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會組成人員:國資報告“有些數據看不太明白”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姝)10月23日下午,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國務院關於2018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全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時,部分與會人員對報告中的數據表述提出了疑問。

“報告中有些數據的統計分析計算看不太明白”,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說,報告中的數據和單位怎麼樣能更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例如報告中的國有自然資源資產部分,談到國有土地、國有森林、草原時,國有土地、國有森林面積用的單位是“萬公頃”,而全國草地面積用的是“億公頃”;類似的問題還有煤炭、石油等的數量單位。

另外,在數據的精確度上,不管什麼性質、什麼單位的數據,是萬還是億全部都要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一位,這可能不合適。“比如全國可移動文物是1.1億件,我們一共就1億件(套)左右,精確到1千萬,這是不合適的。在報告不同的地方,用的單位也不一樣,綜合報告中說可移動文物是1.1億件,專項報告中寫的是文物藏品總計4900多萬件(套)。”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孫寶厚也談到數據表述問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表同時列示2017年12月31日與2018年1月1日兩個數字,“這種做法很少見。通常做法是,資產負債表只有期末時點數,期初數由上期期末數替代。而現附表同時提供了2個數據。試想,1月1日正在放假休息,與前一天的數字竟然都有差異,報表數字是怎麼出來的呢?”他建議改進報告編報方式方法,進一步增強報告的可讀性、可懂性和可審性。

“缺少核心的關鍵性指標,我們很難進行判斷。”委員李培林說。當然資產配置也不一樣,國有企業的配置肯定是主要講經濟效益,行政事業性資產還要講社會效益,不同資產的產出指標、效益指標是什麼?我們現在的資產配置比過去是更有效了,還是我們存在大量的資產閒置?“現在一眼看上去,數字很多,但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我建議人大應該有要求,政府部門報告應有基本格式,哪塊兒應該講什麼,都應該講充分,特別是存在的問題。我們自己應該建立一套指標體系,來判斷資產配置的有效性。比如大學校舍發展情況比十年前有了很大改觀,我們現在的大學已經不次於國外發達國家的學校,但是大學裡的擴張和人才的產出、學生的產出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另外,大學資產的擴張與大學的負債,到底是什麼關係等等。”

新京報記者 王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