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一直都不還政於劉禪,為什麼諸葛亮要帶甲士百人上殿?

狼的影子319


方圓論壇在線

現在很多人腦海中諸葛亮的人物形象都源自於小說《三國演義》。但實際上小說中的諸葛亮和正史中的諸葛亮,人物性格偏差還是比較大的。小說對於諸葛亮的溢美之詞修飾的太過於明顯。原本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被小說誇張修飾之後成了一個多智近妖類似於神的存在。這才是最荒謬的。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陣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的存在對蜀漢來說是一種福分。但從某一方面來看,諸葛亮的存在對於蜀漢來說也是一種危害。諸葛亮是一個忠臣不錯。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權臣。劉備死後白帝城託孤。本身劉備為了防止權臣的出現。所以劉備把軍權和政權分離。軍權歸李嚴掌管。而政權歸諸葛亮。但後來呢?諸葛亮搬倒了李嚴,從此軍政大權盡歸他一人之手。後來劉禪逐漸長大,但諸葛亮絲毫沒有還權的想法。後來逼的劉禪沒辦法了。劉禪親口對諸葛亮說,治理國家對外征戰就交給你了。我就管祭祀祖宗就行了。由此可見劉禪遭受了諸葛亮多麼強大的壓迫。

實際上劉禪早就後悔幫助諸葛亮對付李嚴了。而且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十分的複雜。一方面劉禪知道蜀漢不能沒有諸葛亮。但另一方面諸葛亮把持朝政架空他的行為讓他有了一種和漢獻帝同病相憐的感覺。史書上對諸葛亮有這麼一句記載“事無鉅細必事必躬親”。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非常的專權,非常的抓權。不願意放開手中的權利。蜀漢雖然是三國時期最小的政權。但一個國家的大事小情怎麼可能是他一個人能處理的過來的。但諸葛亮偏偏就要一個人才處理。即使再累也不願意放權。

諸葛亮的這種行為已經算不上勤勉了。而是貪權。諸葛亮的死和他貪權也有很大的關係。他畢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高強度的工作,任何人都熬不了多久。所以諸葛亮累死實際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況且諸葛亮的貪權不僅為禍一時。對於蜀漢後續的人才延續也起到了很嚴重的負面作用。畢竟權利都被諸葛亮所掌握。其他的官員根本沒有實際權力去應用去熟悉,去適應。這就導致諸葛亮死後蜀漢陣營亂成一團。權利不知如何分配工作不知道該怎麼去做。這一切諸葛亮不能說沒有絲毫關係。


而諸葛亮上朝攜帶甲士這確有其事。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被人刺殺。要知道三國時期,競爭對手,敵對國家派個個把刺客刺殺對方要員是很平常的事情。孫策不就是被刺客刺殺的嗎?而且諸葛亮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如此的貪婪,專權難免會引起劉禪和其他大臣的不滿。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諸葛亮帶甲士上朝也是為了以防萬一。並不是說真的有人要刺殺諸葛亮,或者諸葛亮藐視皇權。忠心這一點諸葛亮還是不缺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先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帶甲士百人上殿,再說諸葛亮為什麼一直都不肯還政於劉禪。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在諸葛亮傳中,是沒有的,出現在晉書中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就是說東晉朝廷讓桓溫模仿諸葛亮的故事,跟諸葛亮一樣當個忠臣,帶著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說的是,這可能嗎?

一個偏安一隅的蜀漢政權,陪同一個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裡?諸葛亮的歷史定位,無論哪一個朝代,均認為諸葛亮定位是一個忠臣。

諸葛亮在南征之前,劉禪賜給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沒錯,諸葛亮是有隨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劉禪賜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隨諸葛亮上殿的,說帶著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沒有根據的。



況且,諸葛亮已經開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無鉅細,都是諸葛亮決定的,諸葛亮總共在劉備死後掌權11年,前三年為劉備守孝,最後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間還有一年南征,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劉禪的朝廷來上朝,或者很少來,沒有必要搞這個排場,這也不符合諸葛亮的一貫作法。

對於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實,是後人杜撰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於劉禪呢?

