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只是不斷的從一個坑跳到了另一個坑,然後,在某種早已約定俗成的制度與規矩中,將自己的個性慢慢消磨,以此來完成與社會共性的融合。

這讓我不由的想到了北島那首叫做《生活》的詩歌,全文只有一個字“網”,正是這一個字,卻給了現實社會最為精準的概括。

也只有1975年上映的《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才可以配得上北島的這首詩句。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除了在次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收穫了多個令人矚目的獎項之外,更多的是,電影內容所傳遞出來的,對於社會與個人,對於制度與自我,對於個性與共性的種種思考

整部電影大部分的活動空間,是一座瘋人院,將原本屬於正常人的麥克墨菲無情的丟了進去,然後,在無形中,演化成了兩股力量的對抗,那就是作為管理者的護士長與被管理者麥克墨菲

此時,一張巨大的網也緩緩鋪開。電影中從頭到尾渲染的壓抑感,絲毫沒有因為略帶幽默情節的故事內容,而稍微消減半分,反而讓觀眾從這些喜劇效果中,慢慢窺探出了創作者對於現實生活中,模式化與刻板化的無情嘲諷,以及對於制度化的深入思考。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我們都曾是沒有進入瘋人院之前的麥克墨菲,可是,後來的我們,都成為了躺在病床上,被強制摘去大腦額葉的麥克墨菲。空洞無神的眼睛,毫無自主性的身體,被閹割掉的自由天性,最終,只剩下讓社會滿意的聽話肉體。

1

作為一部上映於四十多年前的老電影,如今再去回看,依舊覺得新鮮無比。這種新鮮感的保持,並不是因為內容的超前,而是社會在發展中,體現出的個性與共性融合與對抗的過程,從來沒有改變過。這是一種無法用物質富足來阻止的對抗,因為它全然來自於自我精神與社會強制的博弈。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看《飛越瘋人院》,很容易想到《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只不過,《飛越瘋人院》具有更大的反叛意味,而其中塑造出的麥克墨菲,明顯要比安迪的形象更貼近大眾。因為,普通大眾所能接受與親近的,自然是與他們擁有類似生活經歷的普通人士,顯然,麥克墨菲的放蕩不羈與嬉笑怒罵,更容易達成這種情感共識。

《肖申克的救贖》總體上來看,是通過制度化夾縫中,對於希望與自由深入的表現,來突出所要表達的主題,而《飛越瘋人院》則更多的是,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將鏡頭牢牢對準瘋人院的這群被社會排斥的人,從而探討如何在制度中堅守自我的主題。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作為罪犯,為了逃避監獄繁重的勞動,麥克墨菲因為裝瘋賣傻,被送到了瘋人院做精神鑑定,而他這一逃避行為,其實,讓自己從一個制度,跳入到了另一個制度中。當麥克墨菲以為就此可以無拘無束,卻不曾想,這個小小的瘋人院,其實,正是他走向死亡的最終歸宿。

電影中的瘋人院,給人的感覺總是很安靜的,這裡的相處模式,甚至比社會都有條不紊,讓我一度懷疑,瘋人院才更像是正常的社會。這種認知的錯覺,無形中給了我一種潛在的壓抑情緒。

柔和的光線下,所有的病人都在按照醫院的時刻表重複著每天的事情。

自由活動的時候,小部分人蜷縮在一角打牌;吃藥的時候,配合著一直布標的輕柔音樂;表現好的時候,可以按照設定好的路線出去放風,每次都得參加扒拉別人傷口的談論會。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作為這裡的管理者,護士長拉契特從來都不想有人破壞這種習以為常的管理模式,因為,利用約定俗成的制度將人刻板化甚至模式化,是為了更好實現對於每個人的控制,而剝奪人天性的目的,則是讓個性逐漸被共性所取代。

