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為何將M-16改成3發點射?

飛羽若鴻-彭成


M-16,誕生於越戰時期,全球第一把成軍的5.56毫米小口徑步槍,用來取代既笨又長的M-14步槍,在叢林作戰中難免磕磕碰碰使用不便,且7.62毫米×51毫米大威力彈過重,單兵攜彈量有限,射擊時後坐力過大,不便射手掌控。


初期,由於發射藥、槍械故障等原因,M-16步槍似乎不受美國大兵歡迎,好在改進發射藥以後,故障率大為降地低,裝上20發實彈匣時,也只不過7斤重,當然,要比20發彈匣10斤重的M-16輕便靈活多了,不斷改進的M-16終成一代名槍。

至於M-16為何要改成3發點射,只能說明美國軍方高層折騰,折騰的初衷源自新兵愛打全自動,太浪費子彈了;與某國軍方新兵愛打全自動,子彈浪費多,將63式自動步槍撤裝,從軍火庫中又拉出撤裝的56式半自動步槍再重新裝備軍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將既能單射又能連發的M-16,硬生生地搞成了單發和3發點射,設想既能節約子彈,又能在射擊精度和火力密度之間,尋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想像確實不錯,但上了戰場,閹割版本的M-16A2在近距離,面對短兵相接敵人衝鋒時,所謂3發點射就歇菜了,絕對被具備連發功能其他步槍的火力所壓制。

因為3發點射功能,只考慮到了射擊精度,以及降低彈藥的消耗量,但戰場上的遭遇戰,往往是突發的,且距離非常近,對方擁有全自動火力,M-16A2的3發點射功能,顯然要吃大虧,無法有效壓制對手連續噴射的火力。

遭遇戰中,要有效阻止並壓制敵人運動,必須要有全自動火力,所以全自動射擊模式極為必要,世界上大部分步槍都是全自動和單發相結合的,其中有部分槍械,兼容3發點射功能,可以用保險切換,但會增加製造成本和製造工藝的複雜。

M-16基本型是全自動步槍,為在射擊精度和節約子彈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美軍將M-16A2和M-16A4搞成了有3發點射功能。

但實戰證明,3發點射無法有效對付全自動射擊的對手,所以美軍又在最新的M4A1卡賓槍上,恢復了全自動發射模式,M-16A1和M-16A3,依然是全自動步槍。


國平軍史


這個其實不管國內外網上爭論撕逼這個話題都已經很久了,普遍的看法就是,美國那群夾著單片眼鏡裝逼的老不死不顧士兵的實際需求,為了減輕後勤彈藥壓力而將M16A2改成了三發點射。

而實際上軍方對三發還是全自動是有過一定考量的。在一些美國的論壇上,吐槽M16A2最多的往往都是一些槍械戰術教官,武器設計師之類的。沒錯,這群大佬吐槽M16改三發點射是沒問題的,畢竟突擊步槍本身的初衷就帶有全自動潑水以用來壓制、突擊的特性。取消全自動等同於顛覆了突擊步槍最根本的認知。

其實專家們說的不錯,但他們往往把吃瓜步兵想的太理想化了。在越戰中,太多的例子證明士兵開著全自動遭襲的時候因為緊張,直接扣著扳機一打就是十幾發出去了,精度更談不上。而且當時的M16A1配的還是20發彈匣...


所以說,當時軍方考慮的確實是士兵的無腦潑水導致提前把彈匣打空,繼而對接下來的戰鬥不利。因為普通士兵在激戰環境中確實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三發點射則可以在保證相對精度的概率射擊同時,也不至於讓士兵打空彈匣。

不過這也只是美軍在80年代的戰爭思維,後來的戰爭往往呈治安戰的形勢,而且城區CQB作戰較多。因此全自動,更短的M4A1更適應這種作戰方式。雖然美軍也在2000年左右配發同樣三連發的M16A4,在阿富汗這種山區環境還撮合,但到了伊拉克就不大適用了。


