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西晋为何仅传三帝便迅速走向灭亡?

血魔-Ticks


首先需要更正一下,西晋不是仅传三帝,而是四世而亡: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西晋是秦朝之后又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虽然它的影响力远远不能和后者相比。司马家族经过三代人的经营,265年建立西晋,然而仅仅过了五十一年就迅速灭亡。灭亡的直接原因,固然在于内乱(贾后乱政、八王之乱)、外患(五胡乱华)并起,但根源在于晋武帝司马炎的两大大昏招:废杀齐王司马攸、传位弱智儿子司马衷。

01 西晋的建立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政权实际已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先后灭蜀、平吴、代魏,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西晋建立。

02 西晋快速灭亡的根源出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

司马炎是个典型的“前明后暗”式的皇帝,即位前期厉行节俭,虚心纳谏,后期荒淫无度,怠惰政事,大肆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司马炎著名的两大昏招:

昏招一,废杀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聪明伶俐,才华横溢,自小被父亲晋王司马昭过继给了司马师,但司马昭一直很喜欢司马攸,多次公开表态要立司马攸为世子。司马炎心有不甘,就极力拉拢朝中重臣山涛、 贾充、 何曾、 裴秀等人在司马昭面前为自己美言:“中抚军 (司马炎 )人望既茂,天表如此 ,固非人臣之相也”,最终司马昭将司马炎立为世子。

司马炎晚年曾问过中书令张华,大臣中谁可托付后事,张华明确回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司马)攸”。但是,司马炎内心终究容不下司马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dǎn)一向被司马攸轻视,他们担心司马攸掌权后对自己不利,也趁机劝司马炎将司马攸赶出首都洛阳,迁往封国。不久后,司马攸忧愤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司马攸之死,是西晋王朝的重大损失。王夫之对此有一句评价颇为中肯:“西晋之亡,亡于齐王(司马)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司马)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故举朝争之,争晋存亡之介也。

昏招二,传位弱智太子司马衷。

司马衷就是那位说灾民“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还是太子之时,朝中正直的大臣就为低智商的皇储忧心忡忡,多次劝说司马衷改立太子无效。侍中和峤对司马炎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

据说,司马炎不肯废掉弱智太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宠爱皇孙司马遹。司马遹是太子司马衷的长子,自幼聪颖过人。司马炎当众称赞他像祖父司马懿,甚至对廷尉说:“此儿当兴吾家”。因此,司马炎“明知太子不令”,难堪大任,然而“恃(司马)遹明慧,故无废立之心”。

03,从司马炎到把持朝政的贾后,都未对外迁胡人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自从东汉末年,曹操将内附的南匈奴安置在黄河流域后,其它少数民族也陆续大举内迁,其中,匈奴人主要分布山西境内,羯人在上党,鲜卑遍布辽东、辽西、内蒙南部,氐人、羌聚居在关中一带,至西晋初年总数已有百万之众。

这些胡人多次反叛,如270年鲜卑族秃发树机叛乱、294年匈奴族郝散造反、296年氐羌齐万年起义,已经威胁到帝国的统治,邓艾、傅玄、郭钦等官员纷纷奏请将少数民外迁,但均未引起重视。

元康九年(299年),太子洗马江统向贾后当政的朝廷上表《徙戎论》,提出将内迁关内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这样他们“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也会因“隔阂山河”而“所害不广”,但再次被搁置不理。

04,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压迫政策也加快了它的灭亡

西晋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了不人道的压迫政策,加大了民族矛盾。西晋官员动辄将他们抓起来作为奴隶进行贩卖,还发明了“两胡一枷”、“三胡一枷”,即将两个、三个胡人用一个木枷铐在一起贩卖。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在20岁时就曾被当作奴隶卖往山东。这必然大大增加了少数民族对西晋王朝的仇恨,为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前哥说历史


西晋(265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从晋武帝建国开始,国祚51年;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为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

西晋的建立: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西晋灭亡原因: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316年,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以上就是西晋建立和灭亡的原因,望指正采纳。


空中堡垒追求者


晋朝的实际建立者是司马懿父子,当曹操在位时,司马懿被迫出仕,曹丕时,受托孤之重。曹睿时,司马懿为曹氏家族建立功业。曹睿死后,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与曹爽共同辅佐皇室。曹爽为了削司马懿军权,让小皇帝命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表面称疾,避让曹爽,暗中却寻找机会反击。 公元249 年 ,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时,发动高平陵政变, 一举消灭曹爽集团。从此,司马家族便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而曹氏宗室力量越来越薄弱,势力逐步被消灭,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掌握曹魏大权。255年,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继续掌握国政。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三点

一、司马家族属于篡权,立国不正,人们对西晋的认同度很低

司马家族虽然在政治上获得胜利,夺得国之重器,但根基不牢。之前的汉朝用了几百年时间,建立起忠、孝的人文氛围,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开国皇帝刘邦更是顺应民意,深得民心,所以汉朝的立国之基十分坚实。但司马家族政治人格较低,靠篡位夺权,不被社会所认可,通俗说,合法性遭到极大质疑。