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劉禪的年紀。古人是22歲弱冠,也就是成年,劉禪即位時,只有17歲,至少要等5年以後,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已經開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諸葛亮直接在前線作戰指揮,根本沒有時間再去管還政劉禪了。

2、諸葛亮的理想。在隆中對中說道,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對諸葛亮影響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的方式,也就成為了諸葛亮的榜樣,諸葛亮就是想讓蜀漢政權創造或達到管仲與齊桓公那樣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處理實際政務,齊桓公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正因為這樣的理想,才讓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



3、劉禪的能力問題。劉禪這個人能力如何,看看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的表現就知道了,等到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褘都去世後,劉禪就開始親近小人,開始導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權,這是誰造成的?就是劉禪,諸葛亮會不明白嗎?如果讓劉禪當政,那麼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劉備的心願?

諸葛亮沒有還政於劉禪,只能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忠心的權臣,並不說諸葛亮有不臣之心,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權臣,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都是忠心的權臣。



再來看諸葛亮對自身的安排,雖然諸葛亮身兼多職,但諸葛亮的任何職務都是不能世襲的,也不能傳給後代,這就排除了諸葛亮纂權的想法。

再來看諸葛亮的家財,諸葛亮本來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裡雖然不是很有錢,但養活一家人沒有問題,到後來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財是: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家無餘財。

一個既不貪財,又沒有世襲權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難容。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不是“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的”嗎?什麼樣的人才會一直把持朝政,什麼樣的人才會威壓百僚,逼凌幼主,什麼樣的人才會讓已經29歲的皇帝還在當傀儡,什麼樣的人會僭越禮法,要求皇帝“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什麼樣的人才會要求皇帝“宮中之事,悉以諮之,然後施行”,什麼樣的人才會要求皇帝“營中之事,悉以諮之,然後施行”,這是把皇帝當成了什麼?這個皇帝還有沒有一點自主權?劉禪想納一個妃子,諸葛亮的狗腿子董允不批准,劉禪就娶不成,諸葛亮自己長期駐節漢中,重要的朝廷政務都要送到漢中來處理,朝中由荊州幫的蔣琬,費禕,董允,郭悠之把持,成都的軍權掌握在諸葛亮的狗腿子向寵的手裡,整個蜀漢政權是“事無鉅細,鹹決於良”,劉禪曾經哀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請問諸公,這樣的政治生態能說是正常的嗎?你們不要跟我說劉禪昏庸無能,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雖然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守成有餘,而且非常識大體,如果劉禪真的那麼不堪,諸葛亮何至於要帶甲士上殿,你們因為他要提防誰呢?他防的就是劉禪,他生怕劉禪對他動殺機,那樣的話,只要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弄死,豬粉們喋喋不休的說諸葛亮帶的甲士是劉禪特批給諸葛亮保護人身安全的,我想請問一下,你諸葛亮在皇宮裡還怕什麼有人行刺?一個能夠保護好皇帝的地方難道保護不了一個丞相,難道還需要丞相自己帶著甲士?從古至今,臣子上殿都是有脫了鞋,唱名上殿,快步趨至階下,能夠享受“入朝不趨,贊敗不名,劍履上殿”的權臣,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那是無上的榮譽,而帶甲士上殿威壓百僚,凌逼皇帝的都是些什麼人?王莽,董卓,曹操,曹丕,司馬昭,桓溫,劉裕,這些人哪一個不是篡逆之臣,哪一個沒有“不遜之志”,為什麼諸葛亮就能例外,難道他是共產黨員?說什麼忙於北伐,沒有時間“還政”,說什麼怕劉禪“春秋正盛,朱紫難別”,那都是不過是諸葛亮貪權的藉口,劉備託孤是讓他“輔政”,而不是讓他“攝政”,不是讓他什麼都越俎代庖,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了臣子的本分,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權臣,逆臣。


狼的影子716


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所謂諸葛亮還政劉禪的問題,根本不存在。

劉備駕崩以後,劉禪登基做了蜀漢的皇帝,十年十六歲。他登基以後就親政。名義上來講他就是蜀漢的最高統治者。同年,諸葛亮開府視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蜀國的大事小情,都由諸葛亮來決斷。似乎諸葛亮與曹操沒有什麼區別,是蜀國的大權臣。實質上兩人有本質區別。

