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水雷战法”的奠定

日俄战争前,日本联合舰队“水雷战法”(日语水雷指的是鱼雷)主要依据1901年制定的《海战要务令》。当时日本的小型驱逐舰和鱼雷艇排水量都不到400吨,使用的是“朱式鱼雷”。这种鱼雷是仿制德国的“白头”鱼雷,最大射程只有600米,远程作战能力极差。

因此“水雷战队”从不和“主力舰队”一起作战,而是只在两种场合使用鱼雷艇:一是开战前,以“水雷战队”对停泊在港内的敌舰进行偷袭,甲午战争中夜袭威海卫,日俄战争中偷袭旅顺口都是开战前偷袭的成功战例。再就是在“主力舰队”决战结束后的夜晚对败退中的敌舰实施追击,清扫战场残敌,最著名的战例就是对马海战中雷击俄舰队残部。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甲午战争时期的鱼雷艇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鱼雷艇编队

日俄战争之后,随着鱼雷性能的提高,小艇也有了同大舰对抗的实力,这时驱逐舰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如此以来,“水雷战队”和“主力舰队”各自为战的战法就过时了。于是在1912年,军令部对《海战要务令》进行了修改,成立同“主力舰队”一通行动的常设水雷战队。每队辖1艘旗舰,12艘驱逐舰(4个驱逐队)。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一战后期日本的“矶风”级驱逐舰

一战后“水雷战法”的发展

第一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战列舰如日本的“长门”级、美国的“科罗拉多”级、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已经装备了16英寸(406毫米)主炮,其最大射程到了30000米。老式的14英寸(356毫米)、15英寸(381毫米)主炮经过增加仰角改装,射程也达到了20000米以上。而此时日本海军装备的“六年”式533毫米鱼雷弹头装药200公斤,最大射程只有15500米/26节,极速射程为7000米/36节,军舰很可能在发射鱼雷之前就被重炮击沉。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于是在1919年,横须贺工厂造兵部在“六年”式鱼雷的基础上研发的新式鱼雷正式服役,命名为“八年”式鱼雷。“八年”式鱼雷口径增大到610毫米,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鱼雷,全长8.415米,重2.4吨,弹头装药345公斤。动力采用压缩空气发动机,最大射程20000米/27节,极速射程10000米/38节。

随着新型鱼雷的研制成功,日本海军的“水雷战法”也跟着与时俱进。1920年,军令部对《海战要务令》进行了第2次修订。按照日本海军对美作战的构想,第1舰队(主力部队)以战列舰部队第1战队为基干,负责决战日的重炮轰击。配属第1舰队的第1水雷战队负责战列舰的前卫和决战后夜袭扩大战果。第2舰队(前线部队)以战列巡洋舰部队第4战队和重型巡洋舰为基干,负责前敌接触和夜战。配属第2舰队的第2水雷战队在决战前对敌方主力进行夜袭,削弱其力量。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水雷战队油画,远处3条烟囱的是轻巡旗舰

第1、2水雷战队旗舰由配备了侦察机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一般是“川内”级和“长良”级)担任。担任旗舰时,需要搭载战队司令部,设首席、水雷、炮术、机关等不同名目参谋5-6人,其他军官17-19人,司令官一般为少将。

战斗开始时,水雷战队旗舰应位于编队最前方,以主炮火力为驱逐舰提供掩护,在美国舰队外围创造突破口,同时以自己装备的鱼雷攻击。在夜战时,旗舰还要不惜暴露自己,冒着被敌舰集火攻击的风险,用舰上装备的90厘米探照灯为全队提供照射支援。二战中,不少日本巡洋舰因此被击沉。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日本军舰上的90厘米探照灯

第二阶段

1926年,吴工厂引进英国白头公司技术对“六年”和“八年”式鱼雷进行改进。1928年,610毫米的“九零”式研发成功。1929年,533毫米的“八九”式也研制出来。这两型鱼雷最大航速达到了46节,36节时的射程也提高到了15000米和10000米。

于是军令部对《海战要务令》进行了第3次修改,水雷战队被定位夜战部队主力,要求“驱逐队在一般情况下对敌施以猛烈果断的袭击,以夜间秘密逼近,近距离攻击为宗旨。”

