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信託經理參考:且看信託公司如何應對環境變化和艱難轉型

一週重點關注:

● 10月CPI同比增長3.8% PPI同比下降1.6%

● 前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增2.4% 延續平穩態勢

● 地方債發行迅猛 超長期債規模大增

● 香港人在內地9城購房放開:限購條件通通豁免

● 券商市場“馬太效應”顯現 業務轉型應對資管變局

● 基金子公司規模今年前三個季度縮水8400億

● 藝術品投資機構盛世投資已註銷 45傢俬募疑似失聯

● 信託投資轉換賽道:“賣私募”入股市

● 上市公司萬億理財流向:信託和私募成新寵

● 北京市備案慈善信託25個,信託財產規模達1.12億元

● 100億大手筆!華能信託與牧原股份合夥養豬

●【觀察】信託公司的日子沒有想象中難過

●【觀察】信託公司多業務層面試水區塊鏈

一、財經視點

■ 10月CPI同比增長3.8% PPI同比下降1.6%

國家統計局11月9日公佈了10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10月份CPI同比漲幅進一步擴大至3.8%,而PPI同比繼續下降,至負的1.6%。CPI和PPI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在食品CPI中,畜肉類價格上漲66.8%,影響CPI上漲約2.9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上漲101.3%,影響CPI上漲約2.43個百分點。

點評:受豬肉價格所帶動的蛋白類食品價格繼續走高的影響,預計明年上半年CPI將長期處於3%附近或以上的範圍運行,但高點主要集中在明年年初。雖然豬肉價格繼續大幅推升通脹,但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單一商品價格上漲。同時,居民收入未提升、勞動力轉移未改善情況下,其它商品價格難以上漲。因此,央行無需對單一商品驅動的價格上漲作反應,預計貨幣政策仍將繼續保持總體寬鬆。

■ 前10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增2.4% 延續平穩態勢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6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延續平穩發展態勢。25.63萬億元的大盤子中,出口13.99萬億元,增長4.9%;進口11.64萬億元,下降0.4%;貿易順差2.35萬億元,擴大42.3%。其中,前10月我國對東盟出口1.97萬億元,增長16.1%;自東盟進口1.57萬億元,增長7%;貿易順差達3961.2億元,同比擴大75.4%。

點評:目前我國和東盟的貿易形勢較好,同樣發揮外貿“穩定器”作用的還有我國和歐盟的經貿合作。展望今年四季度,中美貿易形勢的緩和將有助於對外部門的預期恢復,但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前景仍面臨不確定性,出口依舊承壓。進口方面,受國內穩增長力度加大影響,預計將企穩。貿易順差有望縮窄。

■ 國務院:全面取消外資銀行、證券、基金公司業務限制

11月7日,國務院印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擴大投資入股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機構的股東範圍,取消中外合資銀行中方唯一或主要股東必須是金融機構的要求,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投資設立保險類機構。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

■ 地方債發行迅猛 超長期債規模大增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今年前10個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2786.51億元。其中,發行30年期超長期地方債71只,發行規模達4140.03億元。去年全年僅發行1只30年期地方債,規模為20億元。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表示,今年地方債發行呈現兩大特點:一是發行進度快,全年地方債發行規模到10月末基本完成,遠遠超過去年發行進度;二是地方債結構有所變化,長期債券特別是30年超長期債券發行規模大幅增加。隨著地方債券發行規模擴大、進度加快,對穩定中國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保持經濟合理增速形成了一定的投資支撐。

■ MSCI:將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提升至20%

11月8日凌晨,MSCI宣佈將把指數中的所有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15%增加至20%,同時將中國中盤A股一次性以20%的納入因子納入MSCI指數,11月26日收盤後生效。這也是年初至今最大一次MSCI擴容。MSCI 11月半年度調整顯示,MSCI中國全流通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s Indexes)中將有62只新增和20只剔除。其中,最大的新增標的將是中信建投。同時,MSCI中國小盤全流通指數(MSCI China All Shares Small Cap Index)中將有330只新增和37只剔除。

■ 香港人在內地9城購房放開:限購條件通通豁免

11月6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在北京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介紹了三類16項下一階段將展開的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包含有關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等內容。