而且大規模作戰越來越少,美軍作戰的士兵也越來越呈職業化精銳化,完全hold的住全自動的節奏。現在美軍已經打算用全自動的M4A1全面替換點放的M16A4。


瘋狗的輕武



當初的M-16/M-16A1步槍允許無限制的全自動射擊。 實戰後,美國軍方重新檢查了他們在戰鬥中使用步槍的情況。在這次評估中,確定在過去以全自動方式開火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彈藥的完全浪費。 當M-16A2被開發出來的時候,設計師們被要求設計一個三發點射功能。


設計這個功能似乎比訓練士兵在激烈的戰鬥中釋放扳機更容易。 話雖如此,但要意識到全自動射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過度的,而且是有限的。要明白盲目向叢林或黑暗中開火,同時讓部隊感覺更好是一種可疑的價值。事實上,目前的訓練強調半自動火力應該幾乎完全使用,當距離敵人幾碼以內時,全自動火力被批准。

此外,應該意識到,像英國這樣的國家甚至沒有全自動功能的FN/FAL步槍,而且在M-16之前美國軍方使用的M-14步槍,幾乎所有這些步槍都有“阻擋”功能,以防止步槍以這種方式發射。 雖然在電影中子彈幾乎打不完看起來很棒,但在現實世界中它的價值卻有限得多。 然而,我要說的是,這是在訓練中使用的一種刺激。步槍火力選擇器開關的美國俚語實際上是“咯咯笑開關”。 最後,美國有一句關於戰鬥中射擊速度的諺語,“贏得一場槍戰,你不能錯過足夠快的速度”。簡而言之,只有點擊數。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M16的早期版本是可以全自動射擊的,而且M16A2的出口型也可以全自動設計。但是美軍裝備的版本後期取消了這一功能,據當時美國國防部檢查勤務局的一份調查報告稱,當士兵們被問及:在戰鬥中你是否使用M16全自動射擊時。只有38%的人回答的是“是”,而51%的人不用M16全自動射擊,另外11%的人表示不確定。

總體而言,主張使用三連射的並且推行這種做法主要有3個原因:1、三發一組節省子彈,避免新兵緊張快速的打完彈夾;2、提高命中率,在火力和精度之間尋求平衡,而壓制火力則依靠班用機槍;3、有經驗的老兵都使用三連射,全自動使用者不多。

M16步槍常見的有M16A2和M16A4兩種型號,M16A2定型後又推出了一些有全自動發射功能的改進型,不過這些全自動的M16A2只用於出口,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裝備的只是三發點射的美國政府標準型(Model 645)。M16A4自動步槍是M16自動步槍的一種改型,使用30發5.56毫米口徑子彈裝填,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3發點射功能。

其實關於是否使用3點連發在美國也是相當富有爭議的,比如在越戰這樣的叢林戰爭中,面對有較強的隱蔽力的越軍,大量的彈藥傾瀉完全不能起到對敵方的殺傷效果,射擊精度很低,同時對後勤補給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這就是採用三連射的第一個原因,可以節約子彈,畢竟在美軍的作戰系統中有很多支援性的火力,各種單兵火箭筒、班用機槍、迫擊炮、榴彈炮以及隨時呼叫空中支援,所以並不是完全依賴突擊步槍的火力壓制,但是如果士兵尤其是新兵使用全自動模式快速的消耗完彈藥就很尷尬了,與其這樣,部分軍事專家認為還不如用3連射。

這就牽扯出了第二個原因,在半自動和全自動掃射之間,3連射是做到了一個精度和火力的平衡,畢竟有經驗的老兵是不會隨便瞎突突突的,而是使用三連射這樣的有限火力壓制,然後立即呼喚其他壓制火力消滅敵人。

不過以上的觀點還是充滿了爭議,尤其是部分專家認為擊步槍在戰術使用上的主要意圖是藉助突然和猛烈的火力阻止、壓制、殲滅或震懾敵人,三連射實際上違背這一初衷。老實說如果對面用AK47這樣的大口徑突擊步槍掃射,而你只能用3連射還擊還是很尷尬的,雖然3連射速度不算慢,但射擊後有一個短暫的停滯,有時候還是需要全自動掃射的,畢竟班用機槍的壓制火力萬一一時半會到不了位,直接就被對方釘死了。這也說明輕武器設計是很難有完美的方案,只能說更側重某一點。

