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是“國學大師”還是“江湖騙子”?

南懷瑾小傳

南懷瑾,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少年時期開始,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曆法諸學。

抗戰時期,先是投筆從戎,執教於軍校,後來辭去教職,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後在名寺閉關研修佛學,得多位著名高僧、活佛傳授。

1949年赴臺灣,相繼受聘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執掌教席,並應邀到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著述頗豐,對中國文化和社會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接連出版了《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又即將推出 《莊子諵譁》,南懷瑾再次成了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其實,早在五十餘年前,南懷瑾就已經聲名鵲起。 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時至今日,“南懷瑾”這個名字已經堪稱“名播遐邇”,譽之者尊稱其為“國學大師”、“一代宗師”、“大居士”;但圍繞著他和他的作品的爭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毀之者直斥其不過是一個“江湖騙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劉放)

南懷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對這個人會有著如此截然相反的評價?

“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

從上海市區出發,沿著滬青平公路抵達金澤,然後輾轉來到毗鄰太湖的廟港,再穿過熱鬧的太湖蟹市場和僻靜的蘆葦蕩之後,突然豁然開朗,恍如武陵人

南懷瑾是“國學大師”還是“江湖騙子”?

誤入桃花源,一座兩邊面臨太湖、佔地200餘畝的建築就在眼前。

這座太湖之濱的建築,就是南懷瑾於2000年開始興建的“太湖大學堂”,七年土木之後,如今樓宇莊嚴、芳草萋萋,儼然已成規模。每年都會有眾多的企業家、學者以及其他各界人士,放下公務,花費很長時間,來到這裡追隨南懷瑾研習人生哲理。

南懷瑾說:“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從精神的層面上來看,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在物質文明發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他說他創辦太湖大學堂,就是希望隨緣教化,運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傳播,挽回人們在這個時代所面臨的精神危機。

據說,這也正是有眾多社會精英們願意追隨南懷瑾的原因。如今,他的弟子遍佈世界各地,他的很多作品被譯成了英、法、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多種語言,甚至有人斷言說,“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南懷瑾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跌宕人生:曾做船運生意失敗處境困窘

但是,在1949年赴臺灣之前,時年已31歲的南懷瑾其實還並沒有什麼名氣,他所面臨的第一要務甚至還是“生存”。據南懷瑾後來的學生、臺灣老古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劉雨虹回憶,那時候的臺灣,物資極其貧乏,一串香蕉三個雞蛋,就是一個攤販貨攤上的全部物品。起初南懷瑾和他的溫州同鄉一同做船運生意,因貨船失火,投資血本無歸。1955年,困窘處境中的南懷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禪海蠡測》,書剛出版時每本定價新臺幣5元,在基隆出售,根本沒有人買。

傳奇經歷越傳越奇成“隱士”

後來隨著臺灣經濟的復甦,文化氛圍的逐漸形成,關於南懷瑾早年的傳奇經歷開始口耳相傳:191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的南懷瑾,從小接受嚴格的私塾教育,涉獵廣泛,喜歡尋訪高人隱士;抗戰期間離家入川,在軍校任教,期間被青城山的大居士袁煥仙收為弟子,後辭去教官職務,到峨眉山閉關修行3年;出關後繼續修道參禪,9年後離開四川到雲南大學講學,1947年重返樂清,1949年赴臺。他儼然成為一個傳奇的隱士,邀請南懷瑾講學的學校、機關、社會團體漸漸的越來越多。而頻繁受邀講學,又讓南懷瑾開始吸引更多聽眾,關於他的傳奇故事也越來越多。

《論語別裁》引發的轟動

1971年,南懷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正式開設《易經》課程,可是課只開了一年,南懷瑾就主動停止了。據說,原因是他的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教室裡是滿的,窗外還站了人,這就與一些老師的課形成了強烈對比,“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

真正讓南懷瑾“大紅大紫”的則是一本《論語別裁》。1974年4月初,臺灣大陸工作會邀請南懷瑾每週三下午去給他們的員工講《論語》,講稿後來在報紙上連載,南懷瑾“用時代的角度,白話的表達,加以經史的空前方式講《論語》”,受到了大眾的廣泛追捧,報紙被許多人剪貼成冊,並轉告親友,至今還有人保存著完整的剪報。講稿隨後以《論語別裁》為書名出版,引起轟動。後來, 時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副主任的王雷泉到香港拜訪南懷瑾,經他介紹,復旦大學出版社於1990年正式在大陸出版《論語別裁》,風靡一時。幾年間,《論語別裁》發行即過百萬,堪稱中國圖書界的一個“神話”。

在南懷瑾的作品陸續在大陸出版之後, 2006年8月,出版社邀請南懷瑾在上海作一次公開演講,南懷瑾擔心來的人太多容易造成混亂,一再要求嚴格保密、不作宣傳,但消息隨即在網絡上傳開,打進出版社的詢問電話絡繹不絕。南懷瑾的名氣和所能形成的感召力,遠遠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南懷瑾: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對於紛繁擾攘的“南懷瑾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讚譽或者“南懷瑾就是一個走江湖的”的質疑,南懷瑾說,這一切都與他不相關,他也沒有辯駁的想法, “明白的人自會分辨,不明白的人辯解也不明白,徒費口舌而已。”甚至自嘲說,他的一生也確實就是八個字: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據說, 南懷瑾常常對他的弟子說的一句話是,“拿得功夫以腿真”。修行人打坐,常常是腿痛和癢,南懷瑾的這句話實際上是提醒修行的人,不要停留在感覺上,生命很短暫,要抓住修行的重點。不過,私下裡,南懷瑾也不免常常嘆氣。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張耀偉說,做名人難,做一個要無時無刻都為人師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難。南懷瑾一生結識的人可謂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沒有幾人。這分熱鬧中的孤獨別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懷瑾的那分嘆息更是一種無奈。

如今,即將年屆九旬的南懷瑾,依然每天在太湖邊講學、會客、教拳、禮佛、誦經、參禪、打坐、閱讀、寫作。至於究竟是“國學大師”還是“江湖騙子”,恐怕還要留給更多的後來人去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