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自縊前曾召各地兵馬勤王,左良玉擁兵百萬,為何卻見死不救?

裴紅義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圍攻北京,崇禎號召天下勤王,吳三桂、唐通、黃得功和左良玉都接到的通告,作為與孫傳庭、吳三桂並列的崇禎後期三大軍事集團首腦之一,坐擁幾十萬大軍的左良玉為什麼不奉詔勤王,一直是個謎。

左良玉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和李自成、張獻忠的關係是,打張獻忠輕車熟路,遇到李自成則被揍得鼻青臉腫。他是張獻忠的剋星,李自成又是他的剋星。我們下面聊一聊這個左良玉。

(左良玉)

一、左良玉的發跡史

左良玉是個孤兒,從小是叔叔養大的,十八軍時投軍,由於作戰勇敢,武藝高強,得到了兵部侍郎侯恂和總兵尤世威的賞識,特別是他在大淩河之戰中,居功第一,被破格提撥,三十出頭就成了總兵官,開始嶄露頭角。

從崇禎五年起,左良玉便活躍在與農民軍交戰的戰場上。他曾三次大破張獻忠,分別在谷城、鄖西活捉張獻忠的妻妾,斬張獻忠部下大將“掃地王”、“鄧天王”,張獻忠身中兩箭奪路而逃,被迫投降。左良玉也因功被封為太子少保,名震天下。

(左家軍)

崇禎十四年,面對降而復叛的張獻忠,左良玉在信陽大破張軍,斬首數萬,張獻忠身負重傷,連夜逃竄。左良玉的軍事聲望達到了頂點,他的部隊被稱為“左家軍”,成為大明的倚靠。

但是好景不長,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被他的剋星李自成在朱仙鎮擊敗,左良玉本人也差點當了俘虜,左家軍實力受到重創。這一戰讓左良玉對李自成有了深深的心理陰影,此後看到李自成就不戰而逃,農民軍對他的稱呼也由“左爺爺”降為“左家小子”,可見當時左良玉的狼狽。

在之前與農民軍的作戰中,左良玉招降了不少農民軍,實力也越來越強,最盛裡號稱有百萬,實際兵力達到了八十萬。可是他的兵雖然多,但戰鬥力並不很強,除了他的親信前五營之外,其他的部隊多是農民軍的降卒組成,軍紀敗壞,魚龍混雜,左良玉也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來管理。

特別是左良玉的治軍向來不嚴,他只要求手下“只為我殺賊爾”,至於部下公然在營中招妓飲宴、搶奪財物之事一律不管,所以部隊戰鬥力始終上不去。

二、軍閥化的左家軍

明朝制度規定,武將要受文官的節制,文官指揮武將是明朝的傳統。文官們以督師、經略、巡撫的名義,對武將有節制、調遣甚至生殺的權力,甚至還要看監軍太監的眼色


《明史》記載:“良玉在河南久,會朝廷命太監為監軍,太監多侵軍貨,臨敵輒以精兵先遁”,在部隊中影響極壞。

從武將的角度來講,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受到皇帝的重視,往往會“養寇自重”。只有皇帝的政權受到威脅,武將才有用武之地。所以一些武將藉著剿匪之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形成了一批新軍閥。

(左家軍)

軍閥的特點就是用戰爭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完全接受文官們的調動,與督撫們的矛盾也日漸激烈。

《明史》上說左良玉“浸驕,不肯受督師約束”,連楊嗣昌這樣的大佬都不太買賬,更不要提其他人了。

楊嗣昌死後,繼任的丁啟睿更不入左良玉的法眼,反而丁啟睿還得聽左良玉的,丁督師因此光榮的獲得外號“左府幕客”。


為了節制左良玉,崇禎被近迫起用於左良玉有恩的侯恂擔任督師,希望左良玉看在老領導的面子上,能服從指揮。

沒想到此時的左良玉羽翼已豐,連老領導的話都不聽,致使開封被農民軍攻克,侯恂被崇禎下獄。此時的左良玉,實質上已成為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

雖然如此,但崇禎因為形勢所逼,卻不得不用左良玉。崇禎對左家軍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左良玉的大本營設在武昌,是東南半壁的屏障,崇禎不得不想盡辦法籠絡左良玉。甚至開封失守後,“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

三、不勤王的原因

左良玉不奉詔勤王,固然有路途太遠的原因,但絕非主要原因。實際上,是他畏敵如虎,被李自成打得嚇破了膽。

早在崇禎十五年末,李自成部攻打泌陽時,左良玉就有了逃跑的想法。他大造艦船,向東逃到九江,還假惺惺的向崇禎上表說是“固金陵之要區”,目的是“出賊不意”,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完了,都不勤王)

崇禎十六年,張獻忠主力向四川進軍,李自成又在北方與孫傳庭苦戰,武昌空虛,左良玉這才收復武昌。崇禎不知究裡,對左良玉大加封賞,“進為少師”,又封為“平南伯”,讓他全力經營湖廣。