諸葛亮掌握大權不假,但他是忠臣而不是權臣。

諸葛亮這個人性格有缺陷,就是凡是都要親力親為。他事無鉅細都要過問,不是為了抓權力,而是不放心別人去做,怕別人做不好,自己對不起劉備的囑託。所有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為了劉家的天下,最後操勞過度,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劉禪什麼能耐,諸葛亮心裡最清楚。蜀國這副爛攤子,十個劉禪也撐不起來啊。真要是蜀漢亡國了,他諸葛亮能對得起劉備嗎?

其實諸葛亮對劉禪充分的尊重。平定南中、出師北伐,這樣的大事,諸葛亮都要上表奏請劉禪,請劉禪批准。雖然是走程序,但程序正義是最大的正義。表明大權還在劉禪手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出師表,一片老臣心,讀之令人落淚。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欺君罔上的權臣呢?

《前出師表》,多次提到先主劉備。到了《後出師表》,諸葛亮幾乎不提先主了,主要提陛下,也就是劉禪。表述上的變化,實際上就是體現自己不僅終於劉備,同樣忠於劉禪啊。

諸葛亮權力大,是因為劉禪放權給他。劉禪知道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國家沒有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人選。換了其他人當丞相,搞不好整個蜀漢都要完蛋,他這個皇帝也別想當了,說不好命都保不住。

所以,不存在所謂還政劉禪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所謂諸葛亮帶衛士上朝的問題,純屬子虛烏有。

我查遍三國志,包括裴松之的註釋,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的記載。就連一貫捕風捉影的《蜀記》《漢晉春秋》《襄陽記》等書,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所以裴松之的註釋中,也沒有任何記載。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與諸葛亮還有一點個人恩怨,他父親受過諸葛亮的處罰。如果諸葛亮真有這樣狂妄的行為,陳壽為什麼要替他隱瞞?!絕無可能。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三國、西晉的時代,還沒有諸葛亮帶衛士上朝這樣的傳說。

直到東晉權臣桓溫晚年,有一些溜鬚拍馬的人,才造謠諸葛亮帶著一百名甲士上朝,要桓溫也效仿。

所以說諸葛亮帶甲士上殿純屬子虛烏有。


上將噯福斯


與劉禪年齡、資歷有關。劉禪當時年輕,幾無官場政治經驗。諸葛亮實在不放心直接還政於劉禪,在當時還有強敵環伺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合適的。

與劉禪的能力有關。在諸葛亮生前我們看到劉禪其實就是一個橡皮圖章,諸葛亮要怎麼蓋就是怎麼蓋,看不出劉禪的實際才能,等諸葛亮去世後看看劉禪的表現就知道劉禪真實的水平如何了。諸葛亮生前選定的接班人,蔣琬和費褘相繼去世後,劉禪就開始親近小人,導致政治黑暗,宦官專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劉禪的能力問題,要是諸葛亮在,怎麼可能會這樣呢?諸葛亮其實最擔心的就是這個。所以如果諸葛亮讓劉禪當政,那麼諸葛亮在前方如何安心北伐?如何完成劉備的心願呢?

與諸葛亮的理想有關。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諸葛亮輔佐劉備的方式也跟他們二位很像,就是諸葛亮負責實際的政務,而不管是劉備還是劉禪都是名義上的最高元首,這也是諸葛亮沒有還政給劉禪的原因。

至於還有人說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這事,其實真的很難辨別真假。

其實這個出處是在晉書中,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效仿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其實這裡的重點是要恆溫像諸葛亮學習,做一個忠心的權臣,帶著甲士百人上朝,而不是自己造反。

與劉禪不成熟有關。劉禪後來長大了,雖然有一定進步,但諸葛亮認為他不成熟。蜀漢不僅有內患,還有外患,曹魏和東吳的實力都強過蜀漢。北邊曹魏虎視眈眈,東邊孫吳不懷好意。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嚴重,諸葛亮不得不事必躬親。諸葛亮不敢還政於劉禪,還在於他不放心劉禪執政。

