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宗师尹桂芳往事:两次建立芳华越剧团,两次离沪赴港

越剧宗师尹桂芳往事:两次建立芳华越剧团,两次离沪赴港

1947年底,因尹桂芳被逼迫赴港,尹桂芳、竺水招这一对历经生死考验、义结金兰的姐妹分手了。竺水招的离开,使尹桂芳的心情像打翻的五味瓶,她也曾感到过痛苦和彷徨,但义妹终于独立起来,并也走上了饰演小生之路,这种自信和勇气,也令尹桂芳十分感佩!

1948年7月13日,尹桂芳从香港休假后返回上海,并重组芳华剧团,进驻兰心大戏院。尹迷们闻讯纷纷赶来助阵,很快恢复了往日那种繁荣的局面。芳华剧团再次建立,显示了尹桂芳在观众心目中的无穷魅力和芳华剧团的巨大声誉。尹桂芳的舞台艺术是在观众心目中深深扎下根的,是任何外力所不能摧垮的。远赴香港、同上海越剧观众暂时分离的尹桂芳,非但没有从观众心目中淡化下去,反而激起了她们更强烈的思念之情和欣赏之意。尹桂芳在兰心、新光等戏院的演出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就是最好的明证。

1948年,初出茅庐的王文娟与尹桂芳在兰心大戏院同台演出,她俩先后演出了《双枪陆文龙》、《浪淘沙》、《碧血丹心》等曲目,深受尹迷欢迎。

越剧宗师尹桂芳往事:两次建立芳华越剧团,两次离沪赴港

当时,芳华剧团的主要演员还有张桂凤、茅胜奎、张云霞等。对于当时演出的盛况,越剧名家张云霞也回忆道:

尹桂芳大姐扮演的双枪陆文龙,英俊、威武,充满了少年英雄特有的青春气息,加上她形体动作规范,工架又好,一出场亮相就光彩照人,博得满堂彩。

从陆文龙到李后主,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尹桂芳大姐都塑造得恰如其人,既真又美,感人至深。一个英气勃勃而又风度翩翩的英雄少年,一个情思绵绵而又诗兴漫发的亡国之君,至今四十四个春秋了,在我的记忆中仍如昨日一般清晰、明亮,生动、亲切,可见尹桂芳大姐的舞台艺术的造诣多么精深!

就在尹桂芳不断进取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由于战争频繁战局变幻、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上海的局势也变得动荡起来。粮食、棉花等供应紧张,物价飞涨,法币贬值,导致整个上海人心惶惶。越剧已不似从前兴盛,前往剧场看戏的观众每况愈下。且兰心大戏院票价昂贵,一般人也不敢涉足。当时兰心大戏院是由外国人管理的,即使是客满也还是要亏本的,所以当时老板不得不停止营业。芳华越剧团也只得另寻演出场地,尹桂芳只得与王文娟拆档了。

王文娟离开了,可芳华剧团还得撑下去,尹桂芳不得不打起精神去寻找新的演出场地。经过反复交涉,与新光大戏院签订了演出协议,9月4日全团迁往新演出地点。尹桂芳邀傅全香及东山越艺社部分演员并入芳华剧团,尹桂芳再与傅全香搭档,老生为徐天红,小生有高剑琳,编导有陈鹏、陈羽等,先后演出了《桃花扇》、《鲁男子》、《乱世春秋》等曲目,深受观众喜爱。

据张云霞回忆:

1948年秋天,尹桂芳大姐在新光大戏院主演了《鲁男子》、《桃花扇》和《乱世春秋》等剧目,与尹桂芳大姐搭档的头肩旦是傅全香大姐。 其中《鲁男子》的演出最受观众的欢迎。尹桂芳大姐塑造的鲁男子形象是悲剧形象,作为旧礼教的牺牲品,既使人同情,又使人思考。当时有许多观众看了这出戏后,把鲁男子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进行比较,为鲁男子的不幸遭遇所感动。

尹桂芳大姐还特地写了《我谈"鲁男子"》的文章同观众交流,文中指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虽已不同于鲁男子所生活的时代,但旧礼教的恶势力却还存在。我希望像鲁男子这样的遭遇永远不再在我们之间发生。”

这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影响。

越剧宗师尹桂芳往事:两次建立芳华越剧团,两次离沪赴港

然而,这一段时间傅全香身体不佳,她以带病之身,日夜赶场,终因体力不支,劳累过度,于10月底再次病倒,被逼赔偿,只好回嵊县老家去了。

由于头肩花旦傅全香病倒,尹桂芳一时也无法寻找到其他搭档,演出不得不停顿。新光大戏院老板,逼迫她也要赔偿损失。尹桂芳只好召开芳华剧团全体会议,说明情况,最后,还是在社会局的调解下,与场方达成协议,宣布停锣。

1948年底,对于尹桂芳来说,那个冬天特别的寒冷。时局一天乱似一天,战事连连、人心浮动、物价飞涨。尹桂芳的心情也一天天低落,既忧国事,又伤身心。自从结义金兰竺水招另组云华剧团后,她失去了舞台情侣,似乎也失去了舞台灵感。而现在傅全香又因病吐血,离开了舞台。芳华剧团解散,姐妹们各奔其他剧团。而她自己带着凄凉的心态,再次赴港。

岁月坎坷,前路漫漫。但是新中国的成立,使越剧艺人成为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欣逢盛世,极大地激发了越剧艺术家们的创造热情。即将而立之年的尹桂芳为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盛景所吸引,克服种种困难,毅然从香港返回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