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龙波基尼


可以确定的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假的。

关羽死后,很多人认为刘备不会为关羽复仇,因为彼时得蜀汉已经筋疲力竭。只有曹魏谋臣刘晔坚持认为刘备会出兵,他的理由是:

刘备于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等兴兵报效,于始终之分不足。

出于对刘备人品的信任,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事实上,曹魏几百名大臣里,只有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刘备在公元221年倾巢出动、兴兵报仇。蜀军兵分两路、讨伐孙权。

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知道来者不善,为了避免遭受曹魏和刘备的两面夹击,孙权赶紧向刘备服软。但刘备志在报仇,怎么会退兵?无奈之下,孙权只好硬着头皮派大将陆逊率兵五万余人迎战。

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旗开得胜,捷报频传。东吴主将陆逊避其锋芒,处于守势。但东吴军队慌而不乱,井然有序,养精蓄锐。所以前期战斗打了三个月,蜀军只是在气势上占了上风,但并没有消灭东吴的什么有生力量。


战争进行到222年夏初,刘备的攻势渐渐减弱,两军处于僵持阶段,这时候蜀国刘备亲自率领蜀国大军来到秭归安营扎寨,不久移师夷陵,东吴大军也随后赶到。双方兵力大规模集结,占据有利地形,排兵布阵,连营数百里。拉开架势。

东吴军队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直按兵不动挫掉蜀军锐气,蜀军官兵长期对峙不能决战,产生了浮躁情绪,军心不稳。

就在此时,陆逊抓住战机,命令东吴军队采用火攻焚烧刘备军营,当年诸葛亮在赤壁火烧曹营的一幕又在夷陵上演。只见刘备数百里连营成了一片火海,蜀军官兵惨叫声响彻一片。


陆逊果断下令东吴军队多路出击,分头进攻,把蜀军分割成几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很快溃不成军。蜀军死的死、降的降,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刘备带着数十残兵败将讨回蜀中。

刘备报仇不成,反遭惨败,羞愤交集,回去后一病不起,在次年春天病逝于白帝城。

这场战争就是三国争霸中著名的夷陵之战,它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被称为三国的三大战役,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夷陵之战刘备的蜀军到底出动了多少人,真的是【三国演义】中所说 有70万大军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不是正史,里面虚构的成分非常多,跟真实的历史出入很大。而且在实战中,进攻一方往往会虚张声势,多保兵力,给对方以震慑,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那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全国总人口有多少呢?

当时曹魏人口506万,东吴256万,蜀汉128万,加上流动人口,最多1000万左右。这样看来,蜀国号称的70万大军含水分不少。

夷陵大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我们可以看看史书的有关记载。

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东吴方面固陵守军5000人左右,江陵守军5500人左右;上陵守军5000左右。其它各部将领的军队三万人左右,主帅陆逊的军队有一万人左右,东吴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5.5万人左右。


蜀汉方面:

诸葛瑾率部3000人在江陵驻扎,但没有参战,是作为战略预备部安排的。

冯习为先锋官率领蜀军的先头部队有40000人左右。

刘备亲自带领的蜀军精锐部队2.5万人左右。

蜀军中还有马良动员的少数民族部队大概有2000人左右。

黄权带领一部分军队负责监视曹魏军队动向,所属部队兵力有5500多人。

蜀军出兵讨伐东吴,从蜀国到东吴为了保证后勤供应,沿路都要有人留守,负责运输线保卫工作的部队有三千人左右。

将军赵云带领军队在江州负责接应,兵力3000人左右。


算下来蜀军的总兵力在7.5万左右(不包括赵云接应部队5千人。),其中刘备在夷陵主战场投入的兵力6、7万人左右。

蜀军大败后,刘备只剩下千余人逃回,几乎全军覆没,实际损失不低于6.5万人。

这六七万人,是当时刘备的全部家底,都是经历过汉中之战的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全军覆没后,蜀汉政权的军事力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连成都附近的蛮族叛乱都无法镇压。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夷陵之战后,恐怕整个蜀汉政权就此毁于一旦了。


小约翰



《三国演义》作为古代战争小说,为了好看,有夸张兵力的习惯。刘备70万大军伐吴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川 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80回)


尚书刘晔曰:“近东吴 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85回)


