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寒冬之下,房企七種拿地思路“破題拿地難”

地產寒冬之下,房企七種拿地思路“破題拿地難”

歡迎關注:“舊改說”,點擊主頁可加城市更新群,房地產乾貨資

近期各地土地市場流拍的情況愈演愈烈,很多房企在經歷了上半年的拼價格,不敢拿地,到了下半年的現金流緊張,沒錢拿地的窘境。據不完全統計,有接近三分之一房企的大部分區域公司今年都沒拿到地。

拿地艱難的行情有著特定的背景原因:

三四線城市棚改機遇消費殆盡

從2017年開始各個一線城市執行限購限售限貸的政策,大量衝規模的房企獲取土地土地儲備的衝動得不到施展。

正好在這一階段廣大的三四線城市的棚改政策大規模落地,涉及上百萬戶,釋放的市場容量上億方。引得大量房企進行區域下沉,重倉很多地級市,縣城。土地成交數量,價格雙雙走高,土地財政收入增加後得以繼續造新城,推出新區的土地,房地產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經歷兩年的時間後,2018年底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棚改任務基本完成。大部分三四線因為本身沒有產業支撐,購買力被上一波剪割殆盡,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

三四線城市經歷了一波瘋狂去庫存-瘋狂補庫存的過山車式經歷,很多三四線城市目前的去化週期都是接近20個月,導致很多房企不敢拿地。

地產寒冬之下,房企七種拿地思路“破題拿地難”

金融收緊,缺錢

自今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23號文以來,金融政策收緊步步為營,查漏補缺。房地產企業的傳統銀行融資渠道,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通道,境外發行債券融資等渠道都被全方位收緊。

9月央行的兩次降準,涉及釋放的流動性達上萬億,但是沒有一項是針對房地產的,讓很多房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雖然目前整體執行的偏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對房地產來說短期仍然看不到放鬆的可能。8月份,同策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4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金額僅368.26億元,環比下降近六成。

地產寒冬之下,房企七種拿地思路“破題拿地難”

拿地資金上的捉襟見肘,直接表現在房企拿地的意願上,大部分房企對後續拿地持謹慎的態度。

地方政府賣地太多,補庫存

在這一輪週期當中,大部分城市的地方政府隨行就市,加大了土地供應的總量,很多城市土地成交量翻番,很多之前不到百萬方的城市,供應量直接上漲到幾百萬方。

地方政府在此輪城市擴張中龐大的新城建設開支,導致財政收支極為緊張,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必然加大土地供應,供應越多流拍也就更多。

原本棚改政策導致的去庫存效應,隨著大量土地供應的增加,又變成了“補庫存”。一個地方的市場容量有限,去化的風險在疊加。

拿地謹慎的房企,在研究市場的風險之後,會放慢拿地的節奏,等待機會型進入。

地價增長預期有限,不敢看太高預期

這一波房地產行情輪動之後,除了一二線城市以外,大部分的三四線城市房價已經觸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有太大的增長空間。

過去則不一樣,以前的房企拿地並不是著眼於近期1—2年的土地儲備,而是多多益善。因為以前拿地可以無限地加預期,再過個三五年,就算自己不開發,囤的地賣給其他房企也能掙不少。若是自己開發,則比新拿的高價地塊佔盡優勢。

而現在則不同了,房價進入一個長時間的橫盤期,這基本上已是很多房企的共識。房價上漲的預期不足,如果囤一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開發的地,每年產生的利息都無法承擔,而且大量自有資金的佔用會影響企業的“高週轉”。

最近有不少房企都表示,下半年基本不拿地:

地產寒冬之下,房企七種拿地思路“破題拿地難”

限購限價,市場分化

部分城市執行嚴格的調控政策,對預售進行限價,新項目開盤嚴格參照周邊的均價,不得高於周邊在售樓盤的價格。後續加推的房源又不得在首期房源的基礎上有太大的價格漲幅。

在這輪房地產行情當中,很多地方政府的市場預期大幅增長,新推出的土地價格往往高的離譜,貼近往期成交的最高價,還設置有底價。很多房企拿的地,測算出來是虧損的,拿地的意願自然十分消極。

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端相對理性,但土地成交呈現兩極分化,近郊及主城的土地競爭異常激烈,遠郊區的土地流拍的風險增加。

嚴冬之下拿地如何破局

地產寒冬之下,房企七種拿地思路“破題拿地難”

1、憑實力“逆週期拿地”

目前很多地方的土地流拍才剛剛開始,隨著融資渠道的繼續收緊,土地流拍的現象會愈演愈烈。一些土地流拍之後再上拍賣席,政府對價格的預期都會降低不少,導致拿地成本大幅降低。

很多房企都表示年底應該有一小波拿地的行情,可以機會型選擇地塊參與拿地。

但需要考慮的是,很多房企年底有做年報,回籠資金的要求,因此能拿出的資金相對有限。現在全國性的大週期基本上不存在了,目前地價的高峰,低谷各個城市都不一樣。需要充分研判各個城市不同的情況,針對性著手。

2、產業勾地

之前招拍掛市場火爆,是因為拿地快,適合高週轉。

但是現在很多房企發現勾地雖然週期長,費時費力,但是拿地成本較低。而且地方政府基於安全的考慮,對於開發商的資質,排名,產業能力有了一些要求。

結合地方政府的一些普遍要求,房企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有運營自持物業的經驗,資金實力,以及變現的渠道;二是相關酒店、幼兒園、商業綜合體的設計和建設能力;三是引入總部企業,相關實體產業的資源。

從另一個側面講,恆大布局新能源汽車,碧桂園佈局機器人產業,都是有這個意思。

3、強勢收併購或者合作

上一輪房地產週期時,很多中小型房企對市場預期存在一定的誤判,認為拿高價地之後通過等待下一輪行情輪動,通過房價的上漲來消化。但是調控的長期化,讓房地產週期幾乎消失了,這類房企大多已經撐不下去。

這類房企大多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階段,因此可以通過強勢併購這類項目,或者合作開發的模式,取得項目的開發權。

雖然這類項目大多都是高地價,但是通過收購談判,或者合作開發,降低前期自有資金支付比例,充分發揮後期融資的效用,還是有價值的。

4、提前佈局潛在熱點區域

通過充分研判地方政府的文件政策,把握城市未來的的新發展方向,提前

佈局大城市周邊,獲取低價地塊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通過佈局城市群的周邊城市,搶佔未來區域的發展紅利,特別是佈局城市群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快速交通幹道,城市軌道交通周邊。

5、合作拿地

隨著地價的上漲,現在一個地塊的土地款動輒十億計。通過跟規模、實力相近的房企合作拿地,共同開發,降低自有資金投入分攤項目的風險。

如果能找一個“高富帥”的國企合作拿地,那就更好了,充分利用國企融資成本低的優勢。

6、跟隨大房企佈局周邊,享受開發紅利

有的房企很善於“造城”例如萬科的小鎮,恆大的童世界都是業內的優秀代表。可以通過深入研判標杆房企的拿地新動向,“貼身”跟進,提前佈局其新項目周邊,通過後期地價和房價的升值,享受發展紅利。

7、深耕市場

“強龍鬥不過地頭蛇”部分中小房企可以深耕部分城市,積累良好的市場認可度,實現品牌溢價。

同時,通過區域深耕,精簡人員,優化成本,降低費用,提高費效比,從而增強盈利能力。​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來源於投拓江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確保文章的準確性,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或者備註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點個關注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