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自獲批成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以來,貴安新區高質量統籌城鄉發展,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核心,以創新體制機制為關鍵,以優化配置城鄉資源為重點,積極探索多種途徑和模式,全面推進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安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新路徑。


在城鄉一體化提速發展中,貴安新區將新型社區建設作為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重要載體,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造發展條件。通過打造生活新方式、拓寬就業新渠道、創建保障新體系、培育生產新動力,著力深入推進由村向社區發展。城鄉建設煥發出勃勃生機,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投資興業、紮根安家,社區“新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居民在社區樹蔭下乘涼。周元傑 攝

優化環境 打造生活新方式

10月31日,秋陽明媚,在貴安新區湖潮鄉星月社區,居民楊啟貴在陽光下悠閒地用手機看新聞,一臉愜意。
“搬進社區前,我住在農村,當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家裡能通網絡,想不到現在小區都實現了免費WIFI全覆蓋,省錢又方便。”對於目前的生活,楊啟貴十分滿意。
星月社區是貴安新區14個安置社區之一,該社區一期建築面積約36.21萬平方米,建有住房1844套,主要用於安置湖潮鄉蘆官村、湯莊村、汪官村和岐山村的村民。
從農村住進社區,讓這裡的群眾幸福感倍增。
今年68歲的楊啟貴曾是貴安新區湖潮鄉汪官村村民,幾年前從一家化工廠退休後,楊啟貴開始不愛出門,話也越來越少。“汪官村交通不便,從村裡到鄉里坐車都要花一個多小時,買點東西也不方便,村裡娛樂活動又少,感覺生活沒有意思。”楊啟貴說。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貴安新區星湖雲社區

如今,搬到湖潮鄉星月社區楊啟貴心情舒暢。“寬闊的馬路已通到家門口,在小區門口就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住進社區以來我把新區的各個景點都走了個遍。”
楊啟貴告訴記者,不僅老年人,社區的年輕人出行更方便。“小區附近就有共享汽車,掃掃二維碼就可以開車。”
小區裡的超市是楊啟貴最常去的地方。“下樓就可以買菜買調料、日用品,我是每天要到超市跑個一兩趟買菜,做好飯等兒子回來。”楊啟貴說。
除了四處看看風景散散步,住進社區後楊啟貴最喜歡去的還有社區裡的棋牌室。記者來到棋牌室時,寬敞的棋牌室裡座無虛席,老人們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氣氛十分融洽。
“棋逢對手精神爽,在這裡和棋友們捉對廝殺,是件令人開心的事,除了下棋我們可以一起聊天,這就是我向往的退休生活。”

服務提升 拓寬就業新渠道

匆匆扒過幾口早飯,45歲的文世強就出門上班去了。
他上班的地方不在企業車間,而是在他自己所居住的星湖雲社區。“我負責維護小區的環境衛生,哪裡髒了隨時清理,下了班走幾分鐘就到家。”文世強是小區的保潔員,月收入有2000多元。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中八社區扶貧車間裡正在操作的女工。朱迪攝

過去,文世強除了要照顧孩子,打理自家的幾畝田地外,還得四處打聽,看看哪裡需要臨時工。“種地沒有效益,打工要看運氣,有時候好幾個月也找不到務工機會,家裡的收入不穩定,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作為星湖雲社區的第一批迴遷安置居民,文世強原本對搬家後的生活沒多少期待。“那時覺得我是農民,文化程度低,擔心在城裡的好多工作做不來。”


後來,文世強看到社區招聘保潔員,鼓起勇氣去面試,成功應聘。“我有了穩定的工作,感覺人生一下子有了盼頭。”文世強樂呵呵地說。
農民變市民,就業是關鍵。在新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有大量農民搬離農村,住進新社區,安居的同時,就業卻成了難題,特別是40歲以上的農民,他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缺乏相應的勞動技能,就業更是難上加難。
為提升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機會,貴安新區通過開展家政培訓、種植培訓、電商培訓和“三女”(家政女、錦繡女、持家女)培訓等項目,向安置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從如何充分使用一塊清潔帕到擦玻璃的專業技巧,培訓後才知道,原來簡單的家政服務也有這麼多的門道。”同樣是做保潔工作,星湖雲社區居民孟銀燕在接受了系統培訓後,成功在貴安新區泰德農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隔壁公司看我工作幹得不錯,把週末的保潔也交給我一起做了,現在每月加起來也有近4000元的收入。”孟銀燕笑著說。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貴安新區馬場鎮甘河社區。朱迪攝

“除了開展技能培訓之外,新區還通過在安置點創建‘扶貧車間’和基地,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建立勞務協作站(點)、勞務公司,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做大做強產業支撐,並通過召開招聘會等方式,鼓勵搬遷群眾進企業、進工地、進合作社。”貴安新區社管局就業處工作人員焦垚介紹說。
農民想創業也有一片新天地。位於貴安新區馬場鎮的平寨社區,自2013年正式作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區級示範點開始建設以來,依託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和日漸完善的旅遊基礎設施,居民們紛紛改造自家房屋,做起了餐飲、鄉村民宿、農家樂和手工作坊等項目,收入大幅增長。
而今,隨著貴安新區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用他們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生產技能創業致富。

