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

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

經常會聽到身邊同事們每天各種焦慮,輔導孩子作業要爆炸,帶著孩子上輔導班雖心疼卻又不得已而為之,看著不開竅的他/她們隨時都要走到崩潰的邊緣...

與她們不同的是,一位大學同學,她自己曾是一位學霸,現在自主創業做著幼兒教育工作,每天很忙,各種讀書、考證、上課...,家裡的兒子也很努力,每天學英語、讀課外書、練字、做體操...,朋友圈打卡樂此不疲,即使媽媽說今天太晚了,可以休息,孩子也會去堅持完成。

同樣是為人父母,為什麼差距會這樣大?

讀完《發現母親》這本書,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個家庭,母親與父親發揮著不同作用,但在孩子成長教育中,母親作用要大於父親,母親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家的溫度,孩子的成長與未來。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看看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1 教育教育,我們總是在“教”,卻忽略了“育”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大部分家長,每個人都在焦慮著,盡全力的教育著孩子,希望他/她能夠學有所成、多才多藝,少走生活的彎路。

然而,她們卻犯了一個錯誤,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智力層面,做著表面功夫,殊不知對一個人的成功或者說過有意義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書中,作者通過例證的方法引出人的成長三稜鏡,簡而言之就是人的成長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氣概四個方面構成的。

智力指一個人大腦的使用狀況,意志指興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表現,這兩者構成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加上品德構成一個人的社會素質,但這三者還不夠,還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決定綜合素質的是氣概,這四者構成一個三稜錐,氣概是高。

因此,在人的成長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其他,而是氣概,氣概是綱,其次重要的是品德,它決定著氣概的方向正確與否,併為氣概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社會支持,再次則是意志,它為氣概的實現提供個體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後才是智力,它僅僅提供工具性的幫助。

在氣概、品德、意志、智力這四者中,只有智力才是“教”的,其他都是“育”的。“教”可以培養出神童,卻培養不出天才;“教”可以培養出才子,卻培養不出大師;“教”可以培養出士兵,卻培養不出將軍;而只有“育”才能塑造一個人完整的一生。

作者用顯教育和潛教育來進行區別,對智力的培養是顯教育,對其他品格的培養是潛教育,而潛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父母,其中母親的作用要在90%以上。

我們都知道“言傳身教”這句話,書本知識可以教給孩子,智商也可以進行適度開發,但一個孩子的品德、氣概、意志力等,這些卻需要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去影響、引導。

上文中的大學同學,她真的很忙,每天都在閱讀、成長和進步,孩子看在眼裡,不僅學會了心疼媽媽,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不用媽媽操心。但反之和爸爸在一起時,就是各種耍賴,讓爸爸幫忙...

某些時候我反觀自己,認為自己還是有一定韌性的,仔細想來,這全是源於父母,他們從來沒有講過什麼大道理,只是在努力的經營著自己的小日子,孩提時的我看在眼裡,潛移默化中塑造了自己堅韌的性格。

因此,請記住,“言傳身教”永遠都不過時。

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


2 教育要從小抓起

書中指出另一個觀點:生來具備100度可能能力的孩子,如果從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就可以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教育的非常出色,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教育開始的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

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都有過下課後去食堂打飯的經歷,倘若下課鈴一響,迅速跑到食堂,你可以在幾分鐘內吃上飯,但倘若磨磨蹭蹭,趕到食堂需要排隊了,晚了幾分鐘就有可能需要等上十幾分鍾。

因此,教育要從小抓起,實踐證明人的大腦是早產的產物,在母親子宮裡沒有完成的發育,出生前三年倘若進行了理想引導,那麼就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發揮。反之,依次遞減,年齡越大越不易改變。

記得曾聽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的朋友說:在自己的成長教育中彷彿父母也沒有做過太多管理,唯一不同的就是很小的時候,父親鍛鍊他的專注力,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要吃飯了,我還在玩耍一個東西,他不會強行打斷,而是等到完成了在吃飯。

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也正告訴我們,小時候性格的形成,對一個人影響至關重要。倘若父母每天都在玩手機、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倘若父母總是髒話連篇、隨地吐痰...,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的將是怎樣的種子可想而知,幾年後渴望他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又可想會有多難...

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


3 母親的性格直接塑造孩子的性格

說了這麼多,那麼在孩子成長中,母親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書中列舉了傅雷和胡適的例子:

傅母極有主見,在家遭大難後,將全家從一個落後閉塞的農村,搬遷到繁華開闊的縣城。這一決策對傅雷的成長極為關鍵,但人生地不熟,必然會加劇傅母內心的焦慮,從而將注意力更多聚焦在傅雷身上,這就不可避免地為傅雷日後性格鑄下印記。傅雷留學歸國後,由於總是難以與人共事,最終選擇了閉門譯書的職業。

與傅雷相反的是胡適,儘管他家也是孤兒寡母,但胡適的性格完全不同。原因正在於胡母在教育胡適時內心沒有太多的焦慮。家境殷實、社會地位高...,因此除了懷念丈夫、教育胡適外,其他的事情不用她操心,胡母的心態也就極為平靜了。

對母親來說,她的心靈總是平靜無爭、博大無比的,那麼孩子就能夠在這片心靈的天空下自由安詳地成長,而當這些母親的心靈受到外來威脅時,她就會不自覺地將這種不安全感傳遞到孩子身上,從而導致孩子心靈的封閉,進而造成性格偏差。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母親的性情越平和,孩子的性格越和諧。

《小婦人》一書也是很好的例證,平和的母親教育出四個充滿愛、幸福的女兒,她們的下一代也由此受益,大家庭更加美滿。

書中有句話說的很是生動: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

倘若有更多溫婉、平和的母親出現,這個世界將會增加多少幸福呢?

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


4 父親與母親要取長補短,各自發揮好自己的作用

《發現母親》一書重點介紹的是母親,當然不是說父親不重要,父親與母親在家庭中發揮著不同作用。

一個家庭中,父親對於母親,他是穩定母親心態的定心丸,給予家庭物質和精神上的安穩;對於男孩,他是帶領他走向社會與成功的嚮導;對於女孩,他是她未來家庭生活的陪練。更重要的是,父親與母親合作,互相取長補短,才是家教成功的最好保證。

這裡我想到了自己的例子,由於來自農村,從小看著村子裡的叔叔伯伯們外出打工,一直以來我都有一種幸福感,因為我的爸爸沒有外出,我們一家人是在一起的,酸甜苦辣都是生活,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不怕。

教育的前提是家溫暖、有愛,一個有愛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性格健全、充滿愛的男孩或女孩。無論未來怎樣,他/她的生命中必然是有喜樂、安全在其中的,這才是為人父母首先應該提供給孩子的基礎保障和心理建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