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明善《普天乐 咏世》)”自古以来,离别、送别就是不朽的文学主题。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了朋友间的不舍与关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给予了朋友最大的信心与鼓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发了情人之间缠绵不绝、难分难舍离情别绪……这些诗词,无一例外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且毫无争议的送别名篇,但是,有一首同样脍炙人口、人人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却一直被人误读,因而存在着巨大争议,这就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已经非常明确地道出了这首诗的文体:送别诗。但是,我们去看一下所有的教学分析文章(这首诗被选入了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观点都认为它是一首写景诗,而且,几乎都言之凿凿,说这首诗根本没有送别之意。即使仅有的一两篇认为这是送别诗的文章,也理解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诗人描绘西湖的美丽风光,为的是让朋友记住这里的美景。那么,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映日荷花别样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林子方是南宋乾道年间进士,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自以为是仕途升迁,因而很高兴。但杨万里则不这么想,在与林子方离别之际,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题,写下两首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这是其中一首。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净慈寺

对于写作背景,大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没有人提出异议。不管是认为写景诗还是送别诗的。但是,既然是诗人劝阻朋友不要去福建,你把它说成是写景诗,这个“劝”又如何体现呢?其实,如果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来看,就会更加明显地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们先来看另一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红香世界清凉园

这首诗大意是:清晨走出西湖时天上还挂着残月,我陪友人穿过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诗中“月尚残”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荷花荡里柳行间”写出了送行路线以及沿途风景、“红香世界清凉国”形象了表现了荷花的风姿神韵,表明这里才是最好的地方。

由此可见,这里送行的主题是非常明显了。但是,还是没有体现出“劝”的意义。其实,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第二首中。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

从表面看,第二首的确是在写景,但是,写景的背后,却是诗人的苦口婆心。“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恰如很多文章所说,“毕竟”在这里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面这里强调的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与众不同,其实,诗人在这里是告诉林子方:杭州(临安)毕竟是首都,是大宋的政治中心,这里的风光才是最美的。你要好好考虑,到底要不要离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皇帝的恩宠,才能够与朝廷官员即四方大员搞好关系,只有在皇帝的身边,在皇恩的普照下才能官运亨通,仕途通达。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这一观点,得到了蒙曼老师的肯定。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大量运用了象征借代手法,来含蓄地劝说林子方,留在朝廷。“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这样一来,这首诗作为送别诗,诗人在送别朋友时,对好友的苦心相劝,为朋友的前途担忧,那种依依惜别、关怀备至的心情就一览无余了。

误人子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什么时候成了一首写景诗?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首诗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篇,如果连老师都没有理解透彻,怎么去教会学生。明明题目中明确了是一首送别诗,不去查阅资料,释疑解惑,却一知半解说成一首写景诗,岂不是误人子弟?所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不是说说而已,否则只能是误人误己,终成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