二、同業新聞

■ 券商市場“馬太效應”顯現 業務轉型應對資管變局

國內外券商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數據顯示,2018年證券行業平均淨佣金率降至歷史最低的3.76‰,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市場交易佣金總額為37.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6.49%。去年以來,部分券商開始推動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截至目前,已有7家券商巨頭為經紀業務部門更名,開始轉型財富管理,如中信證券將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並進行相應的組織架構調整等。

點評:受市場成交量萎縮的影響,賣方佣金的分配出現了明顯分化,國內券商行業急需加速整合。部分券商開始推動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多家中小券商也紛紛發力量化交易等特色業務。

A股期權大擴容,迎接股票期權市場新時代

11月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宣佈,將擴大股票期權、股指期權試點,在滬深交易所開展滬深300ETF期權交易,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開展滬深300股指期權交易。這是近五年來場內股票期權首次增加標的,市場期待已久。

點評:增加股票期權標的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對於股票市場和期權市場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市場的500多隻ETF和近3000只個股都是股票期權標的,其聚集效應和對現貨股票市場的促進作用十分顯著。

■基金子公司規模今年前三個季度縮水8400億

在去通道的背景下,基金子公司持續處於降規模狀態,業務也向主動管理轉型。日前基金業協會發布的9月份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產品備案月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基金子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規模為4.41萬億,相較去年底的5.25萬億,縮水8400億。

點評:基金子公司業務規模持續下滑,主要還是受到資管新規的影響。在去通道、去槓桿、去嵌套的背景下,部分基金子公司的資管產品正在清理、有序退出,相應規模也逐步減少。尤其是基金子公司要清理大量通道業務,以淨資本約束為核心開展業務,以後走主動管理產品的道路。

招銀理財推客群分層 理財子公司欲破融合難題

拿到開業批文僅過去四天,11月5日,招商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招銀理財在深圳正式宣佈開業。背靠母行招商銀行“零售之王”的高光,招銀理財光速入局欲在資管市場分一杯羹。在高管架構方面,招銀理財選擇了“自家人”,從原有的理財團隊、自有團隊調任高管。值得注意的是,招銀理財此次首推客群分層運營模式。

點評:這一做法也是希望招銀理財能夠“繼承”招行零售財富管理領域的客戶基礎和分層優勢,以便更有針對性地為每一類客群發佈不同產品。事實上,理財子公司與母行的融合問題一直受到外界關注,客群分層運營模式能否打破渠道融合難題仍有待觀察。

藝術品投資機構盛世投資已註銷 45傢俬募疑似失聯

11月6日,中基協公示了第三十批疑似失聯私募機構。至此,今年共公佈了六批合計394家疑似失聯的私募。而若在5個工作日內,這些私募機構未聯繫協會,則被認定為失聯私募。在疑似失聯的私募中,不乏本身或關聯方小有名氣的機構:有機構發行了國內第一隻古代瓷器藝術品基金;有機構今年還曾位列兩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股通股東名單內;有機構去年因操縱市場被罰沒超5000萬元,遲遲未交後被證監會催告並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三、信託動態

■ 信託投資轉換賽道:“賣私募”入股市

信託銷售私募產品的積極性正在提高。從信託公司和私募機構人士處瞭解到,近期確實有部分機構在洽談溝通私募產品上線的合作業務。對於信託代銷私募基金產品的“熱絡”,多位信託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嚴監管下,房地產信託、通道業務受阻,信託公司財富管理部門業績壓力驟增;另一方面,信託公司自身的轉型需求和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驅動其更多地關注私募基金產品。

點評:如何滿足高淨值和超高淨值人群的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無疑是信託公司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重頭戲。短期來看,信託公司的產品線比較單一,資本市場的投資能力不足,引進優秀私募產品是增加客戶粘性的優選方式,長期來看,信託公司還需要加大產品開發力度,為高端客戶提供更加風險的產品配置選擇是必由之路。

上市公司萬億理財流向:信託和私募成新寵

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上市公司理財熱目前似乎正在逐漸降溫。截至11月7日,共有1095家A股上市公司在今年認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1.12萬億元,涉及理財產品17401只,與去年同期相比,規模與數量分別下降35.71%、23.86%。降溫的背後,或是宏觀大環境趨緊,上市公司資金面緊張,以及理財產品收益大幅下降的現實。目前,近8成上市公司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在5%以下。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連續19個月下降,更高收益的信託和私募產品,正在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新寵”。

點評: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一個企業財務管理的正常行為,關鍵在於其主要目的和企業經營發展的關係。總體來看,長期過高規模或過大比例的購買理財產品,就與企業的本業經營沒有益處,這種企業就值得投資者警惕了。

