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尹小昔


宋钦宗靖康二年(西历1127年),金朝俘虏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两位君王,北宋灭亡。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北宋的江山稳定,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杨家将,那么,在靖康二年的时候,杨家将在何处?为何北宋灭亡之时,不见杨家将前来救援?

杨家将的遭遇

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历史上,宋朝徽钦二帝时代,杨家将都处于日渐式微的状态。


在文学上,杨家在宋英宗时代,杨怀玉为北宋讨伐西夏立下赫赫战功,但却不被宋英宗信任,最终,杨怀玉选择带全家辞官归隐,杨怀玉的曾孙青面兽杨志,甚至沦为一个小吏,最终因为工作不力遭到高俅迫害,而被迫上梁山做了盗匪,杨家的能力,已经不足维护宋朝安宁了。不过,杨怀玉的另一位曾孙杨再兴,则在南宋高宗在位时期,跟随岳飞一起为抗击金朝,立下不少战功。

在历史上,杨家本为北汉降将,归顺北宋后,杨业曾参与宋太宗讨伐契丹的战争,最终因为宋太宗的战略失误而丧生。之后的杨家,依旧为宋朝的边防而效力。

宋真宗和契丹签订檀渊之盟之后,北宋和契丹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但是,北宋西北边境开始不太平,为此,在檀渊之盟后,北宋的主要边塞战争,是和西夏发生的。


杨业的孙子杨文广就是在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争中成名,宋神宗在位期间,神宗皇帝对西夏采取强硬态度,并对西夏发动了著名的元丰五路伐夏战争。而杨文广则在宋神宗时代,在对西夏作战中,歼灭了大量的西夏军队,对西夏起到了震慑态度。

不过,杨文广之后,北宋的将领中,几乎找不到出自杨家的名将,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成,杨文广是最后一代杨家将。

杨文广之后的杨家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杨文广之后,杨家再没有出现过名将?归根结底,这要和北宋的制度有关。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深知五代十国的战乱,是武将权力过大所导致,因此,制定了打压武将的政策。并由此,在北宋朝廷内部,掀起重文轻武的习气。宋仁宗时期的名将狄青,为北宋立下大功,但即便如此,因为其出身武将,而被宋仁宗所猜忌、被文官集团所打压,甚至还遭到文官的羞辱。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选择从武,大多属于无奈之举。因此,像杨家这样世代在朝中做官的人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有说法认为,杨文广之后,杨家子弟为了求个好地位,而选择放弃从武,转而从文,自此,杨家将成为历史。

靖康之变时代,距离杨文广去世的宋神宗时代,已经隔了哲宗和徽宗两个时代,当时的杨家人,已经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哪有力量去挽救朝廷于危亡?


藤树先生


戏文中杨家将世代忠良,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但奇怪的是,仅仅100多年后大宋遭受靖康之耻,杨家将却销声匿迹,杨家将、杨门女将都去了哪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杨家将本来就没有创造那么多的辉煌,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杨家将也没有获得过戏文中那么高的地位,在历史上杨家将实际仅存在三代。

杨家将第一代就是“令公”杨继业,他的老婆是佘赛花,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杨门女将。杨继业夫妻均出身关陇豪门。

游牧民族都英勇善战,佘赛花确实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女将。杨继业归顺大宋后,一直镇守边关,先后担任过郑州刺史、代州知州、云州观察使等职,佘赛花始终伴随左右。

杨继业对辽作战,战功卓著,但因为宋朝忌惮武将掌权,所以杨继业最高官职不过从三品。


杨继业被蔚州刺史王侁(潘仁美乃虚构人物)陷害致死后,除了次子杨延玉战死外,其他六个儿子都入朝为了官。

长子杨延昭子承父业,替大宋镇守边关。其他五个儿子都不过从八品左右的官,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一基层公务员。

杨延昭颇有其父之风,作战勇猛,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但官职最高也只有正四品。

杨延昭去世后,其三子杨文广继承了他的官职。但由于大宋边境一直处于和平状态,也没打过几仗,所以杨文广一生虽然几度起落,但官职一直没超过正四品,死后才追封了从三品同州观察史。