劉禪有一定的能力,但他不像劉備是在馬上打下的天下,怕劉禪親近小人,而敗壞朝綱。諸葛亮病逝後,劉禪寵信太監黃皓,導致朝業荒廢,接過軍權的姜維都不願回朝。

諸葛亮並不是有了取代之心,那他肯定就是想恢復丞相制度,西漢初年的丞相制度和現在的不一樣。那個時候類似於虛君實臣,丞相擁有最高的權力,而皇帝則不處理政務和軍事,只是需要三公討論出來一個結果之後,皇帝簽字同意。所以諸葛亮實際上也是想要這樣做的,如果再多一點考慮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是諸葛亮雖然認可了劉禪的才能,但是劉禪還並不成熟。





納蘭強強


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死於白帝城。臨死前,劉備召見了諸葛亮,將劉禪託付給了他。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繼承我的大業。如果我那個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輔佐不了,你就取而代之吧。”諸葛亮聽到後,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好少主,直到我死,絕對不敢有異心。”然後,劉備又下詔書給劉禪,希望他對待丞相,就跟對待父親一樣。這就是“永安託孤”的故事梗概。正史相關描述如下: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不久就去世了,劉禪即位,時年十七歲,改元建興。

那麼,劉禪有沒有完全聽從劉備的話呢?

對此,我的答案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劉禪一即位,就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允許他開府治事,不就又封他為益州牧。用陳壽的話說,“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也就是說,蜀漢上下所有的政事,全部都由諸葛亮一人說了算。

毫不誇張地說,劉備一死,諸葛亮就成了蜀漢名副其實的一把手,他管理著蜀漢上下的所有政務,包括對外政策、官員任免、頒佈法律,等等。這樣的狀態長達十一年,直到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因此,有個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一直不肯還政於劉禪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三最不可信。

第一,諸葛亮不敢還政於劉禪。

劉禪當皇帝時,劉禪年僅十七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說法,劉禪還是一個未成年人。因此,諸葛亮並非不想還政於劉禪,而是不敢呀。劉禪年紀輕輕的,他缺乏治國理政的經驗。況且劉禪無論在朝中,還是在軍中,都沒有威望。諸葛亮很清楚,如果將朝政大權還給劉禪,劉禪很難鎮得住那些文臣武將。所以,諸葛亮就算為了蜀漢的前途命運著想,也必須要牢牢地掌握朝政大權。

諸葛亮不僅不敢還政於劉禪,就連劉禪出宮,他都是要管的。劉禪當了皇帝后,大概就一直沒有出宮過。直到諸葛亮去世一年多後,劉禪才去都江堰看了一次岷江。據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諸葛亮死後,劉禪去了都江堰,居然沒有人阻止他。可以想象,諸葛亮在世時,劉禪是去不了都江堰的。原因很簡單,諸葛亮不放心,他怕劉禪這個孩子出宮後,會成為一個浪跡於煙花柳巷的皇帝。

第二,劉備的遺言歷歷在目,諸葛亮誓死要北伐曹魏,還於舊都。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只有他才可能光大蜀漢。劉備死前說的很清楚,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可以誅殺曹賊,興復漢室。不過諸葛亮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曹魏太過強大,不可卒除。然而要想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就得儘快北伐曹魏,攘除奸兇,還於舊都。

這一點,我們看看《出師表》就知道了。

《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時,給後主劉禪寫的一封奏章。諸葛亮說,自從他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時刻寢食難安,壓力山大,恐怕自己不能繼承先帝的遺志,讓先帝失望。因此,他才會“五月渡滬,深入不毛”。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應該率領三軍,北定中原。

因此,諸葛亮有一種緊迫感,他想趁自己在世時,趕快北伐曹魏。況且“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鼎立,蜀國是最弱小的,時刻有被消滅的危險。既然如此,諸葛亮怎麼能放心還政於劉禪呢?

