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批评孩子,你是怎样的母亲,就会带出怎样的孩子

不要总是批评孩子,你是怎样的母亲,就会带出怎样的孩子

经常会听到身边同事们每天各种焦虑,辅导孩子作业要爆炸,带着孩子上辅导班虽心疼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看着不开窍的他/她们随时都要走到崩溃的边缘...

与她们不同的是,一位大学同学,她自己曾是一位学霸,现在自主创业做着幼儿教育工作,每天很忙,各种读书、考证、上课...,家里的儿子也很努力,每天学英语、读课外书、练字、做体操...,朋友圈打卡乐此不疲,即使妈妈说今天太晚了,可以休息,孩子也会去坚持完成。

同样是为人父母,为什么差距会这样大?

读完《发现母亲》这本书,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个家庭,母亲与父亲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母亲作用要大于父亲,母亲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家的温度,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看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 教育教育,我们总是在“教”,却忽略了“育”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大部分家长,每个人都在焦虑着,尽全力的教育着孩子,希望他/她能够学有所成、多才多艺,少走生活的弯路。

然而,她们却犯了一个错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智力层面,做着表面功夫,殊不知对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过有意义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书中,作者通过例证的方法引出人的成长三棱镜,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四个方面构成的。

智力指一个人大脑的使用状况,意志指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表现,这两者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加上品德构成一个人的社会素质,但这三者还不够,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综合素质的是气概,这四者构成一个三棱锥,气概是高。

因此,在人的成长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其他,而是气概,气概是纲,其次重要的是品德,它决定着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则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

在气概、品德、意志、智力这四者中,只有智力才是“教”的,其他都是“育”的。“教”可以培养出神童,却培养不出天才;“教”可以培养出才子,却培养不出大师;“教”可以培养出士兵,却培养不出将军;而只有“育”才能塑造一个人完整的一生。

作者用显教育和潜教育来进行区别,对智力的培养是显教育,对其他品格的培养是潜教育,而潜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父母,其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这句话,书本知识可以教给孩子,智商也可以进行适度开发,但一个孩子的品德、气概、意志力等,这些却需要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去影响、引导。

上文中的大学同学,她真的很忙,每天都在阅读、成长和进步,孩子看在眼里,不仅学会了心疼妈妈,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用妈妈操心。但反之和爸爸在一起时,就是各种耍赖,让爸爸帮忙...

某些时候我反观自己,认为自己还是有一定韧性的,仔细想来,这全是源于父母,他们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大道理,只是在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孩提时的我看在眼里,潜移默化中塑造了自己坚韧的性格。

因此,请记住,“言传身教”永远都不过时。

不要总是批评孩子,你是怎样的母亲,就会带出怎样的孩子


2 教育要从小抓起

书中指出另一个观点:生来具备100度可能能力的孩子,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的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都有过下课后去食堂打饭的经历,倘若下课铃一响,迅速跑到食堂,你可以在几分钟内吃上饭,但倘若磨磨蹭蹭,赶到食堂需要排队了,晚了几分钟就有可能需要等上十几分钟。

因此,教育要从小抓起,实践证明人的大脑是早产的产物,在母亲子宫里没有完成的发育,出生前三年倘若进行了理想引导,那么就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反之,依次递减,年龄越大越不易改变。

记得曾听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朋友说:在自己的成长教育中仿佛父母也没有做过太多管理,唯一不同的就是很小的时候,父亲锻炼他的专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要吃饭了,我还在玩耍一个东西,他不会强行打断,而是等到完成了在吃饭。

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也正告诉我们,小时候性格的形成,对一个人影响至关重要。倘若父母每天都在玩手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倘若父母总是脏话连篇、随地吐痰...,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的将是怎样的种子可想而知,几年后渴望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又可想会有多难...

不要总是批评孩子,你是怎样的母亲,就会带出怎样的孩子


3 母亲的性格直接塑造孩子的性格

说了这么多,那么在孩子成长中,母亲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书中列举了傅雷和胡适的例子:

傅母极有主见,在家遭大难后,将全家从一个落后闭塞的农村,搬迁到繁华开阔的县城。这一决策对傅雷的成长极为关键,但人生地不熟,必然会加剧傅母内心的焦虑,从而将注意力更多聚焦在傅雷身上,这就不可避免地为傅雷日后性格铸下印记。傅雷留学归国后,由于总是难以与人共事,最终选择了闭门译书的职业。

与傅雷相反的是胡适,尽管他家也是孤儿寡母,但胡适的性格完全不同。原因正在于胡母在教育胡适时内心没有太多的焦虑。家境殷实、社会地位高...,因此除了怀念丈夫、教育胡适外,其他的事情不用她操心,胡母的心态也就极为平静了。

对母亲来说,她的心灵总是平静无争、博大无比的,那么孩子就能够在这片心灵的天空下自由安详地成长,而当这些母亲的心灵受到外来威胁时,她就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不安全感传递到孩子身上,从而导致孩子心灵的封闭,进而造成性格偏差。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母亲的性情越平和,孩子的性格越和谐。

《小妇人》一书也是很好的例证,平和的母亲教育出四个充满爱、幸福的女儿,她们的下一代也由此受益,大家庭更加美满。

书中有句话说的很是生动: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倘若有更多温婉、平和的母亲出现,这个世界将会增加多少幸福呢?

不要总是批评孩子,你是怎样的母亲,就会带出怎样的孩子


4 父亲与母亲要取长补短,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发现母亲》一书重点介绍的是母亲,当然不是说父亲不重要,父亲与母亲在家庭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一个家庭中,父亲对于母亲,他是稳定母亲心态的定心丸,给予家庭物质和精神上的安稳;对于男孩,他是带领他走向社会与成功的向导;对于女孩,他是她未来家庭生活的陪练。更重要的是,父亲与母亲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才是家教成功的最好保证。

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例子,由于来自农村,从小看着村子里的叔叔伯伯们外出打工,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幸福感,因为我的爸爸没有外出,我们一家人是在一起的,酸甜苦辣都是生活,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不怕。

教育的前提是家温暖、有爱,一个有爱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性格健全、充满爱的男孩或女孩。无论未来怎样,他/她的生命中必然是有喜乐、安全在其中的,这才是为人父母首先应该提供给孩子的基础保障和心理建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