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細節:戚繼光“作用”很大,日方記下了真實感受

1590年代,援朝明軍熱冷兵器混用。冷兵器如弓箭、腰刀、長槍、藤牌、狼筅、钂鈀之類。熱兵器,即火藥火器,主要是大小各型前裝滑膛炮(如大將軍炮、滅虜砲、虎蹲炮、百子銃)、提心式後裝炮(佛郎機銃)、三眼銃、火繩槍(鳥銃)、火箭(反推式)等。

其中,遼東騎兵以冷兵器為主。南兵(不少將領是戚繼光的部下)多為步兵,除刀劍、長槍等冷兵器外,較多使用火器,如鳥銃、佛郎機銃等。


萬曆朝鮮戰爭細節:戚繼光“作用”很大,日方記下了真實感受

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軍在收復被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的日本人及槍枝。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即鳥槍。

明朝的南兵部隊(所謂浙江兵)是在16世紀中葉,東南沿海長期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對手主要是倭寇和民間武裝,同樣使用火器,故而裝備技術水平和訓練較佳。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戚繼光將南兵裝備技術、陣法操練用於薊鎮(山海關至居庸關間防區)訓練新軍,南兵亦長期駐防薊鎮。

戚繼光曾指出: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在他的《紀效新書》中,對鳥銃戰法更是做了詳盡闡述。到神宗年間,火槍戰術分為兩種,一種是依託戰車,把鳥槍和佛郎機銃搭配在一起進行作戰;一種類似於日本的三段射擊,《明實錄》裡邊記載:神機營銃手分三排站中間,刀手和槍手站在兩翼。


萬曆朝鮮戰爭細節:戚繼光“作用”很大,日方記下了真實感受


明代後期,鳥槍已經是明軍的主要裝備。每名鳥槍手配備火藥罐2個,一個裝發射藥,—個裝引火藥,攜帶鉛彈300發。其中,明軍普遍裝備的三眼銃就曾經給日軍帶來很大壓力。

《德川家康•乾坤夢》:明軍在近身戰中使用的是一種擁有著驚人威力的被稱作子母炮的火槍。對於子母炮,參加碧蹄館戰役的武士們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個槍口。三個槍筒相連。可自由選擇發射一次或三次。”騎馬的武士手拿長柄火槍。柄長六尺有餘,帶有長約一尺的槍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槍身分為兩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會開槍。

早在十六世紀四十年代,火繩槍(所謂種子島銃、鐵炮)傳入日本種子島,當地工匠很快仿製成功。當時正逢戰國亂世,新式武器極受重視,火繩槍批量裝備部隊。因此,侵朝日軍冷兵器主要是弓箭、日本刀、長槍等,熱兵器主要是火繩槍(日文“鐵炮”即火繩槍,非中國所謂火炮),有少量大口徑火炮。

日軍火繩槍部隊名為鐵炮足輕,火槍隊因此被稱為鐵炮隊。織田信長手下軍隊就十分善用鐵炮。據記載:信長公的隨從有七百人左右,軍容整齊,足輕站立在前,裝備著五百條三間長的中柄朱槍,以及五百數量的鐵炮和弓箭。

在戰場上,織田信長的鐵炮隊也發揮著很大作用,在長篠之戰中以鐵炮大破武田勝賴的騎兵,這是火槍部隊對騎兵的一場完勝,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火槍跟騎兵對抗。


萬曆朝鮮戰爭細節:戚繼光“作用”很大,日方記下了真實感受

日本足輕

日本戰國期間,有兩種鐵炮戰術,即織田信長的“三段射擊法”——將士兵分為三組,一組射擊時,另兩組填彈引火。每一擊之間有7、8秒的間隔,如此輪番射擊,再配合防馬柵。

以及鈴木重秀的“鐵炮狙擊法”——每一杆鐵炮由四人使用。在射擊手左右後各設一人。每擊一發後,左邊的人填入子彈,右邊的人填入火藥,後面的負責點火。每一擊之間只要4、5秒,實在是最快的鐵炮術了。

另外還有伊達政宗的“騎鐵”戰術,以裝備火槍的騎兵衝前,冷兵器騎兵次後,步兵在最後的一種進攻戰術。

總體而言,明軍方面南方軍隊比北方軍隊更善於使用火器,但在火槍性能和戰術上略遜剛剛經歷戰國時期的日軍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