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抗戰中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7.92毫米毛瑟尖頭步槍彈和日軍所用的6.5毫米有坂尖頭步槍彈兩者威力孰大孰小,一直是武器愛好者爭論不決的內容之一。如果單純從數據對比來看,顯然7.92毫米毛瑟尖彈要佔上風。當時使用較多的“S”輕尖彈採用高初速輕彈頭設計,彈頭存速能力尚可,彈道比較平直,在7.5至8毫米這一口徑段中,屬於綜合性能比較好的一種步槍彈,適合各種步槍和輕機槍使用。同時“S”尖彈彈頭弧形部位相對較長,而導轉圓柱部位較短,因此彈頭命中目標後容易失穩,實際殺傷效果較好。特別是其10克重的彈頭具有870米/秒的初速,動能達到3790焦耳,是典型的大威力步槍彈。與之相比,6.5毫米有坂尖彈彈頭只有9克,初速770米/秒,槍口動能為2670焦耳,分別是“S”輕尖彈的90%、88.5%和70.4%。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中國戰場的一個日軍小隊,其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和十一年式輕機槍均發射6.5毫米有坂尖彈。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有坂步槍彈為什麼有圓頭和尖頭兩種設計,這是近代步槍彈演化的必經之路,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同樣經歷了這一變化。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走上工業化道路,從明治二十年(1887年)開始裝備的8×53毫米村田步槍彈雖然採用了無煙藥,但設計較為落後,不適合在自動武器上使用,因此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日本又定型了由有坂成章設計的三十年式步槍及新設計的6.5×50毫米有坂步槍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首次大規模使用。6.5毫米有坂步槍彈在當時主流軍用步槍彈中是口徑最小的一種,採用這一彈種也是日本對各種口徑進行綜合比較後慎重選擇的結果,主要是考慮到日本人的平均體格要弱於西方人,較小的口徑使得槍械和彈藥更方便士兵攜行。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6.5毫米有坂尖彈彈頭(上)與覆銅鋼被甲7.92毫米“S”尖彈彈頭(下)

早期的有坂步槍彈全彈重22.25克,採用白銅被甲的平底鉛芯圓彈頭,彈頭直徑6.63毫米,彈頭長31.5毫米,重10.5克,黃銅材質的半底緣瓶形彈殼底緣最大直徑為12毫米,全長50.7毫米,重9.8克。裝藥為2.1克方片單基藥,彈頭初速約630米/秒,槍口動能2000焦耳。在20世紀初各國普遍開始採用高速尖頭步槍彈的情況下,日本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由南部麟次郎主持研製出三八式步槍,對原有的三十年式步槍進行了較大幅度改進,並使用新式尖頭高速步槍彈取代了老式的圓頭彈。這種新尖彈特別強調了初速和侵徹能力。其弧形尖頭平底鉛芯彈頭長徑比較大,全重9克,彈頭被甲早期為銅80%、鎳20%的白銅合金,後期改為黃銅合金,彈芯鉛含量達95%。裝藥量則加大到2.3克,膛壓增加到262MPa,使初速提高到770米/秒,槍口動能相應達到2670焦耳。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日本生產的各種6.5毫米有坂尖彈,彈頭被甲材料均為白銅。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日本原產6.5毫米有坂尖彈常見的15髮帶橋夾紙盒包裝,盒體表面印有生產信息。

由於裝藥量和膛壓增大,為了提高彈底強度,底火室隔板厚度有所增加,所以雖然新尖彈仍採用半底緣瓶形彈殼,但與圓頭彈的彈殼並不通用,前者比後者重約0.4克。6.5毫米有坂尖彈於1914年攻打德據青島時首次投入實戰,並一直持續生產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之前,使用面非常廣泛,除了三八式步、騎槍及十一年式輕機槍外,還用於三年式、三八式重機槍、九六式輕機槍和九一式車載機槍上。該彈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彈種系列,除了普通彈外,還有專供重機槍使用的鋼芯穿甲彈、木製或壓縮紙製彈頭的練習空包彈、星形收口或普通收口空包彈、專供室內近距離射擊訓練用的狹窄彈以及多種式樣的惰性彈等等。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日軍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同樣發射6.5毫米有坂尖彈。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6.5毫米有坂尖彈使用的經石墨光澤過的方片單基發射藥

