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成就“中國好製造”的八大心法

與騰訊、百度、阿里等2C裡領域的明星企業相比,中國巨石是一個2B領域的“隱形冠軍”。儘管在2B領域做到了世界第一,公眾也很少有機會去近距離了解它。

作為振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巨石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CEO,張毓強被《福布斯》中文版評為“中國上市公司最佳CEO”,其創辦的振石控股集團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製造企業500強。

招募 | 秦朔:成就“中國好製造”的八大心法

著名媒體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深入巨石集團及其發起方振石控股集團。在《新工業時代》一書中,他揭開了創始人張毓強艱難創業,不斷創新的勵志故事,以及巨石和振石能夠發展成世界級工業企業的成功秘訣。

11月17日下午14:00-16:30,知名媒體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秦朔老師將來到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揭開一個世界級工業企業的8大成功經驗,尋找應對全球變局與轉型焦慮的解決之道。

掃碼即可搶先報名~

招募 | 秦朔:成就“中國好製造”的八大心法


心法一:製造業成本的降低要靠規模經濟

做製造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長的時間。振石集團的前身是桐鄉石門鎮東風布廠,1973年元旦前後拉出第一根玻璃纖維。經過20年努力,到1992年玻纖產量為1000噸。1993年,振石發起組建了巨石集團(中國巨石的核心資產),開始建設先進的池窯拉絲項目,產能為8000噸,當時是不可想象的一個大數字。再奮鬥十幾年,到2008年產能達到6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

規模經濟能帶來明顯成本優勢。例如,1993年啟動的8000噸池窯拉絲項目,相當於大機器生產,而之前所用的代鉑爐拉絲方法相當於個體作坊,8000噸池窯等於200臺代鉑爐的產量,而所需人工是代鉑爐的1/10,成本當然降低。

為了形成規模經濟,張毓強採取了貸款投資、聯合投資、股權融資、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甚至在1999年將巨石集團的資產注入擁有上市指標的央企,為此不惜放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但他抓住了融資擴產的機會,產能遙遙領先於對手。

做大事,該抓的機會必須抓住。無論是離開家鄉石門到桐鄉二次創業,成為桐鄉經濟開發區引進的第一家大企業,還是從開發區一期地塊擴張到三期地塊,張毓強都走在別人前面。如果不是先行一步,土地價格就不知道要漲多少。

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最大的好處是使玻纖的應用更加普及,做大了市場,讓這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心法二:要在供應鏈上下功夫

決定製造業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經濟性。拿原料來說,玻纖的主要原料是葉蠟石,通常1噸玻纖紗需要0.8噸葉蠟石,浙江、福建的葉蠟石儲量約佔全國的75%。巨石在桐鄉和九江的生產基地毗鄰資源豐富區,運輸費用也低。振石集團在麗水松陽縣建立了明石礦業公司,主營高嶺土礦石和葉蠟石,從縱向一體化的角度建設紮實穩固的供應鏈。

2004年巨石著眼於西部大開發,在成都建廠。由於礦石要從浙江運,運費比較高。巨石成都團隊和當地高校的專家一起探討,能不能因地制宜,利用四川多山的優勢就近找礦。最終找到了替代品,不僅節約了物流成本,而且原材料本身的成本也降低了。這就是在實踐中對供應鏈的優化。

漏板是拉絲的關鍵設備,技術含量很高,以前是交給日本公司加工的。一塊2400孔漏板的加工費是4.5萬元,1克漏板的加工費是6元多,這還不算鉑耗(一塊漏板要加1.5%的鉑耗損)。巨石自主探索做成以後,1克漏板的加工費只要0.5元。自己做還有一個好處是利於創新,原來是雙底漏板,改進為單底漏板後,一年減少鉑金使用1噸以上,剩下了以億元計的開支。板子輕,電耗也降低了。

當年巨石在項目工程時用水量很大,如果全部從市政自來水公司購買,每噸要2元多,張毓強決定把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分開,生活用水由桐鄉市統一供應,而耗費最多的生產用水改用附近的康涇塘的水,每噸成本0.6元,汙水淨化後還可以循環使用,成本更低。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巨石、振石非常多。成本競爭力是從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用擰毛巾的方法擰出來的。而且這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


心法三:從生產和工藝流程上降低成本

巨石的玻纖生產,從礦石礦粉到拉絲織布,空間距離很長;恆石的風電基材生產,從玻纖材料到玻纖織物,空間距離很短。張毓強很樸素地說,距離長短就是價值鏈環節的長短。如果價值鏈環節短,則產品質量主要靠設備來保證,關鍵是要採購一流設備。如果價值鏈環節長,就要在整個生產和工藝流程上做文章。

2004年前建成的池窯,在通路佈置上都採用國外通用的橫向雙“H”結構,張毓強發動大家集思廣益,將結構改為縱向雙“H”結構,使單條作業通路的爐位可以增加不少,從而配置更多的漏板。縱向雙“H”結構的主通路長,也為玻璃液的溫度下降提供了充分的時間,能更好地控制通路中玻璃液溫度的一致性。

玻璃液的熔化,傳統是用空氣燃燒。空氣中含氧量約21%,含氮量為78%,在燃燒過程中,氮氣吸收了大量熱量從煙道排走,造成能源浪費。巨石通過創新,採用了純氧燃燒法。純氧燃燒可以獲得溫度更高的火焰,有利於提高窯爐熔化率,改善玻璃液質量,還可以將氮氣排除在燃燒過程外,減少80%以上的廢氣和99%的氮氧化物排放,同時避免氣體排放時大量熱量的流失。