杨家至杨文广后就没落了,大概原因有两点。1、没有了战争,武将更没有了用处。

2、杨继业本来就是降将,在朝廷也没有根基,大宋都换了好几位皇帝,自然也没人还想起杨家的功劳,所以杨家没落也很正常。

另外,戏文中常提到的天波府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一生基本都在边疆,不可能到开封购置什么房产,即使有官衔不高,都不会有什么大宅子。


而杨家其他子孙都是芝麻官,能搞个小康生活就不错了,也没能力购置房产。

如今开封的天波杨府不过是个私家园林,以盈利为目的,和历史上的杨家完全没关系。

总之,戏文中的杨家将、杨门女将,都是后人添色加彩的感人故事。不过虽然人物、情节有虚构部分,但戏文中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去传承。


花木童说史


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干什么去了?其实杨家将一直在抵抗异族的战斗第一线,就连与岳飞同时代的杨存中(杨沂中)也是杨家将。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杨家将先抗辽再抗金抗元,杨家将一直战斗到南宋灭亡!只是当时大厦已倾,杨家将独木难支,在投降皇帝下达的投降命令面前,杨家将只有放下武器才能避免更多百姓无谓伤亡。

  关于杨存中是不是杨家将后人,或者直接说他是不是杨家将,一直有很多争论。其实历史本来就是应该争论的,因为毕竟参考不同的史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今天就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来简要地讲一讲历代杨家将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突出战绩。在展示杨家将战功之前,请读者诸君先看一份后人整理的杨家将(包括折家军)世系表,这个折家,就是佘太君的娘家。

  

  按照这两张世系表,咱们从头到尾聊一聊杨家将。当然,杨业及其长子杨延昭的事迹就不说了,咱们还是说说不常见诸史料的其他杨家将吧。

  杨延昭并不只有杨文广一个儿子(演义小说把儿子当成了孙子,杜撰出了一个杨宗保),杨文广是次子,长子为杨充广,三子德政、四子传永。而杨宗保也不是凭空杜撰,因为兼祧杨延贵、杨彦彬兄弟的,有个孩子叫杨宗闵,这个杨宗闵就是杨存中的父亲(也有史料说此杨宗闵非彼杨宗闵)。而杨文广大哥充广一脉,辗转到了播州,成了杨家将的另一分支,并且与唐朝就已经成为播州望族的杨家合流——播州杨家乏嗣无后,过继了杨宗闵子嗣。至于详细世系关系,请读者诸君参考上图。笔者接下来就按年代开始讲各代杨家将的战功——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也就是元太祖十五年开始讲起,这时候杨家将在播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杨氏守播州十四世”,此期间杨家将的掌门人是杨粲,“官至忠州防御使,封武毅侯,卒,子价嗣。”  

  继承了杨家将领导权的杨价听说蒙古大军已经兵临渭水,就抓紧征募操练士卒,在宋宝庆二年、元太祖二十一年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两万精兵。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还是说公元吧,免得读者诸君还得去查年代)、公元1234年,杨价带领杨家将在蜀口《栈道南口》阻截想入川的元军并大获全胜,因此被加封为雄威军都统制,雄威军就是南宋小朝廷专门为杨家将新设的番号。

  其后杨家将又在1236年配合孟珙合战三峡口,击退元军后因功升迁为武功大夫、閤门宣赞舍人,次年与余玠、孟珙守御两川,累迁宁武、威远、忠征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次年杨价卒,封威灵英烈侯。其子杨文“总播州军政,以功加武功大夫、领雄威军都统制。”杨文之后的继承者叫杨邦宪,在四川陷落之后,仍然死守播州,并扼守赤水,击退进犯的水西罗闽部落,因功升为利州观察使,并接到宋廷“入卫京师”的诏命,但是此时的播州已经是四面皆敌,杨家将就是肋生双翅,也飞不过去了,这时候是1275年。就是这一年,宋恭帝被俘,南宋实际已经灭亡了。但是已成亡国之君的宋恭帝和太后还是给杨邦宪发来诏书,但这诏书不是让他继续抗敌,而是命令他放下武器投降。杨邦宪“捧诏三日哭,据播州、珍州、南平军降。”世代忠良杨家将就此谢幕……