这70万大军在陆逊火烧连营中损失惨重,当然未必是全军覆没。从演义描写来看,刘备、关兴、张苞只带着百余人退回白帝城,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战死,黄权北投魏国,杜路、刘宁投降吴国,蜀汉大部分将领都没能回来,那么军队损失大半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又写了吴班被赵云接应回来,所以也未必就是“全军覆没”的局面。75万大军剩下多少,纯粹看吴班这样被赵云救回来的人有多少。但是,考虑到连刘备都只带回来百余人,那么吴班等人被赵云接回的,估计少则千八百人,多则几万人顶天。说70万大军全军覆没有些不严谨,说“几乎全军覆没”是差不离的。

那么历史上蜀军的兵力有多少呢?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蜀汉当然不可能出动70万人。实际上以区区蜀地能养的兵有限,后续诸葛亮北伐时最多也就出动了十万军队,到蜀汉灭亡前夕全国军队也只有十万。刘备东征时候,固然身边还有一部分从全国其他地区带来的老兵,但同时刚刚经历过汉中争夺战,蜀中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刘备伐吴的具体兵力,史书并无全面记载,从现有的史料看,应该是在4万-10万之间。

(文帝纪引裴注)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引孙权的报告是4万人,但未必是刘备全军。按资治通鉴观点,是刘备前部吴班、陈式等人的兵力。如果这样,那刘备的主力估计接近10万。也有人认为刘备大部分兵力就在这4万,总兵力是5-6万。

(刘晔传引裴注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这是傅子所说,刘备总兵力是八万多人,基本上被杀的全军覆没。但傅子本身在具体数据上的可靠性很存疑。

孙权传: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这里是说斩杀、俘虏蜀军“数万人”,刘备“仅以身免”,也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意思。至于数万是多少万没说,可能是三四万,也可能是七八万。

再看陆逊本传:

……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这里写的是“死者万数”“尸骸漂流”,但其实对于具体的损失人数并没有给出准确定位。

最后看先主传的描写:

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综合上面这些史料,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刘备伐吴的兵力,最少在四五万人,最多可能到接近十万(考虑到蜀地本身的支持能力,存疑)。在陆逊的攻击下,损伤大半,因为参加战争的将领,除刘备、吴班、陈式得以逃回外,冯习、张南、沙摩柯、黄权、刘宁、杜路等都或死或降了。但是,肯定离全军覆没还是差得远。毕竟刘备撤退途中还能命令士兵烧铠甲断后,还能收合离散兵驻扎南山。就是说余下的兵力还足以和东吴相持,至少也能有万儿八千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曹丕开始进攻东吴时,孙权还赶紧和刘备重新恢复和谈,然后刘备才归天的。

当然,虽然没有“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但夷陵之败对蜀汉的打击还是相当大的。继关羽丢失荆州后,蜀汉又一次损失了大批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很多可能都是从荆州甚至天下各地征集来的,蜀中难以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中生代将领也随同葬送,导致蜀汉人才方面也出现极大缺口。这些代价,最后只能由诸葛亮来默默承受了。


巴山夜雨涮锅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率军伐吴,结果被东吴大将陆逊战败,逃到白帝城羞愧而死。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沒,大过于夸张了,当时整个益州(四川)经过战乱后没有多少人,根本组织不起庞大的军队。

夷陵之战起因是关羽代魏时,东吴抄了后路夺取刘备占据的荆州地区,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称帝三个月龙椅还没坐热乎就兴兵伐吴。孙权觉得理亏希望两国重新修好遭到拒绝,孙权又主动向曹魏示好,尽可能必免两线做战的不力局面。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数万蜀军代吴。东吴拜陆逊为大都督迎敌。

蜀将黄权等率一支军队驻扎长江以北防备魏军偷袭,水军在长江上游弋,将军吴班,冯习,张南加上番将沙摩苛五万大军为先锋.蜀军势如破竹连败吴军。东吴大都督陆逊,部将朱然,韩当,潘悻,徐盛,孙桓等五万大写处于劣势,陆逊利用蜀军求战心切,急于求胜心里,作出战略撤退,把二三百公里山地让给蜀军。

六七月间,江南地区气候炎热,蜀军依山傍水扎下几百里连营,陡逊用火攻之术烧毁蜀军大营,刘备损失惨重几乎单人独骑逃到白帝城。孙权在给魏国求救信中说刘备支党四万,加上刘备中军也就七八万人。古代出征时为了在气势上战胜敌人,往往夸大军队人数。