其實完全可以不用取消全自動,而是在半自動和全自動之外增加一個三連射,但是軍事專家的考慮的肯定是過多的射擊模式增加了武器的複雜度,會降低可靠度,然後各種新兵和各種緊張的情況下可能會撥錯檔位,反而造成對戰鬥的不利,所以說一切都是在與無法兩全其美了,M16的3連射主要還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兵武堂


歸根結底,美軍的大老爺們理想化的產物

我們先看三發點射和全自動的優缺點,三發點射,一次打三發,而全自動,可以扣著扳機一梭子下去全打出去。三發點射還是有一定優點的,節約彈藥,提高精準度,不會一股腦把子彈全射出去。但是,明顯,火力不足啊,坑爹啊。

越戰時期,美軍裝備的M16還是可以全自動射擊的,改進後的M16A1也是全自動射擊,但是呢,軍方的大佬們覺得,這樣全自動射擊太浪費了,尤其戰場上遇到緊急情況,一緊張,一梭子出去了,沒準一個敵人都打不到,還可能把隊友一起帶走了,同時,沒子彈了。

尤其越戰時期,消滅一個人要20萬發子彈,這美國官方的大老爺們想想就心痛,於是,把M16A2設計成只能三發點射的。當時美國陸軍的結論是“三發點射能夠在節省彈藥、精準度和火力密度之間提供一個平衡”。神邏輯,鬼都知道近距離火力密度越好,就能越好壓制。

而M16A2更坑的一點是,扳機組件在扳機被釋放後不能自動復位。簡單來說,就是當打出第二發子彈後就鬆開扳機,那麼下一次射擊就只能打出去一發。

而美軍又覺得這樣火力不足,就又改進了M16A2,將M16A2設計成可以全自動射擊的,也就是M16A3,結果呢,美國並沒有裝備太多,主要就給海豹部隊使用,剩下的全出口了。

而稀裡糊塗的美國官方,又雙叒叕改進了M16,M16A4又變成了三發點射的。其實主要就是美國不想用M16了,因為有M4了,M16也就不用太多了。

其實,很多時候,美軍的M16打槍,就是聽個響,美軍財大氣粗的,一個班兩挺M249機槍,噠噠噠,隨便浪射。而美軍一個步兵班,還有兩個士兵的步槍上配著榴彈發射器。

歸根結底,M16的奇葩改造,完全就是為了滿足一部分人內心的滿足感,然後坑了一下美國大兵。想要的是,既能打仗,又能不讓美國大兵浪射。


軍武文齋


在AR15剛剛成為M16時,這把槍還是全自動的。但是在M16A1E1(即M16A2)之後,M16自動步槍被“閹割”成了只能三連發射擊。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M16A2自動步槍要“自廢武功”?

其實嘛,這個還得從冷戰初期,美國提出的“齊射”計劃有關。

當然,齊射計劃的內容很複雜,戰甲菌也就在這裡不多贅述了。齊射計劃有兩個結論,可以說是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輕武器發展。第一,就是要一次瞄準,多次發射;第二,四發的點射,命中效率是最高的。

在SALVO計劃的衍生下,SPIW計劃被提出。圖為SPIW計劃中的原型槍

在這個指導思想之下,槍械的發展進入了兩種不同的階段。第一種,就是咱們現在常見的自動步槍。第二種嘛,比較奇葩,就是雙管的自動武器。當然了,這樣也能“一次瞄準,多次擊發”。

比如說這種雙管的AO63自動步槍,也是受到了SALVO計劃的影響

很多槍都用上了“點射”這麼一個發射模式。順帶提一句,其實點射也是一種全自動模式,只不過是被限制過的全自動模式。所以說嘛,M16A2其實也算是一種全自動步槍。

控制M16A2自動步槍射擊頻率的棘輪

其實在與M16A2同時期的很多自動步槍上,都有這個點射的模式。比如說比較有名的G11,就是以高速狀態下連續打出三發子彈;而俄國的AN94自動步槍,也是差不多的套路,通過高速兩發點射,在後坐力還沒有完全影響射手的時候把子彈打出去,從而形成一個較小的散佈。