二、皇族争夺皇权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strong>

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想建立一个能保护皇室的势力,以防止其他士族势力坐大,颠覆司马政权,所以他赋予宗室子弟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并允许宗室有军队并能参政。这样的话,宗室子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藩王勾结,破坏国家的政治秩序,最后导致局势的动荡,也就是八王之乱。在西晋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乱,国力衰弱时,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陆续建立政权与西晋对峙。“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部落,这只是代表,实际上小部落很多,五胡之乱让西晋更加雪上加霜。

三、重用政治人格卑劣,唯利是图,缺少气节的大臣

晋武帝建国时,用人制度就出现严重问题。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被有意忽略,因为司马集团的篡位,使其不敢宣扬忠的思想,只能替换为孝。这种纠结的状态下,西晋任用了一大批品行不端的官员,这些人对忠君没有任何信念,更没有家国观念,一旦国家受到威胁,分分钟就做了墙头草,胡人对汉人大肆屠杀,可谓西晋大敌,这些官员不但无作为,还勾结胡人联合攻晋。王弥就是其中代表,他曾引兵入寇青、 纵兵大掠,逼辱羊皇后,杀皇太子诠,发掘陵墓,焚烧宫庙,城府荡尽,百官及男女遇害者三万余人。这类人还有贾充、荀勗、 冯紞、何曾等,成为祸害国家之臣。

由此可见,内忧外患,基业不牢,品行不端是西晋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弘毅说历史


我是梦龙,专注历史揭秘,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你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先来一个一个的回答。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西晋是如何建立的?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如今西晋的建立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何呢?当年三国争霸最为激烈的时候,司马懿作为曹操身边一位得力的帮手,为曹操赢得了很多战争。曹操死后,历经了魏文帝和魏明帝,后来到了幼主曹芳的手中,司马懿就有发动政变,威逼魏帝的先例。几任魏帝的大权,都有着司马一家的渗入,而魏帝也一直不满司马一家掌控朝政大权,几次想要处死司马家的人。到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这里,也就是西元265年,经过精心的准备,效仿了古代的禅让制,逼迫当时的魏帝曹奂让位,而曹奂则被贬为陈留王。在西元266年阴历二月,司马炎正式改国号为晋,历史上成为晋武帝,西晋就此成立。当初曹操挟天子,今天司马一家挟魏帝,看了一下,这个朝代的更迭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其次,西晋为何会如此之快的灭亡呢?西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朝代,仅存在了五十一年。西晋王朝如此短命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后继无人。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逼死了自己的同母帝司马攸,司马攸是一个军事、政治方面都不弱于司马炎的人。司马炎死后,晋惠帝司马忠继位,而司马忠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 。

  2. 制度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司马一家在魏国时期权倾一方,家族十分庞大,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开始分封各个家族王侯,而自己中央政权的范围很小,直接为后面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3. 异族入侵。东汉后期,边境政策十分宽松,允许外族南迁,导致当时的晋国北方城市有很多外族,几乎与当地人口差不多,直接影响了西晋王朝的根基。

  4. 只顾自家人,不顾百姓死活。西晋独特的士族制度,充分保护了贵族阶层的权益,使得贵族阶层掌握了大量财富,骄奢淫逸、贪污腐败由此而生。最终的结果就是百姓名不聊生,最后揭竿而起。

  5. 当初南迁的外族地位低下。南迁的外族来到汗地只能作为汉人家的奴婢,久而久之,外族不满,开始大量斗争,最终导致五胡乱华

  6. 国家腐败,不敌外敌。司马家居皇位而不思忧,而北方的匈奴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强大,开始入侵西晋,晋国贵族只能南迁,建立东晋,西晋灭亡。

那个朝代的魏晋之风,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风景,文人雅士,溪边喝酒论诗,大概也就是这种风气导致了最终的灭亡吧!大家有不同见解的欢迎在下方发表哦!

梦龙解史


西晋的建立,离不开一个隐忍功夫一流的人,司马懿,他才是西晋实际的开创者和缔造者。

西晋(266-316),历五帝,短命王朝。司马懿除了曹爽以后,司马家更换了三个皇帝,曹芳,曹髦,曹奂,史称“三少帝”。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司马炎继位,十二月,曹奂禅让,司马炎称帝,西晋正式建立。

西晋三世而亡的祸乱根源是司马炎自己种下的。他没有吸取汉初七王之乱的教训,恢复了封建制,大肆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结果造成了同姓王叛乱。另一个就是传位给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人相食却说为什么不吃肉的傻帽皇帝,而皇后贾南风又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后宫不稳。结果就是,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了一年以后,爆发了八王之乱。