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23万军队就诈称83万大军。夷陵之战,镇北将军黄权降了曹魏,蜀军连死带伤六七万人比较靠谱,演义中说陆逊火烧刘备大营七百里,蜀军七十万大军覆没是夸张说法,当时四川人口没有多少,粮食也缺泛养活不了七十万大军。




关东侠客


肯定不是,但能确认的是这场战争,蜀汉损失巨大。

七十万大军,从军事谋略方面而言,肯定有水分,打个折,五六十万参战人员吧。

好了,确定具体人数规模,再往下细分。

军队从各个岗位来看,真正投入第一线作战的并不多,所以还得扣除非战人员,譬如供应粮草运输的民夫之类的,这也有计算人头数。

换句话说,七十万大军,应该指的是蜀汉方面动员投入战争的规模数量,而非真正扛枪挥刀的战士。

东吴一场大火,打得刘备焦头烂额,遁逃白帝城。

很显然,东吴打的是刘备,灭的是他的指挥系统,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斩首行动。

顷刻土崩瓦解,各作鸟兽散。

刘备败了,蜀汉大军没了凝聚力,就这么简单,那些溃散的人员,要么自谋生路,要么隐人山林,要么客死他乡。


鸿哥iouyh福小铺


演义就是演义,本身就有虚构的成份在内,夷陵之战,根本不可能有七十万大军。

首先,我们从当时全国的人口分柝。据史料记裁,在汉未建安年间,全国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一——瘟疫,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名燥一时的建安七子就有三人死于那场灾难,可见危害之深。汉未经历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诸侯割据的军阀混战,人口损失惨重,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总共有约一千二百多万人口。其中曹操占大头,六七百万,东吴属富庶之地,三百多万,刘备的西蜀充其量不过二百万。如果说夷陵之战就有七十万大军,再加上镇守汉中,陇西的只力,此时蜀汉的军力起码得一百多万,全国人基本上都去当兵了,明显不可能。当时东吴人口要比蜀汉多的多,也不过才东拼西凑五万多人。估计刘备率十万兵力才符合現实。其实夷陵一役蜀汉并没有伤了根本,要不哪会有后来孔明的五次北伐。


车工00


刘备损失当然不可能是七十万人,那是三国演义夸大其词。三国演义把三国时诸侯的兵力都夸大了五倍到十倍。夷陵之战损失多少,首先应确定蜀汉伐吴大军有多少。三国志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人数记录。历来有多种说法,我认为当在八万人以上。认同四万人说法的,是根据魏书的记载。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但这里所说的只是支党,说明并不是蜀汉全部人马。孙权上书是在公元222年正月,而据三国志刘备已返回秭归。蜀汉将领吴班、陈式等人推进到夷陵,已经深入吴境六百里。三国志: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早在公元221年七月冯习、吴班就率军攻破巫、秭归,暂驻军秭归。公元222年正月时吴班、陈式已到达夷陵,说明在此之前就出秭归。公元222正月蜀吴就在夷陵交战,此时刘备还在秭归。三国志: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所以说魏书所说的支党是刘备的先头部队。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从秭归率军进驻猇亭。



公元215年吴蜀争荆州时,刘备从蜀地率军五万人到公安支援关羽。现在伐吴,只用四万人?东吴这边陆逊是五万,步骘率一万人进驻益阳防御武陵蛮。魏人傅子记录:杀备兵八万。同样是魏人的记录,怎么魏书所记四万人就是刘备全部人马。孙权向魏国上书斩杀八万人,虽然说有吹牛的成份。但从各史料综合分析来说,刘备绝不止四万人。刘备大军在猇亭跟陆逊对峙时,曾派黄权督江北诸军防魏国。黄权江北部部万人以上。晋书:黄权愿以万人当寇。张南部万人以上,因为张南把孙桓五千人包围在夷道。要包围怎么也得万人。武陵郡响应的蛮夷在万人以上。刘备在夷陵猇亭对峙七八个月,陆逊有四万多人。刘备跟陆逊对峙的人马不会少于陆逊人马。难道刘备凭两万人跟陆逊对峙,吴军还坚守不敢战。当时刘备连营七百里。就是从巫秭归到夷陵猇亭七百里是有驻军的。曹丕当时讲刘备不懂兵,那有连营七百里能打胜仗的。可见连营七百里的驻军是不少的。当时刘备是立了数十屯,一屯五百人也有一万五了。所以说四万人不可能也不现实。