第三,諸葛亮權力慾望過太,他想一直大權獨攬。

也有極少數人認為,諸葛亮不顧蜀漢實力,舉全國之力一直北伐曹魏,就是權力慾望過大的表現。而蜀漢國力本來就弱,再被諸葛亮這麼一折騰,就不堪重負了。有人甚至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不停地北伐曹魏,蜀漢的滅亡,跟他脫不了干係。當然了,持這種觀點的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這種觀點,也是最不可靠的。諸葛亮用他的一生,踐行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相信幾乎所有人,都不會懷疑諸葛亮有異心。

至於說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就純屬子虛無與,有人故意黑諸葛亮了。無論是從史書,還是演義,都沒有“諸葛亮帶甲百人上殿”之類的說法。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此事呢?


元哥說歷史


諸葛亮一心忠於漢室,他的最大理想是統一天下,再造漢朝;雖然他權力十分的大,但是他並沒有曹操一樣的野心,他北伐時劉禪一紙詔書還是可以將他從前線召回來。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這是他身為丞相應得的儀仗,並非是為了彰顯他的權力;曹操不僅帶甲士上殿,還有“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的特權,後來更獲得了魏王的爵王。如果指責諸葛亮帶甲上殿,那跟儒者趙良指責商君出門有護衛一樣荒誕不經;趙良曾指責商君出門有甲士數百相護,這跟五羖大夫百里奚出門不帶一個甲士形成鮮明對比。

每個朝代都有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身份爵位的人擁有不同的待遇,嚴禁私自僭越,否則以大不敬之罪處理。通常臣子要見帝王,都要提前給值門官通報,由值門宮大聲傳遞消息;如果君主同意見臣子,那麼宮門官會大聲說某某請進,這時大臣們要脫掉鞋襪,去掉隨身攜帶的武器,彎著腰快步進去見皇帝。見到皇帝后要三跪九叩,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得到皇帝免身的口喻後才能站起來,得到皇帝賜坐後才能坐下來。曹操的特權就多了,他可以直接進宮面聖,不用脫鞋去襪,不用解除武裝,不用三跪九叩,可以直接坐著給皇帝講話。身為大臣,不僅身前要根據自己的級別說話做事,死後墳上栽幾顆樹,栽什麼樣的樹都要根據級別來定。

諸葛亮身為大漢丞相,身負統一天下的重任,國家內政外交,軍爭經濟,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斷生效,他自然擁有很多的特權。 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更多的只是彰顯他受到的皇恩浩蕩,體現他身份地位高而已;真要是劉禪想取消這一特權,他一道聖旨就可以取消,只不過劉禪不願意取消諸葛亮的特權罷了。諸葛亮不僅是大漢的丞相,更是先帝的託孤大臣,是現任皇帝的仲父,說他是站著的太上皇也不為過,因此他有一些特權也是正常的。

劉禪的能力遠遠不及他的父親劉備,更遠不及仲父丞相諸葛亮,因此他雖然親政了,但是大小事情還是諸葛亮說了算。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影響劉禪權力,因為他做的事都是在給劉阿斗打江山,保江山;先秦兩漢時的丞相開府治事理國也是常態,皇帝可以過問,也可以不過問的。劉禪大智若愚,他深知仲父丞相諸葛亮不會奪他的權,由丞相辦事他也放心省心,治理國事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有諸葛亮替他做,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沒有治國理政的本事,親政還不如由忠心的丞相來做;比如曹操如果還政漢獻帝,那麼以漢獻帝的能力,他能統一北方嗎?


大秦鐵鷹劍士


諸葛亮大權獨攬、權傾朝野是真!但這也正是樂不思蜀的劉禪求之不得的事,不需要還政。

關於傳說中扶不起的阿斗,看了以下幾件事,會發現劉禪,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同時也能明白,他為何批准諸葛亮帶百人上殿。

1、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劉禪沒依慣例設丞相,用了四五年時間穩定局勢後才漸漸放權,讓蔣琬、費禕二人相互制約,達到自己既清閒又統把朝政的目的。

2、楊儀以諸葛亮的繼承人自居,飛揚跋扈斬殺了魏延。兩大元老與國家柱石突然離去,局勢危機混亂程度可想而知。劉禪隱忍不發而當喜慶之事,大赦天下,以寬民心,矇蔽楊儀。第二年局勢稍穩,將楊儀貶除。

