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誰沒有一張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泉州的千家萬戶在中山路留下過難忘的一瞬,翻相冊,您家裡可能就有一張在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在手機和相機尚未普及的年代,

作為泉州古城主要的商業大街,

中山路從北到南有十幾家照相館,

是全城照相業最為集中的地方,

在這裡,

泉州的千家萬戶留下過難忘的一瞬。

翻相冊,

您家裡可能就有一張在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喜劇大師羅克帶來靈感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中山中路的花巷口對面,可以看到“照像館”三個大字,這裡曾是中山路上著名的羅克照相館,如今“照像”二字被統一成“照相”,招牌上的“羅克”二字,也隨相館的停業而消失。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當年的羅克照相館。(羅新照相館/供圖)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羅克照相館前,市民們大多騎著二八自行車,行駛在中山路上。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走進花巷不遠,花巷31號是羅新照相館,老闆陳培新是羅克照相館攝影技術的第三代傳承人,從陳家幾代的照相事業發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山路上照相館的興衰更替。

陳培新說,羅新照相館是中山路上當年眾多的老相館中,唯一還在營業的,這得益於他轉型早,很早就自學了數碼攝影,在時代發展中,靠著過硬的攝影技術經營至今。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羅新照相館裡珍藏著一個相框,裡面有陳春木、陳建基、陳培新三代攝影師的個人照與家族合影。

陳培新的爺爺陳春木12歲拜師於泉州攝影家鄧孫農,學習攝影技術,1914年,在承天寺開辦“藝軒照像館”,是泉州最早的幾家照相館之一。

陳培新的父親陳建基1934年在中山中路開辦“羅克照像館”,直到2009年才停業,歷經75年。

從小耳濡目染的陳培新,1991年已能獨立門戶,在花巷開辦“羅新照像館”至今。

陳家三代照相館的名字也頗有意趣,據陳培新介紹,開辦於民國初的“藝軒照像館”,“軒”有著鮮明的傳統味道,“藝”則體現的是優秀的攝影技藝。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與卓別林齊名的美國喜劇大師羅克。

第二代“羅克照像館”的名字是父親陳建基起的,這一靈感來自著名的影星“羅克”,這是美國喜劇大師哈羅德·勞埃德(Harold LIoyd,1893年- 1971年)當年在中國的譯名,在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羅克獲終身成就獎。上世紀20年代的默片時代,羅克跟查理·卓別林是中國影迷最為熟知的喜劇明星,當年照相館以此命名,不僅時髦,而且還有著濃郁的文藝影像氣質,在後來的歲月,“羅克”成了泉州最為知名的幾家照相館之一。“羅克照像館”幾個大字則來自泉州文史界名人呂文俊(1918年-1994年)之手,呂文俊出生於泉州東湖仁風東禪村,一生與戲劇、木偶、書法、武術結下不解之緣,曾導演過轟動全國的高甲戲《連升三級》,書法頗受泉州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的影響,結構緊湊,筆力蒼勁。

第三代“羅新照像館”則是“羅克新開”的意思,體現的是家族攝影技術的傳承和創新。

陳建基拍下弘一法師涅槃瑞相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據陳培新介紹,這張舉世聞名的弘一法師側臥涅槃瑞相,正是父親陳建基在1943年拍攝的(羅新照相館/供圖)。弘一法師彌留之際,有僧人前來邀請陳建基,前去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之所以將如此重要的時刻交由陳建基,這是因為弘一法師與陳家有著深厚的友誼,據陳建基之子陳奕芳回憶,上世紀30年代,弘一法師來到泉州,羅克照相館開業不久,衣著樸素的弘一法師來到羅克照相館內,邀請陳建基隨其出門拍照,當年21歲陳建基立即背上沉重的鏡箱(當時拍照設備需要一個大箱子,內裝玻璃底片、12英寸木製照相機、三腳架等,粗大笨重),一起徒步前往泉州西門外晚唐詩人韓偓的墓道碑。

原來這塊墓道碑這是弘一法師無意間發現的,準備將照片放在自己編撰的中國文學史書中,所以請來了相館人員幫忙拍攝,由於拓字工作十分辛苦,弘一法師中途休息的時候,陳建基主動要求幫忙,弘一法師將信將疑地讓這個年青人試一下,沒想到練過毛筆字的陳建基完成得十分出色,弘一法師覺得頗感投緣,便聊了起來,還掏出本子,詳細記下了他的姓名地址。

二人拍照結束回家後不久,承天寺的一位僧人來到羅克照相館,打聽陳建基先生是哪位?陳建基回應後,僧人大為驚歎:想不到是這麼年輕的人。原來泉州許多權貴想求弘一法師的墨寶都吃了閉門羹,這次弘一法師專門派人前來給陳建基送上題字,非常難得。

