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的“過界”,讓父母與孩子勢同水火......

什麼是“邊界”?百度詞條這樣解釋:(1) 領土單位之間的一條界線。(2) 國家之間或地區之間的界線。

那麼對於一個人來說,邊界是什麼?我的感受告訴我,邊界是一個人的舒適範圍。

邊界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大多數人,是沒有“邊界”這個概念的,尤其是為人父母,做人長輩的,就似乎更加欠缺所謂“邊界”這樣的概念和認識。

我常常聽到父母們常常非常傷心的抱怨自家孩子:我對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卻一點也不領情,我是不是養了一隻白眼狼?

中國式家庭的“過界”,讓父母與孩子勢同水火......

一、

為什麼這一次我想聊聊“邊界”這個話題呢,是因為最近回到家鄉接回即將開學的孩子時,我接連聽到幾件很有意思,卻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促使我想借此地與各位討論一番。

第一件事,是我一個同齡女性好友,目前與父母關係不太好,感到十分苦惱,跟我聊到以我們當前這樣的年齡,本想多向父母盡孝,多陪伴他們,多跟他們聊天,其樂融融共處一室,卻總是高高興興的去,氣急敗壞的離開。

原因就是,每次去陪伴父母,買東西去他們會生氣,說:你怎麼總是亂花錢!你以為你現在是個小領導,就有錢了嗎?為什麼不知道省著點錢過日子?

如果不買東西去,他們也會生氣,說:你空著手就來了嗎?你好意思嗎?我們養你那麼多年,你就這樣白吃白喝來了嗎?

難得有幾次壓下怒火,忍氣吞聲,熬到夜裡住了下來,剛打開燈,父親會衝過來伸手將燈擰滅,埋怨道:天還不黑你浪費什麼電,你是不是在你家大手大腳慣了?這是我家。

由於夏天太熱,她剛把自己屋的窗戶多開了一些,她父親就衝過來,把窗戶關上一部分,斥責道:窗戶開那麼大幹什麼?開著縫就行了,這是我家。

諸如此類,搞得我這朋友每次都是灰頭土臉,強忍煩躁,不停給自己催眠:我不是不孝女,我不是不孝女。

她為此很苦惱,也很無解。她覺得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糟透了,在本該享受與父母慰籍餘生的時光中,她卻總是需要不斷剋制自己對他們的反感和暴躁,一次又一次在進門時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暗示自己是一個大孝子,要對老兩口好一些。

她跟我說: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的話走過來的,因為“不聽話”父母就會很生氣,“不聽話”就會受到指責和批評,但她心裡一直都很壓抑,總想跟他們對抗,現在四十已過,內心深處甚至想過“過一天算一天”。

她講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在笑,因為腦補那些畫面,簡直就像一個個小品,生活極了。可我知道,她為了當一個世人眼中的“好女兒”,做的太多了,也太累了。

她想逃離,卻總也逃不開,哪怕心中充滿了對自己有“養育之恩”親生父母的煩躁。她並不知道,在她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她的生活事事處處都在插手,都在指手畫腳,都在“指導“。

中國式家庭的“過界”,讓父母與孩子勢同水火......

二、

第二件事,是我一個男性同齡好友跟我聊到的事。他的孩子跟我孩子同齡,生日就差三天,現在也是到了我們傳統認知中的“叛逆期”。

由於孩子到了“叛逆期”,非常難管,說什麼都不聽,甚至我的朋友能夠非常清晰的感覺到:孩子表面上答應的挺好,但心裡不服。朋友在對待兒子這件事上,感到有一些迷惘,他不斷的反思,反省自己的問題,但就是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在他的表述中,孩子生活和學習很被動,完全是爸爸推一把,他才動一下,很多時候就算推了,也不動,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樣子,總能讓朋友火冒三丈。

我問他:你是怎麼“推”孩子的?

他告訴我:孩子放學回家,一會吃這個,一會吃那個,他看著特別著急,就會喊:別吃了,別吃了,趕快抓緊時間寫作業去!

孩子寫作業時,他會在旁邊陪著,看到錯題就很著急,“寫錯了,改過來,改過來!”

“頭抬高!眼睛已經近視了你不知道嗎?“

“又玩手!快寫啊!“
”坐直坐直!你看看你的腰,都弓成什麼樣了?“

“到點了,趕緊洗臉刷牙睡覺了!“

“先刷牙,再洗臉,說了多少遍了!“

“別磨蹭了,十點半了,明天早上能起來嗎!“

“快點快點,起床了,把這件穿上,給你放床頭了“

……

他覺得困惑的是,他借鑑自己兒時的成長經歷和感悟,認為要少打孩子,一定要跟孩子多溝通,於是他經常跟孩子“溝通“,跟孩子”講道理“,但發現總是沒什麼效果,幾次在”溝通“的過程中,他甚至看到孩子牴觸的眼神。他不明白,”溝通“怎麼不起作用?是不是還得打才行?

我問他:你怎麼跟孩子溝通的?