3、249年,夏侯霸投奔蜀漢,劉禪安慰他說:“你的父親(在定軍山被黃忠斬殺的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張飛老婆是夏侯淵親侄女,劉禪的皇后是張飛的女兒)。

4、258年,姜維啟奏劉禪處死黃皓。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

5、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曾用離間之計,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擁兵自重,有造反跡象,而劉禪沒有中計。

6、司馬昭設宴,演蜀舞奏蜀樂,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看了劉禪的以上言行,如果站在他的角度看,就會發現,他很有智慧,只是顯得胸無大志,不貪戀權位,不適合當皇帝,但適合做一個逍遙自在的富家翁,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灑脫務實的態度,是人生在世的一種高雅飄逸的境界!

瞭解了劉禪的為人,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帶百名侍衛上朝。

這事《晉書》中記載:“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可以說是劉禪感恩諸葛亮對蜀漢所做的貢獻,特批“相父”帶一百名甲士上朝。對諸葛亮而言,既是象徵顏面與地位,更是安全的保證。

諸葛亮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其功無人可及(軍事、政治、經濟、法制等方面)。

劉禪需要諸葛亮輔佐朝政,更需要諸葛亮這棵大樹遮風擋雨!或者也可以這麼理解劉禪的心理活動:管你們(包括對後來的姜維)怎麼折騰,只要能讓我清淨玩樂、別一個個在我耳旁投訴告狀就行了。


碧水青山0


雖然劉備說了要把自己的皇位傳給諸葛亮,還說諸葛亮的才能是比曹丕還要高10倍,劉禪如果不能夠輔佐的話就奪得皇位。其實劉備已經是暗示諸葛亮可以當上皇帝了,但是諸葛亮還是不相信劉備,害怕他死的時候要殺死諸葛亮,所以就說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幫助劉禪真正的奪得天下。


其實諸葛亮是這樣想的,自己雖然是不能當皇帝,但是他現在已經是體驗過權力的滋味,是捨不得放下這所有的一切。雖然不能夠殺死劉禪,但是還是要掌握好權力。劉禪可能是會憎恨自己,所以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然有一天自己可能就會死於非命。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諸葛亮到底是怎麼想的。

諸葛亮有賊心,卻沒有賊膽

在三國這麼一個亂世之中,其實每個人都想要擁有潛力,就連諸葛亮也是不意外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幾次推翻,其實自己還是想要出來闖蕩一番的,誰會真正的想要去耕種呢。尤其是像諸葛亮自己這種非常有才能的人,他都說自己都是管仲,是能夠真正輔佐助攻奪得天下的人,怎麼可能會隱藏下來呢。更何況他號稱臥龍先生,他只是暫時臥著,但是他總有一天會一飛沖天,變成真正的真龍天子。


但是在當時的那一個環境裡,劉備已經做好了準備,像趙雲魏延他們還活著,更何況還有一個託孤大臣李嚴。這個三個人對諸葛亮的威脅非常大,諸葛亮又不能夠除掉他們,所以諸葛亮只能忍耐下來。

反正現在他可是蜀國真正的主人,就算劉禪也不是被他當成了一個傻子嗎?其實真正歷史上的劉禪還是非常的英明,只不過諸葛亮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而且才能也是十分的閃爍,最後將劉禪狠狠的壓了下來。


劉禪甚至還要叫諸葛亮為相父,就是因為劉備你死的時候告訴劉禪,要將諸葛亮當做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雖然是籠絡著諸葛亮的心,但是劉嬋也已經當真了,他也是非常相信諸葛亮的,但是諸葛亮卻不一定會這樣好好對待。

諸葛亮擔心自己會被謀害,所以做好了準備。

諸葛亮其實是非常精明的,在朝廷之中雖然很多人是相信他,把他當做真正的宰相,可是有很多人其實在背地裡是非常討厭他的。因為他掌握了所有權利都想要搶奪他的權利,所以就有點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被他們殺死。


突然感覺自己是可能會有一天會這樣被別人陷害,於是一定要在他們面前假裝自己是非常有能力的,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兵權。他這麼多次北伐,雖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人情,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掌握權力。自己雖然是在外面,可是自己有軍權,一旦裡面發生了動亂的話,自己就可以直接調動軍隊去平叛。