此時的左良玉,對明王朝的前途越來越悲觀,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他將武晶當作自己的基地,只想與農民軍保持互不侵犯的態勢,早已沒有了剿滅農民軍的雄心壯志。

四、左良玉的結局

崇禎死後,鳳陽總督馬士英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對手握重兵的左良玉、黃得功、高傑、劉澤清等人也是極力拉攏。

左良玉雖然受到重視,但弘光朝掌握大權的是馬士英,左良玉並沒有進入朝廷的核心決策層,所以對此他是極為不滿的。而弘光王朝根本沒有收復故土的理想,小小政權裡天天搞黨爭,連史可法都被排擠,也讓左良玉十分鬱悶。

左良玉是侯恂起用發家的,侯恂是著名的東林黨人,所以左良玉就被當成了理所當然的東林黨,被馬士英、阮大鋮等人當成敵人時刻提防。

為了爭奪地位,也是為了躲避向被清兵打得向湖廣進軍的剋星李自成,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討伐馬士英等人。但是此時,清兵正在江北燒殺搶掠,他的這種不顧國家,只為私利的行為,根本沒有得到東林黨人和老百姓的支持。

在弘光政權不信任、老百姓不支持、北有清兵南下、後有闖軍抄老窩的多重壓力下,左良玉內憂外患,死於九江城中。

左良玉這次軍事行動,是南明弘光政權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由於他的東進,使馬士英將防守江北的大軍調動來防備他,江北防線空虛,使得清兵南下的難度降低,間接導致了弘光政權的滅亡。

(晚年的左良玉)

總體上來說,左良玉是下合格的武將,但不是個政治家。他沒有看到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誰輕誰重,在國家危難之際窩裡鬥,是他缺乏政治眼光的表現。


如果他能放下個人恩怨,聯合馬士英等人,未必不能光復故土,至少南明可以劃江自保,那左良玉必然將成為和岳飛一樣的中興之臣。到那時他威望震天下,再來解決內部問題,可以說是手到擒來。

所以,政治上的不成熟,過於計較個人得失,使得左良玉只能在明末那個動亂時期成為一個軍閥,而軍閥的侷限又讓他做出了不奉詔勤王的決定。這就是左良玉,一個被顧城稱為“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的軍閥。

參考文獻: 《明季北略》、《明史》、《明季南略》、《三垣筆記》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1643年,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第二年,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並且崇禎要求各地軍隊勤王,其中點名要求左良玉、劉澤清、吳三桂、唐通等人來北京。

而為了拉攏左玉良,崇禎還下詔封左良玉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但是左玉良耍了一個狡猾,他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交了上去,說是要等朝廷同意他的計劃才能出兵,這其實就是在拖延時間,既可以不用去勤王,也沒有直接拒絕。最後由於兵荒馬亂,信息傳遞緩慢,加上太監杜勳投降,李自成部很快包圍北京,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上吊自殺。

後來左玉良得知北京被攻破,崇禎上吊,還裝模作樣的大哭一場,其實一切都是他算計好了。當時左玉良佔據武昌,傭兵達20萬,可謂是實力強大,那麼左玉良為什麼不願意北上勤王呢?

首先是覺得打不過李自成。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與李自成會戰於朱仙鎮,左良玉大敗,退至襄陽。開封再戰,左良玉不敢迎戰。李自成遂攻打襄陽,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左玉良對農民起義的軍隊中,打張獻忠有一套,但是對付李自成還是比較虛,多次被李自成打敗,所以他覺得北上也不一定打得過李自成。

其次他擁兵自重。

左玉良在武昌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軍閥,對朝廷愛理不理的,一切都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為主,朝廷的生死與自己的實力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的 實力,所以為了保全自己,他不願意北上。

第三是崇禎皇帝沒錢。

明朝末期本來就國庫空虛,到崇禎皇帝的時候連連征戰耗費就更加厲害,當時崇禎為了籌集軍餉還在朝廷轉款,但是響應者寥寥無幾,而左良玉曾經向楚王要兵員、要糧餉,沒得到補給,就掠奪武昌包括漕糧鹽,到九江後擁兵二十萬觀望自保。可見左玉良是一個無利不起早的人,在崇禎沒有錢糧的基礎上,他是不會出兵北上。

最後是對崇禎的不信任。

崇禎是出名的多疑,而當時的朝廷又是一幫讀書人的天下,武將出生的左玉良對朝廷自然更加多疑,一旦離開武昌到達北京,可能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左玉良不信任朝廷,不願為朝廷賣命。

總體來說左玉良私心太重,根本不想北上勤王,而明朝末年對南方的約束已經失控,加之崇禎的猜忌,所以促使了左玉良更加不去北上勤王。左玉良謀求自保最後也沒有好結果,最終在反叛朝廷,死在了九江船上。


