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山理論指導山西林業又好又快高質量發展

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研究和運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論(簡稱兩山理論),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迫切需要。2005 年 8 月15 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鎮餘村考察。在座談會上,村幹部介紹了關停汙染環境的礦山,然後靠發展生態旅遊借景發財, 實現了“景美、戶富、人和”。習近平聽了高興地說:“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9天后,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欄目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評論,明確提出, 如果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 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十年後的 2015 年3月 24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中央文件,成為指導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時至今日,兩山理論已經寫入憲法和黨章,生態文明建設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上升為根本大計,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根本基調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推進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和財富增長的本質關係,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的過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實現財富增長。可以說,兩山理論是中國智慧“天人合一”的時代體現,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內化表達,是綠色發展的靚麗名片與通俗回答,兩山理論,不僅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站位高,抓住了綠色發展的精髓;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更重要的是成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重要指導。

兩山理論指導林業建設,不僅要求綠水青山提質增效,更重要的是為造福一方提供堅實基礎.生態優良保健護航,生態惠民保障美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融合協調,共同推進大保護和大治理;堅持機制創新,抓好頂層設計,解決好重大實際生態與發展重大問題。

山西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山西林業發展,不僅事關山西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對於華北乃至全國科學發展意義重大;山西林業發展,不僅對於推動綠色發展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事關山西人民面對新的社會矛盾能否實現全面小康和全面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從森林覆蓋率的高低來看不僅關係到山西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而且關係到京津及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問題,特別是事關黃河生態安全。山西現在森林覆蓋率只有20.5%,目前還屬於生態脆弱區,在全國處於中等水平。有理論說:一個國家(要有足夠的面積)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且分佈均勻,則這個國家風調雨順,鳥語花香.顯然,山西林業建設,特別是在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的質量與效 益,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增強林業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等方面的任務還十分艱鉅。必須看到,要繼續保持和發揮資源與環境的優勢地位,促進山區經 濟的繁榮,實現全省乃至京津及華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林業建設發展事 關全局,責任重大。據此,山西林業應當選擇生態經濟型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充當資源轉型發展的先鋒。其發 展的遠景目標是:全省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 40%以上,並且相應提高森林質量,合理配置林種結構、樹種組成和分佈,逐步走向可持續經營與發展,以實現經濟與生態建設雙贏目標,為助力山西發展提供生態福利。實現這一目標不僅從本省涵養水源、保 持水土,生產木材,土地利用等方面考慮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且從京津冀大經濟圈 方面考慮其意義更大。山西雖然不屬於北京地區經濟圈,但在華北經濟區舉足輕重。從文化方 面說,華北是中華炎黃文化的誕生地和搖籃,而山西所獨有的文化(如黃河文化、大院 文化、根祖文化、晉商文化、煤文化等)和與外省齊名的文化(如五嶽恆山、雲崗 石窟、五臺山文化等)在華北佔有重要地位;從農業方面看,嚴重的水患 是影響華北經濟區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嚴重的水患來自 黃河和海河水系,山西林業建設與其關係甚密。現在,隨著全球一體化的 社會重新分工,隨著全球對生態環境需求呼聲愈來愈高,我們是否可以靠 政府與市場來調整一下華北大經濟區的經濟格局?從大經濟區來說,山西 主要的任務是提供能源和生態,通過能源提供,發展山西經濟,穩定一方 百姓;通過生態建設,保護文化,保衛黃河,為京津乃至華北生態安全做 出貢獻。

山西省兩山太行山和呂梁山,必須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踐行示範地.太行山和呂梁山不僅生態區位顯著,而且關係到該區域廣大人民的脫貧致富和實現美好生活.林業是生態惠民的主要手段,在促進當地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建議,不僅要把太行山和呂梁山作為國家生態修復的重點工程,而且必須從功能的角度做好生態與惠民的務實規劃,堅決打贏該區域脫貧攻堅戰.

兩山理論指導山西林業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從多規合一的角度看,必須一盤棋系統綜合考慮,要突出林業的基礎地位和統領地位;從綠色發展的角度康,必須增加林業的面積與蓄積,實現新的財富增長;從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角度看,必須突出林業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全面實現現代化國家的角度看,必須把林業置身於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考慮,不可小看林業的作用;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看,必須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高度系統治理、系統推進林業又好又快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黃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總人口4.2億,佔全國30.3%;地區生產總值23.9萬億元,佔全國26.5%。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黃河在山西流過,黃河對於山西舉足輕重,山西對於保衛黃河生態安全責無旁貸..山西省委應積極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結合山西省情,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認真領會習總書記關於黃河治理的重要精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山西林業,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矗立潮頭,藉機再上新臺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大會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這一重要精神,更加鮮明地為我國林業建設指明瞭方向。山西林業位高意顯,理應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文/ 陳建成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