半壶老酒半支烟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但是,这只是小说和演义中故事,在北宋年间,天波府杨家这种将门世家是断然不会存在。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北周重臣,然而在北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赵匡胤导演了一出了黄袍加身的好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在赵匡胤坐稳江山后,心里就有些后怕了,当年那些人可以拥戴他黄袍加身,那么他们手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演这么一出呢?

当然,相比于那些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赵匡胤算是仁慈的了,只是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至此之后,终北宋一朝,文盛武衰便是常态。若如小说中所言,天波府杨家数代出名将,这样的事情又岂能为北宋帝王所容忍?

不过,抛开小说家所言,历史上的杨家也算是一代名家之家。从老令公金刀杨业开始,也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在北宋一朝为将,其中杨业和杨延昭都属于当世之名将。

金刀杨业自是不必多说,还是在北汉为将时就多次与契丹之战,有杨无敌之称。杨业的长子杨延昭颇有乃父之风,常年镇守西北,威震辽人。辽人素以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为克星,杨延昭屡克辽人,辽人遂以为杨延昭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小说中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故而被称之为杨六郎,但实际上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

而到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这一代,虽然也在为官,但是比起其祖和其父来说,远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

而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此消失在两宋的历史上,而南宋名将杨再兴,虽然也姓杨,但是和杨业这一脉已经没啥关系了。

当然,这并意味杨业的后人就此消失了。如今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都有杨家后人分布。在四川梓潼,有一位叫做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的37代传人,熟练掌握杨家36路枪法。

杨开华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儿子也就是杨家38代传人杨鹏对于杨家36路枪法毫无兴趣。


小镇月明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给个老婆饼


杨家将的故事,最开始流传是通过元曲的形式,当时的的杨家将故事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一个“杨家将宇宙”,那时候的故事内容大致上塑造的人物,主要是杨业、杨延昭父子,著名的佘太君在里面都还是个打酱油的跑龙套角色。

到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创作的流行,杨家将的故事通过扩充,改编,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杨家将故事体系,小说主要人物也大大增加了,比如正史上记载的杨业的七个儿子,其实就只有杨延昭一个算是子承父业,其他的基本都名不见经传,而经过小说加工后,他们以各有一技的武将身份,参与了大宋中前期的大小战斗。

比如只有杨业一个人参与的雁门关之役,以及后来宋太宗主持的,半途而废的雍熙北伐。小说中的杨业和他的儿子们几乎都是大将,还好几个儿子都封侯,而正史记载中的杨业本人都没有得到一个爵位.....

而这些小说中也各成体系,杨家将的名字几乎都不一致。

《宋史》中载的是延朗(后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其中杨延昭最有名,杨延玉阵亡。

《北宋志传》(《杨家将传》)和《飞龙全传》:渊平(延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杨家府演义》: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赵德昭之名讳,改名杨景)、延嗣。

大量晚清评书里面,又变成了大朗杨泰,字延平、二郎杨永,字延定、三郎杨勋、字延光、四郎杨贵,字延辉、五郎杨春,字延德、六郎杨景,字延昭、七郎杨希,字延嗣、同时还加了个八郎,字延顺。

但这一时期的杨家将文艺作品,主要人物都是男性角色,唯一的女性角色是佘太君,而佘太君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丰满,同时还被先帝赐予了“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龙头拐杖。

两宋时期的人,大概是没有听说过杨家除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之外其他杨家将名字的,明清时的人,大概是不知道什么是杨门女将的。

到了建国以后,杨家将的队伍继续扩大,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宣传“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思想,戏曲创作中的杨家将开始出现了杨家的一票巾帼英雄们,较为有名的是豫剧《五世请缨》(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杨家的女眷们开始崭露头角,指挥着大宋军队征讨西夏,而且还打的李元昊屁滚尿流,凯旋而归,但真实的历史是,大宋一直都不怎么干得过西夏,最后是送上岁币平息了战端......