不需要反抗者,甚至是質疑者,只需要聽話者,直到,瘋人院裡來了個“異類”麥克墨菲。

導演安排麥克墨菲的出現,是為了試圖打破某種麻木的儀式,從而給每一獨立個體自主選擇的權力,這是一種向權威的挑戰,向制度發起的衝鋒。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麥克墨菲不按規定吃藥,要求改變作息時間,鼓動每個人嘗試著做一些從未有過的改變,偷偷開上瘋人院的車,帶著大家一起享受正常人的日子,這樣,將原本死寂沉沉的瘋人院,帶來了些許的光明。

在這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衝突,從另一個角度講,是共性與個性以及制度與自我的衝突。

如果,人成為制度的附庸,則一切的形式準則都無法與自己內心達成平衡,如果,可以讓制度成為人的附庸,則會因為社會的改變,而不斷嘗試建立新的制度,從而更加滿足著現時人們的需求。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2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對於護士長這個角色是無比憎惡的,可是,後來仔細一想,其實,她也是受害者。作為已經向魔鬼交出靈魂的肉體,麻木與習慣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她讓護士長得到了想要的穩定,卻也無形中成為了制度改變路上的絆腳石。

仔細分析這部電影就會發現,其實,護士長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代表性環視我們的周圍,打著解放天性和自由希望幌子的人們,無非就是沒有在制度中游刃有餘,一旦被制度吸入進去,那麼,很容易會成為制度的傀儡,最終,站在看似符合大多數人道德標準的制高點,狠狠的懲罰著曾經如同自己一樣的同類。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的諷刺意味十足,且總是用一種喜劇的方式,來進行深入的批判與反思。

它通過麥克墨菲與護士長之間的矛盾衝突為推力,從而連接起瘋人院其他的病人,諸如存在戀母情結的比利,裝聾作啞的酋長,在群體的刻畫上入木三分,也讓這部電影從個人著眼發展到窺探群體

所以,這部電影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是反制度化和反模式化的,其實,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它不單單只是批判,更是反思。那就是,如何能在制度化中更好的保持自我,或者,如何能夠讓個性與共性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樣,也就正好揭露出制度化以及被制度化的問題根源。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在電影的結尾,麥克墨菲被摘掉了大腦額葉,徹底失去自我,而酋長,則在之前麥克墨菲的數次鼓動中,終於,搬起了那個盥洗臺,用麥克墨菲曾想用的辦法,砸爛窗戶奔向了森林。在酋長走之前,他殺死了麥克墨菲,電影用一個自我換來了另一個自我,而其他的病人,歡呼雀躍的目送著酋長的離去。

這是反抗制度化的勝利嗎?

顯然不是,因為,瘋人院只是小型的社會,而當酋長進入到真正的社會,就會發現,社會是大型的瘋人院。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差異,因為,人類是最善於偽裝的,所以,與其說逃離制度,不如說找回了自我,從而能夠自如的出入制度化的社會。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回到之前提到的北島的那首詩歌來,生活好似一張網,這張網上的網洞很小,那些尚未接觸社會的孩童,能夠輕易跳脫被網捕捉的命運,因為,他們的價值觀還未成型,自我還未顯現,這是天性最顯露無疑的時候。

而一旦進入成人的世界,無非就成為被網捕捉到的三種人,一種是如同瘋人院其他病人那樣,自願選擇逃避,聽天由命;一種是如同自以為掌握制度的護士長和自以為能夠打破制度的麥克墨菲;還有一種就是在別人的對抗中,慢慢找回自我,在制度化的社會中,重新平衡著個性與共性的酋長。

評分9.1  五項奧斯卡大獎加身,這類題材的電影,至今無人超越

前兩者屬於多數,後者屬於極少數我只希望,存在自由與希望的我們,能夠時刻提醒著自己,我們是人,不是可以被訓練的動物,然後,跟隨被麥克墨菲點醒的酋長,一起奔向自己的森林吧,即使,還是無法跳脫到處存在的制度束縛,那又如何,至少,你知道你自己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