當然嘛,相比起G11或者AN94這個高速點射的套路,M16A2自動步槍的就落後了許多,射速僅有900發/分不說,而且在近戰需要自動步槍火力壓制的時候只能一次一次的扣動扳機而不是扣住扳機不放就行。總的來說,M16A2自動步槍改成三連發的設計,是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在2016年,美軍宣佈把所有M16A4自動步槍替換為M4A1卡賓槍,結束了三連發的時代。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裝備全自動武器反而造成部隊火力持續性下降,是真實存在的問題。

解放戰爭中整編74師死得那麼快,就有美械衝鋒槍彈藥消耗快的原因。陳毅就曾對美械裝備有過很中肯的評價:“美械使火力增強,但火器複雜,幹部無法掌握,不能靈活運用,消耗彈藥甚多,缺少運輸工具,供給不上。野戰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過利害相等。”

如果說陳毅對美械的評價針對的是當時國共的後勤能力,有一定歷史侷限性的話,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對美軍的評價也有火力兇猛,但士兵意志薄弱,不能長期堅守陣地的說法。

對應美軍的戰史,通常強調的是部隊打光彈藥後光榮撤退——只不過這個彈藥可能十幾分鍾就打光了——於是十幾分鍾就衝上敵陣地的光榮就常出現在志願軍某連某排某班的戰史裡。

戰場上彈藥最大的消耗並不在瞄準射擊上,而是為了聽個響,例如警戒射擊,壓制射擊,宣示存在射擊。只要有槍響,對方就不敢從容地觀察射擊移動,並不一定非要火力全開。

菜鳥們手指火熱,有人沒人來一梭子,降低的可是全員的火力持續性。因此儘管士兵不滿意,美軍還是對武器的射速做出了硬件限制。

有人說武器的實際使用者最有發言權。然而掌握大數據的卻是後方的官僚們。當士兵用火力全開維持自己的安全感時,高層會用冷酷的數字告訴你400發彈藥只能堅持半分鐘。

消你,是為你好。家長常常這麼說。事實是家長常常是對的,或者是迫不得已的。


味冷


M16改成三發點射這是美國不斷“抽搐”的一個毛病。

要說根子嘛,無非就是一幫國會的大爺吵架,一會兒認為大兵們子彈打得太浪,必須節省,於是改成三連發。一會兒又有人嚷嚷火力不足,於是又改回全自動。

咋看很神經病是不是?然而這是美國的“古老”傳統,從二戰裝備的春田1903開始,美國掌權的大爺們就已經開始這種間歇性的“抽搐”了。

他們說:“那些士兵被敵人嚇破了膽子,只會拉開槍栓朝著空氣亂放!子彈不要錢嗎?”

於是春田1903被安裝了一個大拴卡銷,士兵拉栓後,需要把卡銷撥動一下,才能給春田1903推彈。甭管戰場上要不要人親命,反正就是不讓你浪射。

到越戰的時候,大爺們又開始犯抽,被稱為“全自動加蘭德”的M14步槍裝備部隊,這槍要說其實也不差,威力強勁、射擊精準、火力強大、比較耐操,但大爺們一聲怒喝:“丫又浪費子彈!上鎖!”

於是可憐的M14快慢機撥片被換成了無法撥動的圓形,士兵們只能以半自動設計,早知道落這份兒上還不如用M1加蘭德呢。可誰也沒轍啊,也就連長排長那分了點正常的撥片零件,這也就是俗稱的“M14貞操鎖”,後世常有些人把這誤認為開全自動的鑰匙。

什麼?你問半自動在叢林裡打不吃虧?誰叫M14的全威力槍彈上跳嚴重,大老爺們看著肉痛。好吧,全換了,換上“不用維護”的M16,全自動也給你們解開,省得當兵滿地撿AK,陣地上的M43彈屯的比7.62 NATO還多。

好了,終於輪到M16了,神槍啊,磨一磨,用一用,美軍便這麼裝備下來。5.56mm小口徑槍彈噴的突突的,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林子裡有敵人~

然後不出所料,M16噴的這麼爽,大爺們看在眼裡,痛在肉上,恨在心裡,“子彈變小了也不能當胡椒麵撒著玩兒啊!”