6.5毫米有坂尖彈雖然初速和槍口動能相對低一些,但絕不會因此成為傳說中“一槍兩洞”的“人道”彈,實際上它的殺傷力在多數情況下比7.92毫米毛瑟尖彈有過之而無不及。究其原因,主要是該彈獨特的彈頭結構特別是被甲截面的設計,這一設計於大正二年(1913年)定型,其特點是前部弧形部位較厚,而導轉圓柱形部位較薄,彈頭尖部不易變形,彈頭重心也較為靠後,加上三八式步槍的長槍管和短纏距(只有200毫米)設計,保證彈頭飛行狀態穩定,因此彈頭口徑雖小,卻具有較高的侵徹力。而且這種彈頭在飛離槍口不遠的彈道初始階段,彈頭仍受到一定的初始章動作用影響,由於長徑比大,因此彈頭很不穩定,如果此時彈頭碰撞到軟體目標,很容易失穩並翻滾,對目標造成嚴重的殺傷。尤其是6.5毫米尖彈的被甲厚薄不均,很容易在弧形部分和圓柱部分處的連接處斷裂,將內部的鉛芯甩出,形成類似達姆彈的爆炸效果,帶來更大程度的傷害。即使在飛行比較穩定的中間距離內,由於彈頭仍舊保持一定初速,侵徹目標時的側向擠壓作用仍然比較明顯,殺傷力仍然可觀。而到彈道後段,由於旋轉穩定效應不足,彈頭再次進入不穩定狀態,此時儘管初速已經降低,但更容易失穩,造成的傷害仍舊很大。只打出一個小洞的狀況,一般在超出有效射程的流彈狀態下,初速已經大幅度下降時才有可能出現,換作7.92毫米“S”尖彈,這種情況下殺傷力也會所剩無幾,只是口徑更大,造成的傷口更大一些。這也是為什麼《烈火金剛》中史更新面部受傷後,會慶幸自己所中的是6.5毫米槍彈而非7.92毫米彈的原因。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6.5毫米有坂尖彈彈頭特有的前厚後薄被甲設計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敵人的武器》中刊登的傷亡者體內取出的彈頭殘片,其殺傷效果可見一斑。

關於6.5毫米有坂尖彈的實際威力,在二戰後期與其交手最多的美國人感受最深,以至於戰後還出版了一本叫《敵人的武器》的小冊子,設有專門章節進行論述,書中收錄了多名美軍士兵被6.5毫米有坂尖彈命中導致爆頭或四肢嚴重受傷的案例。美軍對此還專門進行了測試,認為6.5毫米有坂尖彈在230至240米的距離內,對有生目標殺傷效果最大。美國人根據實際測試認為,6.5毫米有坂尖彈的設計也並非完美,該彈對硬目標的侵徹力並不像日本期望的那麼高,主要原因還是彈頭重心靠後,後半部分彈頭被甲過薄,碰撞硬目標後容易導致彈頭變形並失穩。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有坂尖彈發射前(左)與發射後(右)彈殼底部對比,表明該彈膛壓很高。

6.5毫米有坂尖彈最大的缺點是彈頭較輕,並且初速仍不夠高,導致彈頭終點效能較低,當該彈用在輕、重機槍上時,雖然最大射程可達3500米以上,但遠距離壓制能力不足的問題仍非常明顯,其壓制作用和對敵方的震撼效果遠不如發射7.92毫米毛瑟尖彈的同類武器,特別是與中國軍隊重機槍上常用的毛瑟“sS”重尖彈相比,6.5毫米有坂尖彈完全沒有任何優勢可言,這也是日本在九二式重機槍上採用了口徑和威力更大的7.7毫米九二式機槍彈的原因。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6.5毫米尖彈在三年式重機槍上使用時,發現其遠距離壓制能力不足。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日本在用6.5毫米有坂尖彈替換原先的圓彈時,特地做過停止作用的對比試驗。通過對生豬的射擊試驗得出結論,老式圓彈對於有生目標的停止作用和殺傷力要大一些,但尖彈對於硬目標侵徹能力更好,並且彈道相對低伸,存速能力更好,綜合來說尖彈性能優於圓彈,因此日本才最終決定進行更替。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6.5毫米有坂尖彈定型之前進行裝藥量試驗的日文資料

在當時世界上正式列裝的全部5種6.5毫米口徑軍用步槍彈中,6.5毫米有坂槍彈儘管不是威力最大,但彈殼長度最短,全彈重量也是最輕的,對體積、重量和威力三點的平衡把握得最好,帶有一定中間威力槍彈的性質。該彈用在全重較大的三八式步槍上時,具有很好的射擊精度以及柔和的後坐力,有利於士兵提高作戰效能。因此,俄國自動武器之父費德洛夫所研製的6.5毫米 M1916半自動步槍,就選擇了這一彈種。

數據作證:為何三八式的65槍彈,實際威力不比毛瑟792槍彈的小?

日本生產的6.5毫米狹窄彈,底部的小圓坑則代表復裝的次數。

如果單純與同時代的同類武器相比較,6.5毫米有坂尖彈和其配用的三八式步槍所組成的武器系統綜合性能是相當不錯的,在較好地滿足對步兵精確射擊能力要求的同時,整個系統的體積、重量和資源消耗水平都相對較低。僅從彈藥本身重量來看,有坂尖彈全彈重只有21.7克,而採用“S”彈頭的毛瑟尖彈全重達到23.7克,一名步兵同樣是攜行120發,使用前者就可以節省出240克的有效負載空間,還不用說因此帶來的原材料減少所降低的成本。而後者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日本特有的訓練用狹窄彈。日軍相當重視基礎射擊訓練,但又儘量避免消耗實彈,因此專門設計了一種彈頭輕短、以黑火藥為動力、專供近距離尤其是室內射擊練習使用的狹窄彈,該彈就是利用實彈擊發後的空殼重新復裝而成,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的精打細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