到195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二次创作杨家将故事,最终形成了京剧《穆桂英挂帅》,于是历史上不存在的杨宗保、穆桂英夫妇联袂登场,特别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这个戏码,特别具有玄幻风格.....

总而言之,在“杨家将宇宙”的人物和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大多是民间的艺术创作,其中的桥段经过想象和加工,寄托了但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但遗憾的是,真实的历史是残酷的,杨家父子三代三个人,在崇文抑武的北宋,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没有成为朝廷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试想一下,就是狄青那样做到枢密使的武将,最后的结果也是郁郁而终,杨家将的地位又会高到哪里去?

即便是在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府州折家(佘太君故事原型的娘家,正史中杨业的妻子可能就是折家的女儿),以及长期对抗西夏的种家,在大宋那种政治环境中,也获得十分小心翼翼啊,哪儿可能随便干翻文臣,对皇帝也不假辞色的?

既然人物、经历都是虚构的,那么北宋其实就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门世家了,大致上正式有记载的,到了杨文广这一代就终结了,连他的儿子是谁都没有留下记载,而杨文广死于公元1074年,北宋灭亡于1127年。


坍塌的历史观


宋朝作为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面对金人辽人等少数民族的骚扰时,当权者表现的实在是懦弱,不敢积极为国做贡献,这也跟宋朝一直重文轻武的关系有关,开国皇帝自己靠手里有兵权拿下了江山,却为了防止别人学他直接用文官压制武将,重视笔墨的发展以至于到真正需要人才出站的时候却出现空虚。

不管是在任何的时代,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士兵。万一哪天突然发生了战争,国家也不至于很慌乱。所以在古代那个时局动荡,经常会打仗的年代,皇帝一般都很重视部队的建设。但是不管是强国还是战乱时期,古人对少数民族的对抗之心从未熄灭,只是有时有会被掩埋。到后来宋朝都要灭亡了,杨家满门英豪,个个报效国家,带头作战,奋勇杀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面对这么危机的时刻曾经的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再次救国呢?

杨家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些勇猛的将士了,光靠杨家将一家势力来维持战争是很困难的,而且在那时杨家在当时已经衰落,当时的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没有人愿意流血牺牲上阵打仗,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早日升官发财。武将下场可想而知,名门杨家将在北宋时期其实已经到了家族没落的时候,后代也大多沦为平民或者弃武从文但是随着相继的战死沙场之上,便很难在找出这种将才了。

前方是敌军的阻挠,后方却无支援,后代大都沦为了平民,就是有从军的也多为下级军官,杨家衰落到这种地步,即使是面对宋朝支离破碎的惨状也是以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而且就算真的有人坚持,那么从军之后也只能我下等军官,何为下等军官,与文官的职务一比就相当于是一个县令大人差不多吧,大家想一想这官职有多低。进入不了权力的高层,很多事情就无法做,再加上奸臣当道,一旦露头就会被轻易的用权势压死。

杨家将与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一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生生不息、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符号,没有了这种精神与符号,历史将变得苍白,民族将变得懦弱。没有历史和血性的国家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北宋时期不是杨家将没有去救驾,而是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害了他们自己,也害了杨家将。重文轻武的风气令宋国陷入无人可救的地步。外困内忧的北宋对于入侵的大金毫无抵抗之力,于是北宋很快就灭亡了。


唯恋无名


杨家将的后人一直都在,如今遍布全国,但杨家将的事迹在三代以后,史书上几乎不见记载,主要是因为杨家没再出现像宋初一样的名将,北宋灭亡时他们早已销声匿迹。

至于杨门女将,完全是演义杜撰,当然不存在去哪了的问题。

演义中的杨家将

演义中的杨家将有很多版本,最经典的当然是《杨家将演义》,其他各种评书、戏曲、杂剧、传说、话本、影视剧版本繁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十代杨家将”和“杨门女将”。