小插曲

由于《华盛顿条约》没能实现“对美七成军力的目标”,日本海军无法逆转吨位上的劣势,就只能在训练上做文章,指望以提高兵员素质和操作熟练度来抵消对方的优势。“月月火水木金金”式的常年苦练被当成了制胜法宝。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开始用“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曜来代替从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一周。“月月火水木金金”的意思就是没有代表星期天的“日”和代表星期六的“土”,每个星期无休无止地训练。这一“海军精神的典范”还被谱写成了军歌,甚至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时期,很多企业还用这首歌来激励员工。与其相比,当今“成功人士们”鼓吹的“996”精神其实是小巫见大巫。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鱼雷发射训练

“水雷战法”巅峰

虽然“八九”和“九零”式鱼雷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但是离战列舰16英寸主炮30000米的射程还有不小差距。由于当时的鱼雷使用的都是湿式热动力,以压缩空气为氧化剂。压缩空气在燃烧室中与燃料充分混合,点燃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内燃机工作。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只占21%,所以燃烧效率不高,鱼雷的射程和航速都受到了限制。另外没法利用的氮气和惰性气体不溶于水,从鱼雷尾部排出时还会造成大量气泡,暴露航迹。

要显著提升鱼雷的射程,就必须增加燃料和氧化剂的量,从而导致鱼雷直径和长度增加。要让鱼雷在35节时射程达到30000米,口径得超过28英寸(711毫米)。英国和美国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于是在1930年《伦敦条约》后建造的巡洋舰开始致力于提高主炮的威力,而不再装备鱼雷。但是日本海军由于在主力舰数量上受限处于劣势,只能通过鱼雷“以小博大”来实现逆袭。再加上之前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的成功战例,所以坚决贯彻《海军要务令》里的“水雷战法”,继续努力提高鱼雷的威力和射程。

1928年,大八木静熊造兵少佐提出一个新思路,以液态氧气作为阻燃剂。这想法英美等国此前就尝试过,但纯氧和可燃物的混合性质极不稳定,点火后很容易发生爆炸,没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不得不放弃。日本人为了海军的逆袭,没被困难吓倒,孜孜不倦的钻研终于获得了成功。1931年,吴厂水雷部的技术人员发现,汽油抗爆剂对氧气和燃料混合物的反应能起到稳定作用,而如果先以50%氧气和50%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燃料,再输入纯氧进行燃烧,发生爆炸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1933年,新型氧气鱼雷试射成功,定名为“九三”(神武纪年2593年)式610毫米鱼雷,并于1935年装备部队。“九三”鱼雷长9米,口径610毫米,重2.7吨。雷头内炸药量为490公斤。最大射程40000米/36节,极速射程20000/50节。这下完全可以在战列舰16英寸主炮射程外进行雷击,“美畜”颤抖吧!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大杀器“九三”式氧气鱼雷

氧气鱼雷研制成功,使得军令部“渐减邀击作战”的决战方针基本确定。“渐减邀击”采用四面包围攻击的战术:夜战部队将在马绍尔群岛以东迎击美国舰队。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马绍尔群岛的位置

开始由4艘“金刚”级高速战列舰(支援队)和4艘“高雄”级重巡(直率队),以主炮从前后方突破美国舰队的外围防御。随后由第5、6、7、8战队的12艘重巡(“妙高”级、“最上”级、“利根”级、“伊吹”级)从四个方向发动第一轮氧气鱼雷攻击,以扩大突破口。外围美舰被消灭后,4艘轻巡率第1、2、3、4水雷战队接近目标,发动第二轮雷击。整个“渐减邀击”将使用超过1000枚氧气鱼雷!“鱼雷饱和攻击”将最大限度削弱美国主力,为主力舰队决战创造胜利条件。

旧日本海军为何痴迷鱼雷战术?详细解读其“水雷战法”

描绘联合舰队夜战的油画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时间仅仅过去了几年,谁知道到了二战时,太平洋战场居然变成了航空母舰的天下。舰载机的大规模使用,使军舰的攻击距离从16英寸巨炮的30000米,延伸到了数百海里。

面对无处不在的美国飞机,联合舰队的大动作也变得无处遁行,庞大的美国航母特混编队到了晚上就会同联合舰队脱离接触,根本不给日本人夜战贴身肉搏的机会。“美畜”这种毫无武士荣誉感的战术,让日本“水雷战队”只有望洋兴叹,除了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等几次寥寥的战绩,就再无发挥的机会。

被日本海军几十年来视为克敌制胜法宝的“水雷战法”彻底失败,同联合舰队一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