陳奕芳回憶說,這幅題字右上方題款“建基先生正之”,中間自右向左是“光明無量”四個大字,落款是弘一法師的法名“演音”及兩方印章,其中一個是菩薩坐姿的無字圖章,一個是篆體朱文的“弘一”二字,後面署上了日期。筆法嚴謹勁挺,力透紙背,陳建基視為珍寶,配上玻璃鏡框懸掛於店中顯眼處,可惜幾十年後,毀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陳建基為弘一法師拍下的韓偓墓道碑留影(羅新照相館/供圖),弘一法師很滿意,除了給投緣的陳建基贈送題字外,此後需要拍照時,弘一法師通常會找羅克照相館。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陳建基為弘一法師拍下的個人照(羅新照相館/供圖),如今承天寺、開元寺和清源山保存的弘一法師在泉州的照片,絕大多數是由陳春木和陳建基父子所拍攝的。

有人搭車觀看美女營業員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羅新照相館內陳列了許多黑白老照片。

在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孫紹振的《歸化泉州》一文中,提到了一段有趣的回憶:

“一個泉州本地的朋友告訴我,羅克照相館裡一個開發票的女郎,實在是美得耀眼,不可逼視。有個好色的同事花了兩毛錢公共汽車費,到那裡從各個角度觀察了一番,回來讚歎說:端的是玉人。……我只是覺得身為一介書生,又那麼窮,凡事不當有非分之想,就用一句土話來打擊他的幻想:‘這樣的美女,大抵是廟裡的豬頭——有了主兒的。’然而事實卻是,這位美麗的豬頭還沒有主兒,她媽媽放出了風聲,誰出兩萬,就把她領走。據說,不久以後,這位絕世美女,就為一個港客領走了。”

這位能讓人專程花兩毛錢車費前往一睹芳顏的美女究竟是誰?陳培新回憶說,當年作為泉州時尚和文藝風向標之一的羅克照相館,一直不乏美女工作人員,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位名為“美燕”的工作人員,六十年代有一位名為“惠麗”的工作人員,這些都是遠近聞名的美女,孫教授提到的美女,應該就是惠麗,當年她在後臺工作,如果乘公交車來,只是從店門前走過,還不一定能看得到。

在中山路長大的林孫民回憶說,惠麗當時借住在中山南路源和堂對面的楊阿浩修車店家裡,文中傳言確有其事,惠麗的老公是一位港商,林孫民只見過幾次,當年惠麗帥氣的小兒子手捧洋參片邊吃邊玩的畫面,還一直停留在記憶中,上世紀六十年代,惠麗和老公一起去了香港,再未返泉。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羅新照相館如今保留著許多老照片,這張美女照掛在門前(羅新照相館/供圖),據陳培新介紹,當年中山路的照相館都會設置櫥窗展示,裡面是顏值頗高的人物肖像照,一方面體現相館的攝影技術,一方面也可以招徠顧客,這位沈小姐的照片拍攝於1998年。“老泉州”丘鷹揚回憶說,當年的美女惠麗和這位沈小姐長得頗為相似,而據媒體人魏懷陽介紹,這位美女名叫沈冰,漳州詔安人,曾是泉州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目前生活在深圳。

據丘鷹揚回憶,羅克照相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應該是泉州最好的照相館。說是最好,原因有二:一是硬件好,除了先進的照相設備外,照相廳也很寬敞,比真宛然照相館的還要寬大;二是工作人員有特色,除了一直有的漂亮女工作人員外,還有一個名為“樹仁”的攝影師,這位攝影師當年在泉州頗有名聲,家住奎霞巷和會通巷交界處一帶,記得當年40多歲,個子不高,長相清秀,單身一人。他有一手令人佩服的絕活——很會“煽情”,會針對不同的拍攝對象,選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特別是多人合照的時候,與如今統一喊“茄子”扮笑臉不同,當時是靠攝影師的絕活來把大家逗笑,拍出來的效果熱別好,很多人選擇去羅克照相,就是衝著這位攝影師去的。

泉州市區地方誌學會理事許月才回憶說,這位攝影師全名叫“李樹仁”,是如今羅新照相館老闆陳培新的表哥,如今已故。

當年的相機可以買一座房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從玻璃片到膠片,再到數碼,隨著攝影技術的飛速發展,連柯達這樣的膠捲巨頭都倒在了時代車輪下,中山路的照相館所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陳培新緊跟時代步伐,才能讓這家百年老相館延續至今。如今相館二樓,放著一臺經典的大畫幅相機,在上個世紀70年代購買時,光一個架子就要4000元,加上德國進口鏡頭,全套置辦下來花了一萬多元。陳培新說,這個價格當時在城郊可以買一座房子,這臺相機一直用到2008年前後,才徹底被數碼相機取代。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陳培新拿著一張膠片底片,當年照相館拍完照,顧客取相片的時候還會附送底片,方便以後再次沖印。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這是1953年泉州照相館的調查報告(許月才/供圖),可以看到大多集中在中山路,其中羅克1934年成立,1938年拿到執照,從業人員數量居於各店之首。