在演义中,杨家将十代为将,从北宋初年一直到南宋,绵延不绝,尤其以第三代继字辈(杨继业等)、第四代延字辈(杨延昭等)、第五代宗字辈(杨宗保等)、第六代文字辈(杨文广等)著名,这几代杨家将在演义小说和影视剧中出镜最多。

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像《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说岳全传》中的杨再兴,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都被塑造成杨家将的后人,足见杨家将在后世和民间的影响力,堪称中国最著名的将门世家,比起“岳家军”不遑多让。


至于杨门女将,在民间的知名度不在杨家将之下,佘太君主持杨门数十年,是天波杨府最大的主心骨;穆桂英虽是杨家的媳妇,却“反客为主”,成为杨门女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穆桂英挂帅”成为京剧中最著名的桥段之一。

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

演义中的杨家将世代为将,枝繁叶茂,对宋朝影响举足轻重,但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无论是规模、贡献和影响力都要大打折扣,真正知名者只有三代。


1,第一代杨家将是杨业,他原本是北汉将领,后降宋抗辽,长期负责山西一线防御,多次与辽军交战,因雁门关一战大败辽军,得名“杨无敌”,辽军不敢与之交锋。不过,杨业后来在作战中受宋初名将潘美(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监军王侁的排挤,被辽军俘虏,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决不投降,绝食三日而死,谱写了杨家将忠君报国的慷慨悲歌。

2,第二代杨家将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杨业有7个儿子,这点和演义中一致,但7个儿子中只有杨延昭有战功、有名气,其他6个儿子都没有带兵,没有在正史上留下事迹。杨延昭在演义中是老六,所以叫“杨六郎”,而正史中杨延昭也叫“杨六郎”,这个外号是契丹人送给他的,因为他作战勇猛,被契丹人视为自己的克星——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



3,第三代杨家将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这一点和演义差别很大,因为演义中把杨文广说成是杨延昭的孙子、杨宗保的儿子,而杨宗保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杨文广的战绩主要不是抗辽,而是在西北与西夏作战,还曾追随狄青参加南征。

除此之外,杨家基本没有什么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将领了,而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她姓折(she),是陕西府谷折氏家族女儿,嫁给杨业为妻,后人以讹传讹,把“折”传成了同音字“佘”,是杨业的贤内助,但没有佘太君那样的地位。



杨家将后人今何在

根据宋朝制约武将的惯例,杨业在山西守边,他的家眷子女都留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居住,杨业有7个儿子,除杨延玉战死外,其他6个儿子应该都有后人,最著名的杨延昭有3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因此可以推测杨家将后裔应该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的。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后人行踪不详。但据后世资料显示,随着汴京陷落,北方战乱频仍,杨家将后人除部分人留在北方外,大多数很可能迁移到南方的不同地区。

时至如今,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有杨家将祠堂,该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杨,据说都是杨家将后人,这里正是杨业当初战斗过的地方,可信度比较高。

另外,北方的河北、天津、陕西,南方的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有不少杨家将后裔,只是时间太过久远,他们到底属于“杨家七郎”的那一支,已经很难追溯了。

亲爱的朋友,你们知道杨家将的后人如今分布在全国哪些地区吗?不知道在这里能不能遇见杨家将的后人呢?欢迎举手留痕。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萧晓四姑娘


所谓“杨家将”实际上是文艺作品杜撰出来的,杨门女将更是子虚乌有,真实的杨家将是北宋年间的杨门三代将领,即杨继业、杨廷昭、杨广文。

杨家将一代

杨家的起家源于杨继业的父亲杨信,老爷子在五代乱世,占据麟州,自命刺史,先附后汉、后附后周。杨信归附后汉之时,为了结交并讨好刘崇,将杨继业送往太原,并受到刘崇的重用,收为养孙,改名刘继业,任命为保卫指挥使,后因战功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