有人认为蜀汉军队十万人,除去汉中和各地防。动员四万人是极限了,不可能再动员了。这是不对的,那十万只是蜀汉的常备军。汉代的制度是有郡、县兵,用以应对。例如公元218年刘备举国争汉中时,犍为郡发生叛乱。太守李严征召五千郡兵平叛。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于猇亭大败时,巴西郡太守阎芝就征召各县兵五千人,让马忠送到前线。还没有送到,刘备就已返回永安。三国志:先主东征,败绩猇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遣忠送往。先主已还永安。蜀汉有二十多个郡,征召几万郡县兵也不是难事。



从公元222年闰六月—八月蜀汉伐吴大军,历经三败。1公元222年闰六月夷陵猇亭之败,蜀汉军被破四十余营。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战死,杜路、刘宁等投降。朱然率军进攻在夷道包围孙桓的蜀汉军。 三国志: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刘备不得已带着剩下人马向西退。2马鞍山之战,蜀汉军死者万数。别督傅肜断后战死。程畿率水军撤退,不愿意独自逃。转身跟吴军交战,战死。3秭归之败。刘备一跑,东吴一路追。在秭归又跟来追击的吴军激战。损失数目不详。荆州议曹从事王国山战死。三国志:军败於秭归,遇害。秭归之败,蜀汉又损失惨重。只有向宠的部队成建制退回永安。三国志: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而黄权归蜀之路让吴军切断了,只能投降魏国了。秭归之败后,刘备再往西跑。还是把溃兵留下的东西燃烧堵路才得以幸免。



我认为蜀汉东征损失六万人以上。猇亭之败,蜀汉损失四万人。马鞍山之败,损失万人。秭归之败,损失万人。损失超过三分之二。随刘备东征的文武(有名字记录)回到蜀地的也只有三分之一。据三国志刘备带去的文武有: 战死的有:1大都督冯习2侍中马良、3、4、别督傅彤、赵融、5、督前部张南、6议曹从事王甫、7从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镇北将军黄权、2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黄权江北军封侯四十二人,将军郎将一百多人)4杜路、5刘宁 活着回到蜀中的有:1、2领军吴班、陈式、3护军陈到、4别驾从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门将向宠7别督辅匡。 有名字的19人,战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损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级将领损失更大。



小鸿哥


纵观史:观古今天下

“年轻的无名小辈,战胜了年老的庞然大物。”这是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时对三国时期吴蜀夷陵之战的评语

这里的无名小辈指的是东吴年轻大将陆逊,而庞然大物指的就是刘备了,刘备此战过后就病死在白帝城之中。

古代都有夸大之意,身高八尺之类的,基本上都有夸张成分,当时兵力远远不到七十万。

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之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三万,再加上加上沙摩柯的蛮夷军队,总计五万余人向东吴发难!!

所以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不正确的!

但是蜀国确实是损失惨重!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想而知,这蜀国的各种物资损失太过于惨重,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得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花了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让蜀国恢复元气,有能力对外出兵。

所以说说过的损失不可谓不重!

此战之后最大的损失就是人才大将的损失,这是最为严重的损失!

古代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夷陵之战蜀国损失了三位大将,这才是最大的损失!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夷陵之战中马良随军出征,担任军事为刘备出谋划策,最后刘备以一口气回到白帝城,而马良就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之上。

第二个就是黄忠了。

说来也有些悲剧。

黄忠跟了刘备后,南征北战数立战功。入川之战,汉中之战,都有老将黄忠的功劳。到了夷陵之战的时候,黄忠执意要随军出站。因为刘备曾经说过嫌弃黄忠年老的话。导致黄忠心中非常不忿,每逢战斗,必身先士卒上阵杀敌。结果被吴国一个无名之辈马忠给射死了。


第三个就是黄权了,这人跟了谁就对谁忠心无比,刘备入蜀之后夺去了益州才肯投降与刘备。

随后随刘备出征,夷陵之战前,黄权曾经力劝刘备派一支军队从水路顺江而下。结果刘备自以为兵力强大,不采纳。

黄权最终退路全无,投降与魏国,后来得到了魏国的赏识,官至车骑将军。

人才的损失才是蜀国此次战役最大的损失,而后蜀国大将青黄不接,人才凋零。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