他告訴我,就是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到底錯在哪了,今後應該怎麼做等。

原來,他總是預設了“孩子做什麼都是不對的,他們不如我們成年人有經驗,懂得多,所以我們必須事事處處教導他們。“

所以,他的手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裡,始終“伸“得很長。所以,孩子用一種”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來作為抗爭的外在形式,表達對某種安排和命令的不滿。

中國式家庭的“過界”,讓父母與孩子勢同水火......

三、

第三件事,來自於我另一個女性好友。

她當天見到我時,難捺心中的失望和傷心,告訴我,沒想到15歲的女兒“騙“了她,她覺得,白對孩子付出了。

當她跟我講完孩子的事之後,我笑了。

女兒剛考上一所很好的高中,眼下馬上開學,她替孩子著急,說:你都玩了一個假期了,也該收收心了!我給你報了一個“先修班“,就兩天時間,你明天去上啊!

她反覆叮囑,就怕孩子忘了。不停跟孩子說,先坐幾路車到哪裡,然後怎麼左拐右拐,然後幾點什麼課,帶什麼……,孩子很不想去,明確表態說,自己可以不用上先修班也能學好,但她很生氣的斥責孩子“你自己什麼樣你自己心裡沒數嗎?你的情況我知道,你必須要提前先熟悉一下高一的課程了!聽我的!“

到了上課的那天,她本來要送孩子親自去,結果由於工作忙脫不開身,只能讓孩子自己去,中午她打電話問孩子“你去了嗎?“

孩子說:嗯,我去了。

她就跟老師發微信,想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一問才知道,孩子壓根就沒去!

她非常生氣和失望,她失望於孩子居然“騙“了她。傷心地說:我給她花錢報班,她沒去就算了,居然騙我說去了!她怎麼能騙我呢!

我告訴她:孩子跟你說實話,可能更慘。

她想不通,“我對孩子一心一意付出,吃穿都不用她操心,事事給她盡我所能的安排好,到頭來,就換來她欺騙我!我真是白養這個孩子了!~“

她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沒有任何一個人,這一輩子都不說謊。

她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一個說謊的孩子,是被大人“管”出來的。

以往,我們總會將上述幾件事總結為:我們缺乏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可是很多父母通過實踐發現: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在有意想給孩子“信任”和“尊重”時,真實的心理狀態是隱忍的,是憋屈的,是強制自己去做的,他們會告訴自己:這次我要給孩子信任,我要相信他,尊重他的選擇。

但他們的潛臺詞是:如果ta做的不好,下一次就不值得我繼續信任。

中國式家庭的“過界”,讓父母與孩子勢同水火......

講了三件事,它們與“邊界”有什麼關係?

其實,很多家長難以真正做到“信任”和“尊重”,他們往往使“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成為一種父母自身的自制和剋制,而很難長期發自內心的去實踐,其本質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缺乏“邊界”意識。

孩子也是人,不管他的年齡多大,他們生而為人所天性具有的“自主”“自覺”,是存在於人性的天然稟賦之中的,他們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需要有獨自做主的事情,需要被允許在能力範圍內不受指點和安排的去做一些自己的事。

典型的秋褲理論,即“有一種冷是我媽覺得我冷”,就是父母世界中過界的最具象表現。

過界的行為,會令人產生非常難以忍受的“不適感”,甚至毫無來由的“憤怒感”,這種感覺會激發人的牴觸心理,甚至反抗行為,所以,當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勢同水火”時,往往是因為父母過多的插手了孩子自己的決定和安排。

因為,不論碰到任何事,我們都在心裡對孩子預設了“你不行,所以我來幫你安排”。

在我回到家鄉的幾天中,其中有一天,母親想讓我喝牛奶,她先是問我,喝不喝牛奶?我隨便回答了一聲:喝。然後她問我:你喝涼的還是熱的?我說:涼的就行了。她接著說:不行,我給你熱一下。緊接著就去熱牛奶了。不一會,她說:我給你熱好了,你一會兒喝啊!我心不在焉的說:好,我一會喝。不一會,她問我:你喝了嗎?我說:一會喝。她說:趕快去喝。我說好,知道了。又過了一會,她又問我:喝了嗎?我突然有點心煩,說:沒呢。直到她端著盛滿牛奶的碗,走到我的面前,說:快點喝,你喝完我還要洗碗呢。突然,我開始討厭喝牛奶這件事,我沒有經過大腦,大聲的脫口而出說:我不喝了!好煩!

我很後悔說出這樣的話,我明明知道她會因此傷心委屈,但仍然沒能讓自己心平氣和接受母親的好意。

好在,我在父母身邊成長的那些年中,父母絕少對我如此干涉和越界,所以,我也成為了一個別人眼中“自立”“有主意”“有思想”的獨立女性,而那些為數不多的偶爾“過界”行為,每每讓我想起都十分內疚和自責。

希望每一個子女,都不要跟父母“勢同水火”;

也希望每一個父母,都不要因為“過界”,讓孩子在成長中跟我們“勢同水火”。

中國式家庭的“過界”,讓父母與孩子勢同水火......

我是Anne,一個懂點青少年教育的人才發展專家。我是“自己孩子”這個產品的開發者(媽媽),也是“別人家孩子”產品的批量檢驗者(人才發展),我用現實檢驗教育,也用教育實踐現實。對,我還寫人才管理類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