■ 北京市備案慈善信託25個,信託財產規模達1.12億元

目前,北京市慈善項目已從傳統救助領域,拓展到法律援助、心理援助、公益項目孵化等30多個領域。近年特別是自《慈善法》頒佈實施以來,北京全面提升慈善事業水平。有媒體記者近日(11月7日)從北京市民政局獲悉,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備案慈善信託共有25個,信託財產規模達1.12多億元。

■ 100億大手筆!華能信託與牧原股份合夥養豬

11月9日,牧原股份又拋出一件新鮮事:公司計劃與信託公司華能信託合資設立經營生豬養殖項目的標的公司,未來1年內華能信託投資總規模預計不超100億元,牧原股份投資總規模預計不超110億元。根據牧原股份與華能信託的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合作投資生豬養殖項目事宜達成以下合作意向:華能信託擬與牧原股份合資設立經營生豬養殖項目的標的公司。未來1年內,華能信託投資總規模預計不超過100億元,牧原股份投資總規模預計不超過110億元。

四、市場觀察

■ 信託公司的日子沒有想象中難過

今年的信託業市場,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或是房地產調控。進入四季度,房企融資調控已持續了一段時間,形勢發生了何種變化,對房地產和信託機構分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主要變化:

1、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融資額度控制口徑依然保持,在具體執行層面也十分嚴格,房地產企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形勢,融資額度緊張,資金成本隨之上漲,如今又即將進入年底,資金需求驟然上升。

2、從信託機構的情況看,並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負面影響。統計數據顯示,房地產信託的規模最近幾個月環比雖然持續下降,不過多家信託公司人士均反映,信託業目前的形勢非常平穩,並未如外界所宣稱的那麼艱難。

3、總體上很平穩,結構上的變化也很明顯。房地產融資由於額度緊了,但費用上漲了;平臺由於個別地方政府發債比較多,費用在下降;現階段資本市場行情不錯,量新增了不少。

4、雖然房地產業務規模在下降,但信託機構的形勢還是頗為平穩的,調控已有多時,各家機構都有相應的業務調整方案,首先下降的主要是新增規模,總規模穩定,並且結構上有所優化。

5、在業務層面上,從通道向主動管理轉型,比如,同樣一筆業務,以主動管理的形式去做和以通道形式開展,對信託公司的差異明顯,費率上大概相差100BP左右。

信託公司多業務層面試水區塊鏈

目前,很多行業按照中央對於區塊鏈發展的產業融合要求,正加大相關研究工作或加速實際應用的推進節奏。處於嚴監管環境,進入行業轉型“深水區”的信託業,如何在理論思考和業務實操邏輯方面擁抱區塊鏈,有效發揮其去中心、分佈式、自信任、公開透明、不可篡改、集體維護等特性優勢?

主要觀察:

1、近年來,一些信託公司在科技賦能金融的積極探索過程中,新添了區塊鏈這一利器。中航信託試水性地發行了首單基於數據資產的信託產品。萬向信託試水推進家族信託的區塊鏈服務,力爭在客戶數據、交易結構設計、法律方意見出具、資產配置、智能合約等方面,實現不可篡改、高效、合規等價值。華能信託協助百度聯合相關方發行了國內首單區塊鏈技術支持的ABS項目。雲南信託與招商銀行推進區塊鏈ABS系統合作,以數據入鏈共享、公開透明、不可篡改,方便投資人瞭解ABS的底層資產和還款流水信息,同時,推動未來產品設計與評級等功能。愛建信託成為中國煤炭貿易區塊鏈標準與檢測工作小組創始成員單位之一。

2、基於歷史的探索,未來信託業還可在多個業務層面,繼續試水區塊鏈技術。在消費金融信託業務上,徵信方面的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經常導致信託公司面對用戶(申貸人)多頭舉債、隱瞞償債能力等情況;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上,一個重大的難點和風險是無法確保標的資產的真實性;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偽造倉單、供貨等虛假交易信息,實施騙貸的情況屢見不鮮,讓信託、銀行等供應鏈金融參與方望而卻步,他們目前基本只能進行財務信息的核查以及融資風險與收益的計量;在家族信託、慈善信託等領域,隨著客戶意識的增強以及參與者的不斷擴增,區塊鏈的潛力也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