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發表SCI論文45篇,其中22篇CNS

人物名片:鄧賢明,1997-2001年就讀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2001-2006年,就讀於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2006-2011年在哈佛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現為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特聘教授,“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天然產物源靶向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5年發表SCI論文45篇,其中22篇CNS


鄧賢明教授與課題組研究生討論實驗。


探索生命奧秘的道路,通向光明卻長途漫漫;創造突破或遇到瓶頸,他始終如一永不言棄。他是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賢明教授,長期從事以激酶為靶標的的抗腫瘤、抗神經退行性疾病、組織損傷修復等靶向創新藥物研究。近5年發表SCI論文45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在包括CNS正刊、子刊等發表論文22篇。相關研究成果被選為雜誌封面,並得到了新華網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成果技術轉讓5項。

興趣是最好的人生導師


目前在生命科學學院任教的鄧賢明教授,本科就讀的卻是化學專業,博士畢業於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他是在博士後期間赴哈佛醫學院從事與生物領域相關的癌症研究。談到沒有選擇在本專業方面繼續深造,而是轉向生命科學的原因,他說:“生物醫學領域還有很多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對於這方面十分感興趣,渴望突破和挑戰,希望在一個具有無限可能性的領域開拓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實現將自己的知識最大化地用於造福人類的夢想。”


5年發表SCI論文45篇,其中22篇CNS


對興趣的追隨、對未知的渴望驅動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知疲倦,風雨兼程。談及在哈佛醫學院做博士後的經歷,他坦言:“哈佛醫學院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地方,如果自己稍不努力就有可能被淘汰,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百分之百地用心,如果想要取得好的結果,確實需要比別人付出的更多。”在那段艱苦的求知的歲月中,鄧賢明教授一門心思做學問,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研究上,在生物醫學領域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現在想想,在哈佛學習的那段日子真的是挺苦的。”他真誠地說道。

回國後,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為人處事,鄧賢明教授始終保持著純粹和謙遜,在追求真理的科研道路上,在追求人類幸福的旅途中,他遵循著自己的興趣踏實前行。他的學生對此深有體會:“雖然我在鄧老師實驗室待的時間不長,但是鄧老師‘5+2’、‘白+黑’的科研熱情以及他一絲不苟的科研態度讓我們受益匪淺,也讓我們有信心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向前。”

夢想是最佳的科研夥伴


由於鄧賢明教授在蛋白激酶抑制劑的化學生物學和藥物化學研究方面研究多年,因此除了日常的科研外,他還擔任天然產物源靶向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一職。2013年,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的他,日以繼夜、合理規劃、精心準備,終於通過層層評審,將省級藥物工程實驗室升級成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從此以後,海西地區出現了第一個國家級小分子藥物科研平臺。

在從不懈怠的長期研究中,他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激酶抑制劑,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和相關癌症研究及帕金森病研究中也取得了進展。正如他所說:“人類激酶組之龐大,有將近500個蛋白,而現在真正研發的靶點只有二十幾個,所以我覺得持續做這件事,還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個領域無限的可能性與存在的挑戰,他在科研工作中有著純粹的探尋未知的好奇心與激情,哪怕關於靶向藥物的研究需要無數的嘗試與大量的實驗,鄧賢明教授也樂在其中,並且做出了非凡的成就。2018年12月18日,作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的第十二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鄧賢明教授憑藉其在藥物轉化方面的成就榮獲2018年“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5年發表SCI論文45篇,其中22篇CNS


更為振奮的是,2019年1月3日,他與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崔儒濤教授、復旦大學腫瘤醫院王鵬教授實驗室在生命科學領域最頂級期刊之一《Cell》合作發文報道了首例STK19靶向化合物抑制NRAS介導的黑色素瘤生成,為發展新的黑色素瘤靶向藥物做出極大貢獻。

作為靶向藥物實驗室的“領頭雁”,鄧賢明教授最大的夢想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天能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真正地幫助病人擺脫痛苦

。做科研是一件枯燥又漫長的事,絕不是“一蹴而就”,“敲敲打打”就能成功的,堅持和執著讓他在這條道路上前行不止,也更加接近他的夢想。

初心是最強的精神支柱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鄧賢明教授同時還擔任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黨支部書記,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他還不忘他的初心與使命,為黨支部建設出謀劃策,從日常黨員教育工作到黨支部立項、從貫徹黨中央指導方針到發揚永不磨滅的奉獻精神,他時刻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2018年,他率領的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黨支部獲得“廈門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的榮譽。也正是因為在黨建、教學、科研等工作上的做出的諸多貢獻,他多次獲得廈門大學獎教金及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他常常說:“戰爭年代,共產黨員不畏犧牲、克服萬般困難建立新中國;和平年代,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新的‘槍炮’。廈門大學是流淌著紅色血液的大學,廈大學子也應以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使命。”在他看來,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著純粹的初心,讓一切變得簡單些,都要堅定理想信念,讓每一步都腳踏實地,這樣,蘊藏在其中的生動意義就會自然吐露芬芳。談到鄧賢明教授,他的學生們都會流露出尊敬之情,他的研究生張婷說:“鄧老師希望我們能多關注國家的需求、補齊國家科技的短板,做追夢人、做奮鬥者。他也非常關注學生的去向,往屆畢業的學生他也經常過問情況,好像他們從沒離開過。”

“如果我們選擇了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廣大青年學子要真正地利用大學時光,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廈大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學生可以在其中瞭解人文、歷史、經濟等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讓自己的過得精彩,努力讓未來的路走得更遠。”對於鄧賢明教授來說,他的職業也正是如此,使他心滿意足、樂在其中。在實驗室裡,他是不怕失敗的研究者;在講臺上,他認真且嚴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他永遠是一個誠懇且謙遜的求學者。他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同時,也啟發著我們思考科研的意義與目標,鼓勵著我們去追尋自我純粹的理想,要求著我們以嚴謹的態度看待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