纵观史


汉中战役之后,汉中之地归刘备所有,并且刘备派刘封、孟达占领上庸郡,侧面对曹魏屯兵的襄樊地区产生威胁,且这一威胁在夷陵之战期间并未解除,而是随时保持着引弦未发的状态。

在关羽被杀、孙权实际取回荆州后,刘备与孙权的势力范围已经从荆州东部变成了奉节、巫县一带,这离曹操势力范围襄阳离得并不远,顺着长江继续向东,从神农架地区东侧跨过山区便到了襄阳,同时对于孙权来说,只要能够驻守南郡,则自己的西北角就不会被北方的敌人攻破。

在夷陵之战初期,蜀汉部队由吴班等率领三万人及五溪蛮万余人占领秭归,同时命黄权率军驻扎长江北岸防备曹魏,黄权部队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都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牢牢驻扎在了长江北岸。

通过这个兵力,可以得出蜀汉仍有至少一支机动兵力或者东进与东吴对峙或者北上防御可能的曹丕进攻。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在刘备败退白帝城之后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被派来,兵力再次达到两万余,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

对于孙权一方来说,合肥一直都是自己的主攻方向,曹魏在这个方向基本处于守势,而自身兵线又北倚南郡、江陵,随时可以分兵回援,且派兵五万在前线,兵力不弱于魏、蜀单独一方,外交上又遣使向曹丕低头,双重保障曹魏理论上在双方对战的过程中参战不会将第一目标对准自己。

对于曹魏来说,曹丕是励志开疆扩土的,所以在扩张上是积极的。首先在双方未曾消耗实力的时候,曹丕在黄初三年(222年)初仅作《报吴王孙权书》鼓励其杀敌,坐山观虎斗。

在听闻刘备“仅以身免”败退永安、孙权兵力也有损耗之后,加上孙权在遣子当人质一事上拖延,才决定南下出征孙权。曹丕派兵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这一路曹丕军队始终未曾攻克,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曹丕也就无奈容易讲和了。

蜀汉败退永安、曹魏遇到疾病,孙吴虽然保住了疆土但战争都在其势力范围内发生,三方势力都有损耗,就实际情况来说,短期内已经不存在某一方可以消灭另一方情况了。


从相关资料看,刘备先遣军也不到五万,同时自己带着后续部队进军,而这个“后续部队”的移动速度显然大部分是辅兵而不是战兵,可以说在这个战场上刘备一方的正式兵力是五万到七万左右,在“仅以身免”之后,诸葛亮又派遣赵云紧急救援,加上这片地区是山地,这么多军队分布其实比较分散,而火烧连营显然会让所有人都慌乱逃跑,慌乱逃跑之后逃兵也是会回归的,那么刘备正式战力损失根据估计大概会在五万战兵左右了。


八字紫曦堂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具体参战人数:刘备 约八万人与宜都陆城吴将陆逊率领五万大军在 夷道猇亭 对峙;刘备镇北将军 黄权在江北这边约四万人在夷陵道与吴军一万人对峙。整个夷陵之战时双方人数也在13万人左右。天时地利人和 刘备必输。










峡州故事汇


刘备征吴,"统精兵七十余万"。此数字见于《三国演义》。《三国志》未表具体数字。

吴军兵力,先是孙桓领兵五万。第二次,韩当周泰为将,统兵十万。第三次陆逊为将,令掌全国兵马,又说调诸路军马,未表具体数字。估计不下十万。则连前面的十五万,此时吴军应有军马二十五万左右。

从陆逊坚决禁止诸将出战来考量,此时蜀军人数当远超吴军。

在火烧夷陵战斗打响以后,有一个细节。蜀军逃,吴军追,先主令军士尽脱袍铠,塞道而焚,以断后军。起了一定的作用。又赵云杀来,一枪刺死朱然,救出刘备。吴军追兵,被八阵图所阻,因而退兵。刘备下令,收聚败散之兵。

又有一细节写道,"蜀营粮草器仗,尺寸不存。蜀将川兵,降者无数。”

再有,战后不久,孙权便派人与刘备议和。

从这些描写来看,蜀军未全军复没,但损失一半军马是大有可能的。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