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法专家到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马怀德说,从1984年起自己的人生好像就和行政法连在一起

  监察体制改革及立法是他用力最多的领域之一,他当时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在后来的监察体制改革中得到体现,并被监察法立法所采纳

  无论是怎样游刃有余地行走于庙堂之间,洗尽繁华,他始终淡定从容地执著于学术研究和教师角色

  法治周末记者 吴晓锋

  学霸、师从名家、新中国第一个行政诉讼法博士、著名行政法专家、政府智囊……这些标签早已贴在他身上。

  马怀德,中国行政法学会会长,中央多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法律顾问,5月22日,他又新晋了一个重要身份——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这位行政法专家如今华丽转身,成为有“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之称的中国政法大学第10任校长。他将如何诠释新的角色,大家满怀期待,也拭目以待。近日,法治周末记者专访了马怀德。

  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者

  马怀德对记者说,从1984年起自己的人生好像就和行政法连在一起。那时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读书,翩翩风度的罗豪才等先生讲授的行政法课深深吸引了他,而此时,行政法作为新兴学科展现的光明前景让他更加热血兴奋。

  本科毕业时,恰好中国另一位行政法学先驱、中国政法大学应松年教授招收行政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于是,他投身应松年门下专攻行政法学。1990年,他提前考上诉讼法名家陈光中教授和应松年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1993年成为新中国首位行政诉讼法博士。

  由于师出名门,马怀德有机会年少出道,读书期间便跟随导师参与到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起草工作中。自此,马怀德的行政法人生一路开挂,学术、立法、顾问、谏言、辩护……一个不落,重重光环加身。而光环映照下,正是这20年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实践的快速发展之路。马怀德以经纶治世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投身这一伟大的历史洪流,而机会也总是垂青那些奋斗者。

  1999年,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条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加快了行政法制建设进程,国家急需行政法律人才,一系列的行政立法需要专家,政府依法行政需要法律顾问,国家行政机关也需要咨询专家,除了他的老师辈的几个专家,他成为新一代拔尖人物。“他在他的同辈中又是最年轻的,他温和,却又热血;他在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建树独树一帜,学术造诣深厚。所以他很快脱颖而出。”他的老同学这样评价他。

  比如,他的博士论文是谈国家赔偿法,这在当时是全新的,答辩的时候基本就成了大家在问马怀德某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倒不像是考官与考生的对立。

  他全程参与了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后来又参与了行政处罚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监察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

  他先后担任过十几个部委、省市的法律顾问或咨询委员,出任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咨询委员、中纪委特邀监察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等。

  他抓住了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牛鼻子——法治政府建设,并在这块园地深耕细作,成为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者、建言者。

  2005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

  2005年12月,他走进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讲课,内容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2007年,他首次提出法治GDP的概念,并建议将其列入官员政绩考核,用以纠正唯经济GDP是图的畸形政绩观。

  2010年,法治政府研究院发起设立“中国法治政府奖”。

  2013年,法治政府研究院利用自身研发的“法治政府评估体系”为100个城市法治政府建设作全面评估。

  建设法治政府领域的新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可马怀德总能及时关注、研究、发声,写文章,做讲座,每年都在讲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每年都不雷同。

  2011年,他关注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行政程序和激励监督机制,进一步让信访工作步入法治轨道。

  2015年,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任务,他指出法治政府建设应重点实现四个转变: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科学化;行政权责和组织程序法定化,监督问责常态化,法律实施和执法激励制度化。

  2016年,他提出以“放管服”改革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党的十九大后,他指出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问题,应该抓住“关键少数”。

  2017年,马怀德获评CCTV年度法治人物。当时的推荐词评价他是“行政法治大厦的建设者”“传播法治精神的布道者”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者”。

  2016年5月17日,马怀德还受邀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并作为唯一的法学学者发言。

  今年1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马怀德重点谈到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不作为”问题,建议建立健全法治政府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予以问责。