反正美國陸軍最後是順著話說,得出個違心的結果:“新兵們訓練不足,無法掌握連發射擊的技巧,使用全自動武器經常亂掃,浪費子彈,改成三發點射,既不影響火力,又能防止你瞎摟火。”

這麼一弄,M16A2就出爐了,採用三發點射的結構,深深的紮上大兵們的小心心。而且這個三連發還是有BUG的,你必須扣下扳機到三發點射結束,如果打個兩發你就鬆了手,再扣槍只能射出一發子彈,點射會被斷掉。

這是哪門子的“不影響火力”?新兵蛋子們用了更慌好麼?以前見人心一方,30發子彈啪啪啪全出去了,現在倒好,憋急了越扣越不出彈。

於是海豹部隊不滿了:“俺們那旮沓都是老兵!俺們不會心方的!強烈要求組織提供不限流量套餐。”

於是同期就有了M16A3,當年主要裝備海豹特種部隊,而且這把槍在海豹手裡還得到了不少修改和提升,以至於後來的M16A4都採用了不少A3上帶來的細節調整。

不過M16A4依然是個三發點射的玩意兒,所以A3性能其實比A4更全面,也被稱為A4的“全自動版”,總之這是一盤爛賬。關鍵是,M16姑娘又變回“三連發”了,多傷心...

唉,沒辦法了,逼人用M4A1呢,好歹是全自動...不過鑑於M4的那啥,這種三連發的血緣傳統在美軍中估計還得流傳。

好吧,趕緊用M416,徹底逃出魔咒才是正道。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可以說是典型的辦公室思想產物,所以才會搞出這麼奇葩的設計。

最早的M16和M16A1是具有自動射擊能力的,在越南戰場征戰數年,而在戰後美軍也開始對M16步槍進行改進。當時美軍高層官員認為,M16A1全自動狀態下射速太快,很容易將彈匣中的子彈打光,所以意圖直接取消全自動射擊能力,改為半自動射擊和三連發點射兩種模式。

當然,此舉直接招來了不少美軍基層軍官的反對,連AR系列步槍的設計師斯通納也直接表示反對,但是最終取消自動射擊檔位的M16A2還是服役了,其在外觀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從M16A1的三角形護木變成了有防滑紋的圓柱形護木。而M16A2開始了其漫長的服役生涯,自越戰之後的作戰行動開始使用直到阿富汗戰爭時期全面讓位。而M16A2至今依然在美軍的日常訓練中有所使用,發揮最後的熱量。

不過M16A2也有使用M16A1扳機組改進而來的M16A3,具有全自動射擊能力,但是數量不多。後來就是M16A4,M16A4對M16A2進行了深度改進,取消固定提把,增設皮卡汀尼導軌,主要裝備美海軍陸戰隊使用,美國陸軍等基本都是M4A1步槍了。

給步槍加裝點射檔位無可厚非,但是因此直接取消自動射擊就很不理智了,現如今的突擊步槍中,僅有美國M16A4不能自動射擊,而M16A4也隨著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也將會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前沿陣地


越南戰爭的時候美軍裝備的m16自動步槍是可以全自動射擊的。但那時候上戰場的都是一些新兵蛋子,上戰場容易緊張,一緊張的話就會扣住扳機不放手,導致一梭子的子彈幾秒鐘就打完了。而那時候的m16彈夾容量是20發,子彈打完之後,有一個空白時期,新兵一般都死在這個時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的軍工專家將m16改為三連發全自動模式。這樣不至於把20發子彈全潑出去,而且保障了射擊的精度。


但這樣造成了火力持續性不足。後期m16改為m4a1。現在美國參與的戰爭上戰場的軍人都是經過訓練的。不會出現一緊張扣住扳機不放的現象。所以就沒必要使用m16的三連發了。但有經驗的老兵還是喜歡用三四發的短點射。這樣在保障火力持續性的同時,也保證了打擊的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