民生優先 構建保障新體系

家裡老人約著好友一起下樓晨練,6歲的小兒子揹著書包興高采烈地跑進了幼兒園,自己則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伴隨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貴安新區馬場鎮甘河社區居民謝嬡玲一家新一天的生活開始了。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貴安新區馬場鎮甘河社區的社區幼兒園。朱迪 攝

“幼兒園就在社區裡,我每天早上先送孩子上學,再走到小區物業管理處上班,前後不超過10分鐘,非常方便。”談到如今生活的便利與幸福,謝嬡玲說,“這都得益於社區建設保障體系的日漸完善。”
謝嬡玲一家是2017年通過徵收安置從馬場鎮甘河村搬遷到甘河社區的村民,在入住社區前,甘河村沒有幼兒園、衛生室等配置,孩子到了入園的年紀需要送到隔壁社區幼兒園,老人頭疼腦熱也要到鎮上才能買藥打針,這讓在外上班的夫妻倆經常兩頭跑,工作也不安心。因此,搬遷時,新社區教育和醫療保障等配套是否完善、老人和孩子的照料方不方便是謝嬡玲與丈夫最關心的問題。


“我們的擔心在入住的那一天就完全打消了,新社區不僅環境好,幼兒園、社區衛生室、商業區域等基礎配套設施非常完備,就醫就學都很方便,基本生活都不用出社區。”謝嬡玲說,更讓她驚喜的是,社區的幼兒園是政府與香港的一家知名教育集團合作開辦,從硬件配置到教學質量都很不錯,一家人果斷的給孩子選擇了這所幼兒園入讀。
隨著城鄉統籌有序推進,貴安新區積極抓好配套民生保障工程,從住房、教育、醫療、養老、救助等多個方面積極發力為徵地農民提供穩定的生活保障,為像謝嬡玲一樣的新型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驚喜。
“養老保障上,社區的被徵收群眾可自主選擇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甘河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紅軍告訴記者,《貴安新區直管區土地房屋被徵收群眾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補貼實施細則》,從土地房屋徵收年起,為被徵收農民繳納5年新型農村醫療保險費。保障被徵收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星湖雲社區舉行踢毽子活動。謝佳傑 攝

“我的父母都參加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現在我母親每月已經能夠領到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金,她每天就乾點家務,在樓下散散步,接送上學的小孫子,身體狀態越來越好,我們一家人都感到很幸福。”謝嬡玲告訴記者。

盤活資源 培育生產新動力

近幾天,貴安新區黨武鎮大壩井村黨支部書記吳永開異常忙碌,隨著大壩井社區部分樓層與原物業公司的合約到期,他正在為大壩井村集體經濟有限公司爭取全面承接小區物業管理業務工作做準備。
“昨天我們都在開會,協商村集體公司接收大壩井社區另6棟樓的物業管理事宜,接下來還有徵求業主委員會意見、上報物管收費標準等一系列的事項要辦理。”
吳永開介紹,大壩井村集體經濟有限公司由大壩井村集體出資設立,業務涉及勞務輸出、物業管理、酒店經營幾大方面,是大壩井村在徵收安置整村失地後,堅持因地制宜找思路,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與增加村民收入雙贏的載體。

位於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附近的大壩井村,2017年陸續啟動土地徵收後,全村200多戶村民先後通過徵收安置入住社區,開啟了從農村到社區、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
然而,村民入住社區後,以往依靠土地為主開展的種植養殖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也不能再繼續,如何帶領村民在生活環境與身份的轉變中找到新的發展出路,是大壩井村當時面臨最緊迫的問題。

優環境 提服務 重民生 活資源 ——貴安新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貴安新區馬場鎮甘河社區衛生站。朱迪攝

隨著貴安新區開發建設的推進,以大學城為核心的城市建設腳步日益加快,各類企業、城市綜合體以及省內各高校陸續聚集於此,人氣商氣不斷提升,這也為大壩井村的產業發展打開了新的思路。


“我們社區正對面就是恆大文化旅遊城,同時緊鄰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資源和區位優勢都比較明顯,同時村裡通過項目徵收也擴充了集體資金。為了發揮長處、盤活資源,在村委的領導下,大壩井村在2018年正式成立了村集體公司。”吳永開告訴記者,公司成立後的首個業務就是接管了大壩井社區9棟樓中1、2、3棟樓180餘戶的物業管理,並且在管理人員、保安、保潔等崗位優先考慮社區居民,通過公司運作的專業優勢提升小區物業管理規範化、專業化。
與此同時,村集體公司還與居民達成合作,將社區居民在附近開設的十多家日租式公寓集中管理,由公司統一負責服務人員培訓、消防、治安等事務處理,居民負責日常的經營維護,在引導安置居民抱團發展的同時也推進經營管理更加規範。
“成立村集體公司,以物業管理作為發展突破口,僅僅是大壩井村積極培育後續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的第一步,隨著公司運營的經驗愈加豐富,代辦業務、家政服務、餐飲等業務都將逐步開展,以集體公司為載體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發展。”吳永開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 朱迪 田菊 諶思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