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寒冬之下,房企七种拿地思路“破题拿地难”

地产寒冬之下,房企七种拿地思路“破题拿地难”

欢迎关注:“旧改说”,点击主页可加城市更新群,房地产干货资

近期各地土地市场流拍的情况愈演愈烈,很多房企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拼价格,不敢拿地,到了下半年的现金流紧张,没钱拿地的窘境。据不完全统计,有接近三分之一房企的大部分区域公司今年都没拿到地。

拿地艰难的行情有着特定的背景原因:

三四线城市棚改机遇消费殆尽

从2017年开始各个一线城市执行限购限售限贷的政策,大量冲规模的房企获取土地土地储备的冲动得不到施展。

正好在这一阶段广大的三四线城市的棚改政策大规模落地,涉及上百万户,释放的市场容量上亿方。引得大量房企进行区域下沉,重仓很多地级市,县城。土地成交数量,价格双双走高,土地财政收入增加后得以继续造新城,推出新区的土地,房地产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经历两年的时间后,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棚改任务基本完成。大部分三四线因为本身没有产业支撑,购买力被上一波剪割殆尽,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

三四线城市经历了一波疯狂去库存-疯狂补库存的过山车式经历,很多三四线城市目前的去化周期都是接近20个月,导致很多房企不敢拿地。

地产寒冬之下,房企七种拿地思路“破题拿地难”

金融收紧,缺钱

自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23号文以来,金融政策收紧步步为营,查漏补缺。房地产企业的传统银行融资渠道,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通道,境外发行债券融资等渠道都被全方位收紧。

9月央行的两次降准,涉及释放的流动性达上万亿,但是没有一项是针对房地产的,让很多房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虽然目前整体执行的偏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对房地产来说短期仍然看不到放松的可能。8月份,同策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4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金额仅368.26亿元,环比下降近六成。

地产寒冬之下,房企七种拿地思路“破题拿地难”

拿地资金上的捉襟见肘,直接表现在房企拿地的意愿上,大部分房企对后续拿地持谨慎的态度。

地方政府卖地太多,补库存

在这一轮周期当中,大部分城市的地方政府随行就市,加大了土地供应的总量,很多城市土地成交量翻番,很多之前不到百万方的城市,供应量直接上涨到几百万方。

地方政府在此轮城市扩张中庞大的新城建设开支,导致财政收支极为紧张,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必然加大土地供应,供应越多流拍也就更多。

原本棚改政策导致的去库存效应,随着大量土地供应的增加,又变成了“补库存”。一个地方的市场容量有限,去化的风险在叠加。

拿地谨慎的房企,在研究市场的风险之后,会放慢拿地的节奏,等待机会型进入。

地价增长预期有限,不敢看太高预期

这一波房地产行情轮动之后,除了一二线城市以外,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触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有太大的增长空间。

过去则不一样,以前的房企拿地并不是着眼于近期1—2年的土地储备,而是多多益善。因为以前拿地可以无限地加预期,再过个三五年,就算自己不开发,囤的地卖给其他房企也能挣不少。若是自己开发,则比新拿的高价地块占尽优势。

而现在则不同了,房价进入一个长时间的横盘期,这基本上已是很多房企的共识。房价上涨的预期不足,如果囤一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开发的地,每年产生的利息都无法承担,而且大量自有资金的占用会影响企业的“高周转”。

最近有不少房企都表示,下半年基本不拿地:

地产寒冬之下,房企七种拿地思路“破题拿地难”

限购限价,市场分化

部分城市执行严格的调控政策,对预售进行限价,新项目开盘严格参照周边的均价,不得高于周边在售楼盘的价格。后续加推的房源又不得在首期房源的基础上有太大的价格涨幅。

在这轮房地产行情当中,很多地方政府的市场预期大幅增长,新推出的土地价格往往高的离谱,贴近往期成交的最高价,还设置有底价。很多房企拿的地,测算出来是亏损的,拿地的意愿自然十分消极。

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端相对理性,但土地成交呈现两极分化,近郊及主城的土地竞争异常激烈,远郊区的土地流拍的风险增加。

严冬之下拿地如何破局

地产寒冬之下,房企七种拿地思路“破题拿地难”

1、凭实力“逆周期拿地”

目前很多地方的土地流拍才刚刚开始,随着融资渠道的继续收紧,土地流拍的现象会愈演愈烈。一些土地流拍之后再上拍卖席,政府对价格的预期都会降低不少,导致拿地成本大幅降低。

很多房企都表示年底应该有一小波拿地的行情,可以机会型选择地块参与拿地。

但需要考虑的是,很多房企年底有做年报,回笼资金的要求,因此能拿出的资金相对有限。现在全国性的大周期基本上不存在了,目前地价的高峰,低谷各个城市都不一样。需要充分研判各个城市不同的情况,针对性着手。

2、产业勾地

之前招拍挂市场火爆,是因为拿地快,适合高周转。

但是现在很多房企发现勾地虽然周期长,费时费力,但是拿地成本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基于安全的考虑,对于开发商的资质,排名,产业能力有了一些要求。

结合地方政府的一些普遍要求,房企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有运营自持物业的经验,资金实力,以及变现的渠道;二是相关酒店、幼儿园、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和建设能力;三是引入总部企业,相关实体产业的资源。

从另一个侧面讲,恒大布局新能源汽车,碧桂园布局机器人产业,都是有这个意思。

3、强势收并购或者合作

上一轮房地产周期时,很多中小型房企对市场预期存在一定的误判,认为拿高价地之后通过等待下一轮行情轮动,通过房价的上涨来消化。但是调控的长期化,让房地产周期几乎消失了,这类房企大多已经撑不下去。

这类房企大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因此可以通过强势并购这类项目,或者合作开发的模式,取得项目的开发权。

虽然这类项目大多都是高地价,但是通过收购谈判,或者合作开发,降低前期自有资金支付比例,充分发挥后期融资的效用,还是有价值的。

4、提前布局潜在热点区域

通过充分研判地方政府的文件政策,把握城市未来的的新发展方向,提前

布局大城市周边,获取低价地块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通过布局城市群的周边城市,抢占未来区域的发展红利,特别是布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干道,城市轨道交通周边。

5、合作拿地

随着地价的上涨,现在一个地块的土地款动辄十亿计。通过跟规模、实力相近的房企合作拿地,共同开发,降低自有资金投入分摊项目的风险。

如果能找一个“高富帅”的国企合作拿地,那就更好了,充分利用国企融资成本低的优势。

6、跟随大房企布局周边,享受开发红利

有的房企很善于“造城”例如万科的小镇,恒大的童世界都是业内的优秀代表。可以通过深入研判标杆房企的拿地新动向,“贴身”跟进,提前布局其新项目周边,通过后期地价和房价的升值,享受发展红利。

7、深耕市场

“强龙斗不过地头蛇”部分中小房企可以深耕部分城市,积累良好的市场认可度,实现品牌溢价。

同时,通过区域深耕,精简人员,优化成本,降低费用,提高费效比,从而增强盈利能力。​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投拓江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或者备注来源!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欢迎点个关注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