晋惠帝继位的第二年,贾南风就召楚王司马玮入宫,诛杀了辅政大臣杨骏,结果是辅政大臣变成了汝南王司马亮。三个月后,贾南风命令司马玮以谋反罪名诛杀司马亮,随后司马亮又被贾南风以矫诏的罪名诛杀,贾南风则独享大权。

九年后,贾南风也被杀,原因是贾南风废了太子司马遹,并且杀了他。结果赵王司马伦以复仇名义起兵进宫废了贾南风,之后又废了晋惠帝,自己做皇帝。但是司马家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层出不穷,很多人不满司马伦做皇帝,起兵发难,齐王司马囧连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顒,长沙王司马乂,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晋惠帝复辟。大权却沦落到齐王司马囧的手中,以后不久,司马囧就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司马乂随后就被司马颖和司马顒围困,东海王司马越负责抓捕,结果被司马颖部下所杀。八王之乱,前五个都死了,剩下了司马颖,司马越,司马顒之间进行最后的争夺,结果司马越胜利,司马颖,司马顒被杀,晋惠帝司马衷被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五年后司马越去世,洛阳被后汉刘聪攻陷,司马炽被俘虏。两年后,太子司马业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过了三年晋愍帝投降后汉,西晋亡。西晋的灭亡主要是亡于内乱。


唐砖宋瓷


西晋的整个历史就不长,只有51年中间历经四位皇帝。晋朝可以说是我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都让整个中原民不聊生,当然这些都和西晋的皇帝有关。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是司马邺,但是等他上位的时候天下大局已经不可挽回,匈奴等民族已经势不可挡,而司马邺也是18岁就遭到了杀害,非常令人遗憾了。

公元266年,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颠覆曹魏政权,代魏称帝,史称晋武帝,中国进入了晋朝(西晋和东晋)大一统时期。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共有四代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了“八王之乱”。晋怀帝司马炽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下被推上帝位,名义上是九五之尊,实则为傀儡帝王,真正的大权掌握在权臣司马越的手上。

当时“八王之乱”,兵祸不断,加上天灾连年,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流民起义也不断发生,这给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以可乘之机。

永嘉五年,匈奴人大举南下,攻破了西晋首都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并杀死了太子司马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

国不可一日无君,年仅11岁的司马邺被立为太子。司马炽被匈奴人虐杀后,司马邺被群臣拥立为新皇帝,迁都长安。

司马邺登基后,西晋可谓已经名存实亡了,朝廷上下没有可以作战的军队,也没有充足的粮草物资。

不久,匈奴汉王刘聪又率兵围攻长安,长安军民依靠城池之险足足扛了三个多月,最后城内粮尽,除了等死之外,只有投降了。

为了保存城内百姓的性命,避免屠城之祸,司马邺唯有投降,对匈奴称臣。当时城中百姓都知道,匈奴人历来残暴且仇视汉人,即便投降,也很难苟活下去,便一致要求皇帝不要投降,以免受辱。

年幼的司马邺深晓大义,若以一人之辱,能够换取城中万千百姓的性命,也算是自己为百姓略尽绵薄之力了。于是司马邺脱去龙袍,赤裸着肩膀,口含玉璧,乘车出城,前往匈奴军营投降。

在出城的一路上,沿街百姓纷纷号啕大哭,好多人都拦住车辆不放行,恳求皇帝收回成命。面对此情此景,司马邺心中即便万分悲凉,也无可奈何,只能命随车武士推开众人,驱车继续前行。

看到狼狈的司马邺,匈奴人肆意取笑,百般羞辱。堂堂的西晋皇帝,被逼穿上杂役的青布衣服,奴颜婢膝地为匈奴人倒酒,稍有差池就会被肆意辱骂,甚至拳脚相加。

被俘虏的西晋旧臣,看到自己的主子如此屈辱,都悲痛不已,偷偷地抹眼泪。看到眼前的一切,匈奴汗王刘聪是越发地高兴,对司马邺更是肆无忌惮地凌辱。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喜欢外出打猎。在每次出猎的时候,汗王刘聪便命令司马邺穿着笨重的铠甲,手拿长戟,为自己执鞭开路。

刘聪虽然很享受虐待司马邺的快感,但是长久下去担心会激起晋人的反抗之心,便派人杀死了司马邺。时年他18岁,正值意气风发之年,却含恨而死。

不得不说,司马邺是西晋史上最悲惨的一位皇帝,但也是值得尊敬的一位皇帝,为了百姓的安危,宁可自己受辱,甘愿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么仁慈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可不多见哦!


历史名将录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森林射手


大家好我奋青的小磊。我是历史域创造者。我是一个热爱历史的创造者。针对这个问题,我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和分享我的观点,以下是我的分享。

古代礼仪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生命中的灿烂,人生中的辉煌,往往不期而遇,最后祝大家生活中能开开心心,身体健健康康,家和万事兴,平平安安,能够放下生活的烦恼,面对接下来的所有时光。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