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大眾跑者該如何進行賽後恢復?

比賽季,每個週末都有不同的比賽,跑友們都有點應接不暇,甚至乎有個別跑友一週一個比賽,背靠背作戰。但馬拉松畢竟是一項極限耐力運動,每次比賽都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影響,心肺和肌肉都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和刺激,因此,恢復過程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在我2016年5月中跑完人生第一次正式比賽的全馬後一週,我從週一開始連續三天都幾乎處於懷疑人生狀態,腰痠背痛腿抽筋,輾轉反側睡不著,隨便動一下都痠痛異常,下床走路都是移挪緩慢,出門就更不用說了,路人看我都是異樣的眼光。

而現在,我跑完一場比賽,第二天就可以恢復正常訓練。特別是在2018年4月份中旬完成的一場百公里越野賽,賽後兩天我就可以正常的慢跑恢復訓練,身體沒有任何不適。而幾次刷新PB的目標賽事也是一樣的感覺。

所以說,所有的賽後恢復手段,其實是和每個人不同的進階經歷和訓練水平有關的,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去安排。

小聶:大眾跑者該如何進行賽後恢復?

初跑者,體能和肌肉耐力都比較弱,通常是不應該急於參加馬拉松比賽的。如果真正地去跑了比賽,賽後的恢復就要非常小心,要時刻觀察自己的身體感覺和反應,肌肉痠痛和心肺呼吸感覺。這裡要注意一個重點,絕對不要迷戀所謂的“排酸跑”。人體每時每刻都產生乳酸,也每時每刻都會自動吸收代謝,循環作用。在比賽中所產生的乳酸積聚,通常在運動停止後20-30分鐘就代謝殆盡,賽後肌肉感覺痠痛甚至疼痛,都是肌肉細胞延遲性微創的作用,絕對不是乳酸積聚的問題,所謂的“排酸跑”是不存在的。有人會感覺賽後通過慢跑感覺痠痛感消失得比較快,那是因為有效的慢跑運動能加快肌肉癒合再生的作用而已,和乳酸沒有關係。

因此,初跑者在完成一場比賽後,應該徹底地休息兩天,到第三天才開始進行一些低強度的慢跑恢復,以跑走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情況完全是靠自己實際的身體反應來協調。

而對具有一定跑齡積累,或是能力進階到達一定程度的資深跑者來說,賽後恢復相對比較簡單,視身體感覺,賽後第二天就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慢跑恢復練習。

小聶:大眾跑者該如何進行賽後恢復?

無論是初跑者還是資深跑者,有兩個共同的恢復手段是我比較建議的:第一,在賽後1-2天的休息日,進行一些有效的肌肉按摩恢復,這是我這一年來比較喜歡的習慣。我在大連和廣州都有固定的按摩場所,平常一個月訓練積累後會去按摩一次,在比賽後更是會去進行一次。這是對我們肌肉恢復比較合適的一個方式。第二,飲食補充。通常比賽後肌肉微創導致痠痛,在這個時候應該儘可能地補充多一點富含蛋白質的食品,譬如蝦,魚,牛肉和豆製品,會有效提高肌肉再生恢復的效率,也起到一些超量恢復的作用。

此外,所有的賽後恢復手段,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比賽策略和表現來衡量。如我的個人習慣,通常我在每一次的比賽都不會竭盡全力去跑,那麼,對我身體的負荷或是肌肉承受力其實僅僅是比日常訓練提高一點點,那麼我的恢復手段只是會比日常習慣增加一點點就可以。但如果一個人在比賽中習慣了竭盡全力去跑,賽後恢復就要比較嚴肅一點了。

我當然會建議業餘愛好者儘量以享受比賽的方式去參加每一次馬拉松,但比賽畢竟是比賽,在現場氣氛的帶動下,心率飆升,肌肉緊張都是很正常的反應,而對沒有足夠經驗的跑者來說,要儘量說服自己要冷靜對待,不急不躁地去完成比賽,保持放鬆的心情參加比賽,比任何的恢復手段都重要。

小聶:大眾跑者該如何進行賽後恢復?

記住一句話:挑戰馬拉松沒有捷徑,只有通過足夠的積累,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系統地完成訓練計劃,當你的身體各項機能都能應付比賽所需,其實到了賽後的恢復階段,很多問題都自然迎刃而解的。換句話說,平常不積累,身體能力不足,貿然去參賽,所謂的賽後恢復手段其實只是一句空話。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哪怕你是非常有經驗的資深跑者,也是需要懂得適量參賽,儘量不要背靠背去跑馬拉松。在每一年或是每個季度的參賽計劃中,要懂得取捨,目標賽事制定合理,然後更多的是以熱身賽事為主。堅決不能試圖在每一次賽事中都考慮刷新PB,這樣的方式對身體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當你的身體超負荷運轉,所謂的賽後恢復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對大眾跑者來說,兩年刷新PB一次,就可以保證了三年的吹牛資本了,沒必要每次都強迫自己去突破,否則會得不償失。

道理很簡單的,能做到自然就有收穫。愛惜自己,享受跑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