊王司馬囧的手中,以後不久,司馬囧就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司馬乂隨後就被司馬穎和司馬顒圍困,東海王司馬越負責抓捕,結果被司馬穎部下所殺。八王之亂,前五個都死了,剩下了司馬穎,司馬越,司馬顒之間進行最後的爭奪,結果司馬越勝利,司馬穎,司馬顒被殺,晉惠帝司馬衷被毒死,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

五年後司馬越去世,洛陽被後漢劉聰攻陷,司馬熾被俘虜。兩年後,太子司馬業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過了三年晉愍帝投降後漢,西晉亡。西晉的滅亡主要是亡於內亂。


唐磚宋瓷


西晉的整個歷史就不長,只有51年中間歷經四位皇帝。晉朝可以說是我們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都讓整個中原民不聊生,當然這些都和西晉的皇帝有關。西晉最後一位皇帝是司馬鄴,但是等他上位的時候天下大局已經不可挽回,匈奴等民族已經勢不可擋,而司馬鄴也是18歲就遭到了殺害,非常令人遺憾了。

公元266年,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顛覆曹魏政權,代魏稱帝,史稱晉武帝,中國進入了晉朝(西晉和東晉)大一統時期。

西晉是魏晉南北朝史上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共有四代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西晉中後期,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了“八王之亂”。晉懷帝司馬熾就是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下被推上帝位,名義上是九五之尊,實則為傀儡帝王,真正的大權掌握在權臣司馬越的手上。

當時“八王之亂”,兵禍不斷,加上天災連年,百姓流離失所,因此流民起義也不斷髮生,這給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以可乘之機。

永嘉五年,匈奴人大舉南下,攻破了西晉首都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司馬熾,並殺死了太子司馬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亂”。

國不可一日無君,年僅11歲的司馬鄴被立為太子。司馬熾被匈奴人虐殺後,司馬鄴被群臣擁立為新皇帝,遷都長安。

司馬鄴登基後,西晉可謂已經名存實亡了,朝廷上下沒有可以作戰的軍隊,也沒有充足的糧草物資。

不久,匈奴漢王劉聰又率兵圍攻長安,長安軍民依靠城池之險足足扛了三個多月,最後城內糧盡,除了等死之外,只有投降了。

為了保存城內百姓的性命,避免屠城之禍,司馬鄴唯有投降,對匈奴稱臣。當時城中百姓都知道,匈奴人歷來殘暴且仇視漢人,即便投降,也很難苟活下去,便一致要求皇帝不要投降,以免受辱。

年幼的司馬鄴深曉大義,若以一人之辱,能夠換取城中萬千百姓的性命,也算是自己為百姓略盡綿薄之力了。於是司馬鄴脫去龍袍,赤裸著肩膀,口含玉璧,乘車出城,前往匈奴軍營投降。

在出城的一路上,沿街百姓紛紛號啕大哭,好多人都攔住車輛不放行,懇求皇帝收回成命。面對此情此景,司馬鄴心中即便萬分悲涼,也無可奈何,只能命隨車武士推開眾人,驅車繼續前行。

看到狼狽的司馬鄴,匈奴人肆意取笑,百般羞辱。堂堂的西晉皇帝,被逼穿上雜役的青布衣服,奴顏婢膝地為匈奴人倒酒,稍有差池就會被肆意辱罵,甚至拳腳相加。

被俘虜的西晉舊臣,看到自己的主子如此屈辱,都悲痛不已,偷偷地抹眼淚。看到眼前的一切,匈奴汗王劉聰是越發地高興,對司馬鄴更是肆無忌憚地凌辱。

匈奴人是遊牧民族,喜歡外出打獵。在每次出獵的時候,汗王劉聰便命令司馬鄴穿著笨重的鎧甲,手拿長戟,為自己執鞭開路。

劉聰雖然很享受虐待司馬鄴的快感,但是長久下去擔心會激起晉人的反抗之心,便派人殺死了司馬鄴。時年他18歲,正值意氣風發之年,卻含恨而死。

不得不說,司馬鄴是西晉史上最悲慘的一位皇帝,但也是值得尊敬的一位皇帝,為了百姓的安危,寧可自己受辱,甘願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這麼仁慈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可不多見哦!


歷史名將錄


但滅吳後,西晉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西晉一大特色是大量遊牧部落內遷。自東漢光武帝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遊牧民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西晉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森林射手


大家好我奮青的小磊。我是歷史域創造者。我是一個熱愛歷史的創造者。針對這個問題,我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和分享我的觀點,以下是我的分享。

古代禮儀指的是中國古代的禮儀。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中國古代禮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

①祭天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

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瀋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

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

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建等。

.

①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週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週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週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生命中的燦爛,人生中的輝煌,往往不期而遇,最後祝大家生活中能開開心心,身體健健康康,家和萬事興,平平安安,能夠放下生活的煩惱,面對接下來的所有時光。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