“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耶律斜轸《辽史》

然而杨继业在北汉到底有多么厉害,《宋史》和《辽史》均少有记载,《宋史》中提到刘继业时也多以败绩展现。如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克众,溃不成军,杨继业躲于壕沟,由城上士兵扔绳索拉回才躲过一劫。《续资治通鉴》中仅记载杨继业坚守太原,北汉投降以后,杨继业扔在坚持守城,直到赵匡胤派刘继元招降,刘继业才归降。根据《辽史》记载,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为北汉镇守边关三十余年,对辽作战经验丰富,因此刘继业归降北宋以后,宋太宗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继续守护边关。


因杨继业对防御辽国经验丰富,宋太宗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当辽军由雁门进犯,杨继业率数百骑绕小路至辽军后方,与潘美所部形成夹击,杀死辽国节度使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军械战马众多,杨继业也因此功被提拔为云州观察使。辽国此战之后便非常忌惮杨继业,杨家将由此杨名。

但潘美眼红杨继业的步步高升,多有诽谤诬陷杨继业之举。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在杨业夺取寰、朔、云、应四州后,中路军曹彬溃败。太宗令各路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辽国趁机反攻,重占寰州。潘美此时欲加害杨继业,令杨继业主动出击,并谎称在要道陈家谷部署伏兵。杨继业力战数日,引敌至陈家谷,却未见一兵一卒,只能孤军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战至双手握不住刀后被辽军生擒,因不降绝食而死,其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也均战死。

杨家将二代

杨家将第二代代表人物为杨继业之子杨延昭。 杨延昭英勇善战,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与杨继业风格相似。杨延昭继续杨继业的事业,镇守边关二十余年。由于辽人的文化迷信中,天上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又因为杨延昭镇边期间对于辽人作战所向披靡,极具威慑力,辽人认为他是那第六颗北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但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杨六郎实际上是辽人对其畏惧的称呼,并非文艺小说里的家中排行老六,根据史书记载,杨继业的儿子除了杨廷昭以外,还有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和杨延彬,这也是小说杜撰的杨家七郎八将的人物原型。



杨家将三代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为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但历史上杨文广却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起初随狄青南征广西,立下战功,宋英宗又考量其为杨门名将之后,便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在对西夏的防御中,韩琦派杨文广所部在筚篥筑城,控制要塞,防御西夏。杨文广用声东击西之策,先佯装去往喷珠筑城,后迅速赶往筚篥,抢修城寨,加紧布防。待西夏军至,见宋军已有防备,便无奈撤军,杨文广乘势出击,斩敌千余,因此功被升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

辽宋在代州发生摩擦之时。杨文广向朝廷献攻取幽燕之策,但未等到朝廷回应,便死于任上,死后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也是杨家将走向衰落的一代。并非能力问题,只是宋朝积弊太深,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盛,讳言用兵,杨文广即使满腔热血,胸怀大志,也很难会实现。

历史真相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虽官职都并不是很高,但杨家将三代人精忠报国的事迹,值得传扬。杨继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的名声也算名满天下。



由于宋朝积弱,多受外族侵扰,并至亡国,所以宋民对于血战保国的将领追思尤深。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扬也就非常盛行,“杨家将”也是如此,成书于南宋的《烬余录》,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甚至还有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荒唐情节。

历史上也没有潘洪或潘仁美,人物原型就是潘美。而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王侁,但这个小人物并不能突出杨家将的“名气”,因此主帅潘美就被扣上了罪人的帽子。按照《宋史》的记载,若非王侁军离开防地,潘美的伏兵不会不如期到达,身为主帅的潘美不得不舍小保大。



历史上杨家将里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佘太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家族也是山西豪强,也是抗击契丹民族英雄之后。但诸如杨门女将的故事只是文艺小说里为了刻画杨门一家忠义无双的精神而杜撰,并无史料可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