帝國烽火


若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大明的江山其實並非是崇禎皇帝葬送掉的,

大明的覆滅,從人禍的角度考慮,是因為大明有著一群貪圖富貴,中飽私囊的大臣;從天災的角度考慮,明末清初正處於小冰河期,糧食減產,農民活不下去了,自然要發動起義。

或許有人會問,崇禎自縊前夕,曾經召集天下兵馬由各地趕來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萬大軍,崇禎這邊都已經自縊身亡了,為何卻會出現天下兵強馬壯,卻被叛軍李自成一路擊破,導致無人救駕的情況呢?<strong>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東人士,萬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兒一名。

對於左良玉而言,侯恂絕對是對其影響力最大的一個人,自幼便是孤兒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遼東戰場的邊軍,但左良玉在其中卻一直只能算是個跑龍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進爵的機會,當皇太極帶兵圍剿大淩河的時候,侯恂給了左良玉這個機會,本是雜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躍成為了援軍總司令,這是左良玉發跡的開始。

於左良玉而言,侯恂絕對是對其而言父親般的存在。

左良玉發跡之初

崇禎年間,天下流民遍野,到處燒殺淫掠,這時候,左良玉也便成為了壓制叛軍的重要人物,與大明的孫傳庭,洪承疇等人都成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的重要將領,左良玉行軍打仗,一時間成為了叛軍的“爺爺”。

左良玉率部,多次擊敗了張獻忠的部隊,先是將張獻忠輕易擊垮,後來張獻忠降而復叛的時候,又將張獻忠完全擊敗。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勝仗,打敗了張獻忠的左良玉,經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雖然他巔峰時期擁兵百萬,但卻不敢與李自成一戰。因此他在叛軍口中,也變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軍隊雖然有近百萬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擔當重任的不過爾爾,只有四萬人,另外幾十萬的軍隊,都是些左良玉收攏的叛軍,農民軍,實際戰力在沒有迫切精神訴求的情況下,還真幹不過四萬精銳。因此,左良玉對叛軍的態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為何左良玉擁兵百萬卻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軍將領,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將領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據一方的大軍閥,為了抵禦農民軍隊,崇禎皇帝一度放開了將領的權力,讓鎮壓農民起義的各地將領可以自行組建軍隊,這樣一來解決了朝廷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

雖然一時間各地紛紛組建強兵,農民起義看起來被壓制住了,但各地將領卻也逐漸擁兵自重,不再那麼聽朝廷的話,若不是身邊還有個監軍太監,或許這僅存的一點皇威都將蕩然無存。

各地將領,特別是將左良玉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個地盤休養生息,管好自己就夠了,不圖有功,但求無過。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僅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門閥大家也是如此

對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關心,時至亂世,內有李自成領兵起義,外有皇太極日夜攻堅,內憂外患之際,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經傾覆在即,就連朝中大臣,都已經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軍或是皇太極,將崇禎給出賣了,更別說這些地方守將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許還有與叛軍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夠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很不錯了,何談拯救京師?

最後,北京的淪陷,完全是預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著多道關卡,這些關卡的守將其實早已經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關,大同關等,都是敵軍未到,就開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罷了,李自成兵臨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為其打開城門,迎接闖王,有這樣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結局

當然了,未去支援崇禎的左良玉也沒什麼好下場,北京淪陷,清軍南下,農民起義軍也是四處逃散,左良玉夾在清軍,農民軍,南明朝廷三方勢力中無法發力,壓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終死於九江城中。


魏青衣


崇禎皇帝自縊前,召各地兵馬勤王,左良玉擁兵百萬,卻見死不救是因為左良玉只是一方軍閥,眼中只有利益,沒有家國。


擁兵自重,養寇自肥。

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王朝基本上就滅亡了。

左良玉雖然“擁兵百萬”,但是不為朝廷所用,明朝的滅亡雖然與天災人禍有很大關係,但是部分將領擁兵自重,養寇自肥也是一大原因。

左良玉是朝廷將領,受命平定農民起義軍,但是在領軍打仗中,對農民軍打而不剿,姑息養奸,養寇自重,一心擴充自己的勢力,並沒有一心為朝廷效力,所以其見死不救的所作所為也是不足為奇的。



只有利益,沒有家國。

縱觀歷史,並不是所有的將軍都可以和岳飛一樣,精忠報國,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不計個人得失。

左良玉雖然為朝廷平定農民起義軍,但是也有自己的野心,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得失,如何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圍剿農民起義軍時,接受降卒,不出全力。


左良玉雖擁兵百萬,但是養寇自重,發展成了一方霸主,只有利益得失和個人野心,沒有家國情懷,所以即使崇禎皇帝召集兵馬擒王,其也見死不救。


花開花落緩行客


一方面享受著國家給他們帶來的利益,一方面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作壁上觀,所以在國破之時,他們身死家亡失盡家財是完全活該!!


隨緣79833358


牆倒眾人推 一條臭名昭著的惡犬 人們厭惡已久 在瀕臨死亡搖尾乞憐的時候 不但沒人幫他 而且再狠狠踢他一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