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別號陽明)在《傳習錄》上卷5所摘錄的一句話。原話:“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說,則知行之為合一併進,亦自斷無可疑矣”。 翻譯成今天大白話就是:“這種說法也是省察不夠精。但是,即使如你所說的那樣,知行合一的主張,也肯定斷然不可懷疑了”。

“知行合一”之說問世以來,引起了社會廣泛熱議,至今,對於這四個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畫像

那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知行合一”中的“知行”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本來意義上的“知行”;一種是摻雜了私慾的“知行”。

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圖片

一、本來意義上的“知行”。

據記載王陽明與學生徐愛曾經有一段對話:

學生徐愛問:如今有些人知道要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實際上卻不能做

到孝順、友愛;可見知和行分明就是兩件事。王陽明答:這已經被私慾隔斷了,不是本來意義上的知和行。從來沒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為了更加清楚地認識“知行”本意,筆者在這裡講一個故事:

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讓座

一位女人跟著丈夫幸運地訂到了票回婆家。

上車後卻發現有位女士坐在我們提前訂好的車票位子上,當時,女人就想攆

這位這位女士把座位騰出來。丈夫見我這個樣子,立刻示意女人先坐在女士旁邊的位子上,自己仍然站在那裡,沒有請這位女士讓位,本該屬於自己的位子。

此刻,女人才發現那位女士右腳有點不方便,這才瞭解丈夫為何不叫女士讓出位子的原因了。

這位丈夫就這樣從嘉義一直站到臺北,自始至終沒向這位女士表示這個位子是他的。下車之後,女人心疼丈夫,對丈夫說:“讓位是善行,但從嘉義站到臺北,這麼久,完全可以中途請女士把位子還給你,讓你坐一下”。丈夫笑了笑卻說:“人家是不方便一輩子,我們只不方便三小時而已”。

女人聽到丈夫這麼說,相當感動,有這麼一位善良又為善不欲人知的好丈夫,讓女人覺得世界都變得溫柔了許多。心念一轉,世界可能從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能力,就看我們怎麼想,怎麼轉。

心地善良就是“知行”的本來意義

二、摻雜了私慾的“知行”。

王陽明認為:摻雜了私慾,會使“知”和“行”扭曲、隔斷。這就是導致其學生徐愛所說的知孝卻不能行孝的“知行不一”現象。

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朋友送蠟燭

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不富裕的人家,一個單身婦女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小孩子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於是,女子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

正當這位女子準備關門時,那小孩子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小孩子竟從自己懷裡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這位女子很自責,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抱在自己的懷中。

這是多麼鮮明的“知行”對比啊!一個是善良,一個是自私。摻和私慾的“知行”只有悔恨。

三、“知行合一” 就是“知行一體”不可分割的兩位一體。

王陽明曾舉了疼痛、飢餓、寒冷、吃飯、走路等例子來解釋“知行合一”。他說:必定自己痛了才知道疼痛是個什麼感覺;必定自己挨餓受凍了,才能真切知道捱餓、受凍是什麼感覺;要自己嚐嚐,才知道食物的味道;要自己走一走,才知道路況是平坦還是崎嶇。所以說知、行是分不開的,是同一件事,不是兩件事;是同一個過程,不是兩個過程;如同一枚錢幣的兩面。

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圖片

從以上這個意義上說,“知行合一”就是“知行一體”。

“知行合一”成為一體,那麼,做任何事情就會感覺問心無愧了,從心理上解決平衡問題。

例如,我們看到有人摔倒了,心裡立刻閃現出一個念頭,趕快近前把他扶起來,這就是良知!

這時刻,良知配合良知的行為,就是“知行合一”了,就這麼簡單。

假如,那時刻,我們擔心被訛,猶豫著沒去扶,這良知即刻就泯滅了,被各種擔心所遮蔽了。

因此,單有良知顯現,卻沒有行動,就不能稱為“知行合一”。

如果此刻,自己的女朋友在旁邊,為了表現自己的勇敢和善良,一把上去扶了起來,這種行為能說是純潔無私的嗎?肯定不是,而是為了某種利益去做的,有行動,但沒良知顯現,也不能算“知行合一”。

事實再次證明:“知行合一”就是“知行一體”,只有“知”不行,只有“行”沒有“知”更不行,知行須合一,成為一體,才能展現出“知行合一”的真實意義。

原創首發:《“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止於至善”圖片

“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王守仁《傳習錄》捲上)

世界上沒有“無知之行”,也沒有“無行之知”,知行是合一的。用名人的話就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實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