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秦朔:我們爲什麼投票周厚健

牛文文、秦朔:我們為什麼投票周厚健

周厚健董事長與創業黑馬公司董事長、前《中國企業家》雜誌總編輯牛文文(左)在"2017十大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現場合影

牛文文:周厚健的意義

今年新浪把周厚健評為“十大經濟年度人物”的時候,我作為評委,突然意識到這一代彩電人都已經六十歲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記憶。我是60後,清楚地記得1984年剛到北京,第一次看到彩色電視機。那時候在我的老家還買不到彩電,家人託我在北京買一臺。我那時候才知道,要買到一臺14吋的彩電有多麼困難。90年代我當了記者,開始就是跑彩電口兒,報道彩電巨頭們的價格戰,體會到在彩電這個領域裡,寄託了太多的家國情懷,寄託了太多普通老百姓的小康夢想。那代彩電人,是為每個中國家庭包括農村家庭能買到一臺便宜的彩電在奮鬥。

所以到90年代末,這批彩電企業家成為了中國企業界的代表。今天,電視機已經變成了水和空氣一樣讓人察覺不到的生活標配產品,很少有人再提起,這些彩電人為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做出的努力。

這讓我經常想起二戰之後的那批日本企業家,松下、夏普和日本國民精神的關係。我在很多書籍中都能感受到,日本人和全世界並不是把松下那一代企業家當作一個具體的企業家來懷念,他們已經成為日本戰後崛起的國民精神的象徵。有人把他們稱為國民企業家,他們的奮鬥精神激勵著日本人民,直到今天。

海信周厚健周總,恰好是這樣一位國民企業家。1999年,我們第一次採訪周總並且把他寫到《中國企業家》雜誌的封面,題目叫《紅色資本家》。讓我們感到很意外的是,當我們的報道重點還放在價格戰這樣的“術”上的時候,周總已經在思考“道”的層面——國有企業如何能持久、健康地發展。那篇報道不僅在彩電行業,在其他領域的國有企業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999年兩會期間,我們邀請周厚健等七位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到雜誌社座談,有三位國有企業家,四位民營企業家。那次主要探討“中國企業低谷生存之道”,周總講的是現金流和利潤哪個更重要。老實說,那時候我們很少人能從財務安全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運營。

今天回想起來,那七家企業很多已經消失了,只有海信成為了巨人級的公司。

在同時期的那批家電企業家中間,周厚健很少跟媒體圈打交道,卻是極有思考力,極具深度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海信幾十年來還能屹立潮頭,與這樣的企業家分不開。

不僅於此。2006年前後,我和一群中國媒體人應邀訪問韓國三星。回來之後,我和《經濟觀察報》社長劉堅私下覆盤,共同感受是,中國最像三星的家電公司就是海信。不是說三星和海信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創辦的,而是它們的創始人群體對於底層技術都極端重視。

在三星,無論是消費電子還是其他業務,出發點都是芯片類的底層技術。他們把整個三星的命運寄託在技術突破上,他們是在引領潮流而不是追逐潮流。

海信正是這樣一家公司。周總有戰略,但少空談,他更像一個技術人員,平時說的更多的是技術和研發。跟他採訪聊天,他不時會蹦出很多技術名詞,讓我們這些外行感到汗顏。更關鍵的是,在海信,上上下下我們所接觸到的人,都以底層技術研發和創新為榮,這家公司已經深深打下了技術創新的烙印。整個九十年代乃至後來,中國企業界尤其家電產業,基本是在引進、消化、吸收,大家更多關注市場競爭,關注“術”,很少有人直接回到技術本源,敢把並不豐厚的利潤和積累投向技術領域,投向非常花錢的底層創新。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利潤連續投進去,未必有一個好結果。所以,大家都願意把錢花在眼前效果更明顯的擴大品牌影響力上。海信是一個異類。

說實在的,我作為一個行外,今天也很難拿出一個數據來證明海信在技術上的投入值不值,到底換來了多大的競爭力,從而讓海信跟同行有多大的區別。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大家說起海信,說的都是海信的技術。

企業家能夠給一家公司注入基因,我們把這種基因稱為創始人基因。周總不是海信最初的創始人,但他給海信注入了非常底層而且強大的一種基因——改革開放四十年後,技術變革和創新成為一個國家實力的最終體現。

我本人從2008年開始創業,報道小創業者,幫助創業者成長。我深刻感受到,在新一代創業人群中,追求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一種不小的聲音。作為一個媒體人和創業服務者,我非常榮幸能從周總這樣老一代中國企業領袖身上體會到、提取到創新精神,進而把它傳輸給新一代創業者,讓這種精神和商業智慧薪火相傳,讓中國變成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創新國家。在這個意義上,我要代表中國的新一代創業者,向周厚健周總表達我們的謝意和敬意。

(作者為創業黑馬公司董事長,前《中國企業家》雜誌總編輯)

秦 朔:周厚健的堅持

秦朔:著名媒體人,《南風窗》、《第一財經日報》創始人。

幾年前去海信,意外地發現,海信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和商業POS機市場的佔有率都是全國第一,寬帶接入網的光模塊市場佔有率是全球第一,醫療顯示設備和CAS(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成功進入了全國最著名的30多家三甲醫院。這些家電之外的新業務對海信的利潤貢獻現在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當時我問海信董事長周厚健,怎麼這些東西大家都不知道呢?他說,海信是個愛做不愛說的企業,沒有技術突破光說也沒用,而要想在技術上真正有所突破,就要甘於寂寞。

在這個奉行“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的時代,海信像一個另類。周厚健堅持“技術孵化產業”的“老路”,先在研究院儲備技術、探索方向,組成研發團隊,技術相對成熟時成立公司,然後以三年為週期一輪一輪規劃、演進,他說每個成氣候的新產業無一例外都花了10年左右時間。

“誰不想快?但技術的生長有自身規律,有時快不得。拿智能交通來說,是1999年啟動的。當時海信在社保、教育、呼叫中心、ERP等多個領域都有過嘗試,多輪調研後,發現這些領域都已相對成熟,而智能交通在國內剛剛起步,市場上都是外資公司,對中國獨特的交通情況‘水土不服’。比如中國道路的交通流,人車和非機動車混合,電網不穩定,進口設備經常出故障,一打雷下雨,信號燈就可能出問題。所以,海信沒有選擇國外產品計算‘交通流量’的算法,而是針對中國的道路交通特點,獨創了計算‘交通強度’的算法。2005年,在北京奧運會智能交通系統招標的技術檢測中,海信有多項指標超越了國外產品,此後才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周厚健認為,“結構調整當前看是一碗飯,長遠看是一條命”,結構調整的關鍵就是技術創新。“現在海信的研究所裡,還有好幾個天馬行空的項目‘放在那裡’,它們可能被時間、被市場淘汰,也有可能在下一個十年,決定海信的命運。”

從自主彩電芯片、自主彩電模組到ULED、激光顯示,到諸多新產業的突破,堅守“技術立企”的海信,發展質量越來越高。

新浪財經等機構主辦的“中國經濟十大年度人物”評選,我是評委,今年在諸多候選人中,我毫不猶豫填上了他的名字。祝賀你,周董!

轉自|《黑馬營》、《秦朔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