據《泉州市志》記載,泉州最早的照相館於1880年開設於塗門街講武坊,到新中國成立前,泉州地區照相館已發展到28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之後,20家左右的相館合併成真宛然、羅克、良友、美美、真真、星星、時代等7家照相館,據說羅培新介紹,後來中山路只剩下五家國營照相館,而且地理位置十分講究,從北到南分別是中山路基督教泉南堂北側的真宛然、花巷口的羅克、塗門街口的良友(曾改名新風)、群眾戲院附近的朝陽和大隘門附近的向陽。這五家中,羅克和良友是一級照相館,其他為二級,所聘用的攝影師也需要選拔考核,按級分配,講究“名店有名師”,一級店一張照片5分錢,二級店要稍微便宜一點。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圖左是當年中山路基督教泉南堂旁的前進照相館,更早前名為真宛然照相館。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這是當年中山路各大照相館的照片包裝袋,有藝光、朝陽、羅克(曾改名新華)、良友(新風)、向陽、前進(真宛然)等。(黃強/供圖)

難忘的中山路光陰故事

當年泉州人過年、結婚、畢業、週歲等,都習慣到中山路上拍一張照片,這些照片中,留下過許多珍貴感人的瞬間。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2019年7月,北京大學教授呂瞧斌拿著38年前的一張黑白老照片,來到泉州中山路,抱著碰碰運氣的心態,尋訪當年為他拍照的羅克照相館攝影師李樹仁,38年前,還在福建當兵的呂瞧斌來到羅克照相館,想拍一張個人照,但在鏡頭前顯得不自然,李樹仁用手扒著呂瞧斌的嘴,教他怎麼笑,臉怎麼鬆弛,告訴他“笑一定是要來自心靈的微笑”,最後照出了一張滿意的照片,這種非凡的敬業精神讓呂瞧斌的印象極為深刻。

38年後,陳培新為呂瞧斌用那臺當年的大畫幅相機,為呂瞧斌以同樣角度拍了一張黑白照,走的時候,呂教授說,請你一定要堅守住老相館,以後每隔五年我一定來一次。(羅新照相館/供圖)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1941年出生於城南的劉遠雙,1961年在中山南路的真真照相館拍下了自己20歲生日的照片,此後每隔10年便會拍一張,記錄下人生的軌跡。(劉遠雙/供圖)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人生中的第一張像片,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真真照像館照的,因為是家裡的長子,又是男孩,父母特別疼愛,當年流行軍裝,給他新買了帥氣的水兵服,還買了小皮球,留下了童年的美好回憶。(蔡永懷供圖)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石獅石光中學的同學們,1956年來到中山中路的真宛然照相館,留下了畢業合影,大多數同學還穿著統一的校服,幾個愛美的女生穿上了花衣服。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1973年的大年初一,許月才(前排左一)與好友林氏兄弟來到名店新華(羅克)照相館合影留念,據他回憶,這是當時佳節的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許月才/供圖)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這是在前進(真宛然)照相館拍攝的單人照,圖中女子穿著照相館提供的古裝,背景圖是泉州市工人文化宮百源川池的八角亭,這是當年人們在泉州最愛的拍攝背景之一。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兩張照片上的新華和羅克,代表著羅克照相館的不同時期,當年人們拍照還不會擺“剪刀手”,樸實的造型,留下了樸實年代的印記。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這是1963年攝於中山中路星星照相館的全家福,長輩居中而坐,後面是夫婦,前面的兒孫一個站立,拿著可能是照相館的小玩具,另一個還在懷抱中。畫面嚴謹中帶著活潑,人物表情自然,顯示出當年攝影師的深厚功底。

泉州人,谁没有一张中山路拍的老照片

當年在新風照相館留影的戀人,姿勢顯得比較拘謹,左圖的男士還將手背在後面,右圖的這對戀人都戴著閃光的手錶。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美好記憶。

在玩手機已成日常的年代,

拍一張照片的儀式感已被逐漸消融。

相比手機上成百上千張翻動的數碼照片,

一張在中山路拍攝的黑白照片,

那種厚實的質感,

相信更能讓人陷入時光的回憶中,

留下的對流金歲月的無限緬懷。

文圖:王了

攝像攝影:點創傳媒 王柏峰

實習生:蘇婷慧

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陳培新、廖福偉、魏懷陽、許月才、林孫民、丘鷹揚、劉遠雙、黃強、蔡永懷等人的大力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