早期玻纖生產中產生的廢絲很多,通用的處理方法是深埋,但廢絲不能降解,會佔用土地。張毓強和技術人員就考慮能不能將廢絲回收利用。他們通過不斷改變廢絲的投入比例和頻率,以及投料技術的改進,最終在2001年底投產的一條年產6000噸環保池窯拉絲生產線上,實現了全部以廢絲為原料組織生產。

讓通路容納更多漏板,讓燃燒更充分,讓廢絲能回用,這些生產過程中的創新都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


心法四:成本的降低和投資速度與資金成本高度相關

巨石是重資產,投資規模很大,巨石比競爭對手的毛利率高出一籌,和投資過程中的速度與資金成本也是分不開的。

1999年中國化建(中國巨石前身)上市後,2.1億元募集資金中有超過1億可以用於巨石發展。巨石決定建一條1.6萬噸無鹼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按一般進度要18個月,但張毓強希望8個月就完成,2000年5月打樁,年底前點火投產。他和董事會簽下項目責任書,將項目分解為14個子項目,層層落實。最後在12月20日點火。由於節約了時間和引進設備時精打細算,工程投資從預計的2.5億元降到1.98億元。而之前一家國企的1萬噸池窯項目,對投入已經抓得很緊了,也花了4.5億元。

巨石較早和央企進行混改,在獲得銀行貸款支持以及上市、增發方面,帶來了很多好處。2015年中國巨石在A股增發募集資金50億元,用於埃及項目、國內生產線技改以及償還銀行貸款。2014年巨石的財務利息支出為7.7億元,增發完成後財務利息支出降到4億多元,減少了40%多,大大降低了財務成本。


心法五:成本的降低離不開全員支撐的系統競爭力

2008年1噸玻纖的成本平均是4000多元,現在所有要素成本都增加了,如一線員工工資增加了兩三倍,電價也貴了很多,但巨石通過成本管理,不僅消化了上漲因素,成本還下降了不少。除了有規模優勢外,主要是因為巨石從原材料到物流所有環節都自主掌握,自己設計生產線,可以輸出全套技術工藝,也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改造生產裝備,在各個環節上都沒有短板。這種系統競爭力背後,是全員投入、全員參與、全員發揮能動性的文化和制度。

巨石有一套“增節降”體系。最早是鼓勵職工小改小革的激勵措施,後來發展為涵蓋了創新、增收、節支、降耗、減損、節能、減廢、減排的全面創新體系,運用目標管理、項目管理、品質管理、持續改進等基本管理方法,通過逐年環比、月度考核、年度兌現等激勵約束制度,協調各級企業、各個部門、各類工段持續開展。“增節降”的項目申報面向所有員工,每年大大小小有500項左右,1/7到1/8的員工可以獲得獎勵。

巨石每個月都與競爭對手對標,從銷量、價格、技術等幾百個數據全方位對比分析。巨石內部的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總部之間、海外公司與國內公司之間,也進行對標,比學趕幫超。

通過對標改進和挖潛創新,巨石的熔化率從早期每平方米1.5噸/天做到了每平方米3噸/天、3.5噸/天,現在正向4噸的“不可能的目標”前進。玻纖行業的勞動生產率,美國算高的,一年人均產量100噸,而巨石三分廠可以做到300噸。智能化的六分廠目標是390噸。巨石擁有80萬噸產能時有1.1萬人,現在接近200萬噸產能,還沒有當時的人多。張毓強說:“講到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員工的工資要漲,但每噸紗的人工成本要降,一漲一降,這個剪刀差怎麼解決?這是巨石管理中最大的強項。”這又涉及到自動化、智能化、精益生產等減少對人員的數量依賴的問題。

想要破解更多中國好製造的心法,不妨這個週末,一起來聽聽秦朔老師的分享吧!


活動介紹

主題:

中國好製造——《新工業時代》讀者分享會· 上海站

時間

11月17日(週日)下午14:00-16:30

地點

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上海市虹口區公平路18號8棟嘉昱大廈一層)

入場方式:免費

嘉賓:秦朔

招募 | 秦朔:成就“中國好製造”的八大心法

活動內容

1. 嘉賓個人分享(1個小時左右)

2. 現場觀眾互動

3. 合影留念

4. 籤售


掃碼搶先報名

招募 | 秦朔:成就“中國好製造”的八大心法

相關圖書

《新工業時代》

在國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倡導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體經濟的背景下,著名媒體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深入世界“隱形冠軍”企業、2018年中國工業大獎得主巨石集團有限公司,及其發起方振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撰寫了創始人張毓強艱難創業,不斷創新,在工業領域勇攀世界最高水平,為打造世界級中國工業企業努力奮鬥的故事。

中國巨石是2B領域的“隱形冠軍”,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民共進”的亮麗樣板,是“一帶一路”投資的璀璨明珠。作為振石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巨石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CEO,張毓強被《福布斯》中文版評為“中國上市公司最佳CEO”,其創辦的振石控股集團也是一家多元化、國際化的企業,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製造企業500強。

本書以張毓強的人生故事為主線,將振石、巨石的創業發展經歷串聯起來,為我們生動再現了世界“隱形冠軍”企業的誕生歷程,解讀了一位中國工業家的精神謎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