像司馬懿這樣去搶奪曹魏的實力,其實司馬懿也不想要這樣做,還不是他們曹氏家族搞得太惱火了。要將司馬懿整死,司馬懿也沒有辦法,最終是搶奪了曹氏家族真正的權力。但是他最後也是沒有想過要奪得曹氏家族的位置,而是他的兒子司馬昭實在是太有野心了,司馬懿臨終時所說的話司馬昭都沒有做到。


而當時在劉禪身邊有很多宦官,其實劉備最討厭這樣子的,可是劉嬋卻喜歡這樣。其實諸葛亮也樂於這樣子,讓劉禪變得愚鈍起來,但是又害怕這些宦官會殺死自己,所以就要做好準備。

你們認為諸葛亮是有多麼無奈,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在歷史上那是赫赫有名的,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諸葛亮為了蜀漢、為劉備父子那是鞠躬盡瘁,油盡燈枯了,不過劉備和劉禪也沒有虧待他,諸葛亮生前地位宣赫,死後被追諡為忠武侯,那也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諸葛亮遇劉備那是遇見明君了,

君臣之義讓很多人動容。

可是卻也有人雞蛋裡挑骨頭,說諸葛亮帶著甲士百人上殿,也一直不還政於劉禪,說諸葛亮是有謀反之心,想自己做皇帝了,只是在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病逝了,所以才沒有得逞。

這些話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真相吧。

一,諸葛亮沒必要篡位,劉備早有安排。

說諸葛亮有野心的那些人,

可能都忘了劉備的白帝城託孤一事吧。

劉備和諸葛亮良好的君臣關係應該是歷史上的典範,諸葛亮很有才能可是卻做了隱士,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

諸葛亮獻出了三分天下之計,也就是後世作的《隆中對》,然後一路追隨劉備,忠心耿耿,出謀劃策,是蜀漢能建立的股肱大臣。

劉備有多信任諸葛亮了?

他去世前是這樣安排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啥意思了?劉備說諸葛亮的才幹是曹丕的十倍,肯定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要是劉禪這個人能輔助那就輔助吧,不能輔助那就自立為王,諸葛亮可以自己做蜀漢的皇帝。

大家想吧,劉備都說了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做皇帝,諸葛亮要是有想做皇帝的野心還不如名正言順地取代了,壓根就沒必要各種折騰了,所以諸葛亮肯定是忠於蜀漢沒野心的。

二,諸葛亮兩袖清風,遺產只有桑樹。

一般來說,想謀權篡位的人得給自己早有安排了,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長期得到劉備父子的重用,他要是有做皇帝的野心,那就得有銀良做軍資了,他要斂財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可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給劉禪派的人說了定國之策,也對自己的子孫有了安排:

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

啥意思了?諸葛亮的意思是說自己有八百多桑樹,完全可以讓子孫自給自足了,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遺產是800多棵桑樹了,這樣的一代名相,還真的是兩袖清風了。

就衝著諸葛亮的遺產來看,

他也不可能有謀權篡位的野心了。

三,劉禪厚待諸葛亮,政事上倚重他。

最後我們得說說劉禪對諸葛亮的倚重。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同年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做了皇帝,當時他只有17歲,可以說是年幼無知的,那怎麼辦了?他採取的態度是:“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啥意思了?意思就是不管大小事,他都是聽從諸葛亮的,這個也是劉備的吩咐,劉備去世前也是這樣囑咐劉禪的,讓他像對待父親一樣對諸葛亮:“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晉書》中記載過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殿,我個人覺得很不可思議,要麼是偶爾帶著要議事的文人武將上殿還可以,不然天天沒事帶這麼多人上殿幹啥了?其他群臣要站那裡?細細想想那也是不可能的。

至於諸葛亮一直掌握朝政,那的確是劉備的安排,還有就是諸葛亮感激劉備的信任,他已經把劉禪當做孩子一般,這麼一個17歲的沒才能的孩子當政,他是不放心了。

而且這個劉禪也的確是扶不起的阿斗,蜀漢滅亡後,他還在洛陽城樂不思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