  监察改革建言者

  马怀德没有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局限在法治政府一隅,近几年的重大法治改革热点问题他都有涉及,监察体制改革及立法是他用力最多的领域之一。当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拉开序幕,马怀德便成为这项重大改革的参与者、建言者。

  马怀德受聘担任中纪委特邀监察员和监察学会副会长多年,曾三次参加时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主持的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就反腐倡廉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

  他提出制度反腐的重要性,认为源头反腐需要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政务公开法与行政组织法等法律,得到了王岐山的肯定。

  2016年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后,他多角度全方位分别从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工作,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探讨和建言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和要点,提出监察法立法思路和重点等。

  记者感叹那段时间他密集地撰写了那么多文章,发表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短短三年时间,在中国知网下载近万次。

  能够称得上重大政治改革的事件并不多,一个法学专家赶上了这一历史赋予的课题,自然激发了其经世济民的热情和担当。马怀德当时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在后来的监察体制改革中得到体现,并被监察法立法所采纳。

  2017年11月7日,中国人大网公布监察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时舆论高度关注,各方积极建言献策。

  11月20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与反腐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行政法学会名誉会长应松年担任该中心主任。

  仪式之后,该中心与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联合举办国家监察法立法座谈会会上,马怀德围绕几个热点问题发表意见。

  针对学界普遍关注的监察立法与宪法的关系,马怀德建议先修改宪法再制定监察法。

  “我在相关座谈会上提出,希望修改完宪法之后再通过监察法,然后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马怀德对记者说。

  对于留置措施取代过去的“两规”做法,马怀德认为是监察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成果,但监察法草案应对留置对象、留置程序、留置场所等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018年3月,监察法正式通过后,马怀德成了宣讲员,各大报刊杂志可见他的专访和署名文章,他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机关、单位、高校等的讲台上。

  大学校长 校之灵魂

  无论是怎样游刃有余地行走于庙堂之间,无论是一个多么出色的智囊,洗尽繁华,马怀德始终淡定从容地执著于学术研究和教师角色。

  他曾经对记者说过:“希望专注于学术,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让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和行政法学能够往前再迈进一步。”

  2019年5月22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已经31个年头,在副校长职务上也13年的马怀德出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有中国政法大学早期校友对记者说起马怀德的过去,并把他与江平校长做比较。

  “很早的时候,马怀德就有机会调到国家行政学院做法律部副主任,这比他当时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级别高,而且等于半只脚跨入政界,但马怀德还是选择了坚守中国政法大学,喜欢这里有更多的莘莘学子,喜欢教育。江平校长也是,‘文革’后恢复安排工作,好朋友王家福希望他去社科院法学所,而最终江平还是选择了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国政法大学,他喜欢做老师。”他说。

  2017年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就法治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这个法学教育重镇更加倍受瞩目地进入公众视野。已经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中国政法大学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确立为今后的建设目标。这对于此时走马上任的马怀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宣布任命的会上,马怀德表示将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准确把握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据悉,马怀德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法大的五位终身教授,问计求策,然后就是召开青年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倾听意见建议。

  “师生有所呼,学校有所应。”校园网很快出现了“网上投诉”板块,学校制定了《投诉建议处理办法》,师生对学校管理中的问题都可以在线上投诉、提出建议,职能部门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解决。

  有中国政法大学老师私下对记者说,马校长不愧在中国政法大学做了13年副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和师资状况非常了解。

  “之前中国政法大学的各个学科基本上都有着那一领域的全国领军人才,但现在那批人都面临退休的问题,而由于一个时期不能近亲繁殖的规定,中国政法大学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又没能留下,现在在领军人才方面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这可能是马怀德履新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该人士称。

  近几年高校的人才大战确实看得人瞠目结舌,东部有的学校已经开出了1000万元的安家费来挖一个学科带头人。很多有点分量的学者待价而沽。

  从全国来看,近两年来的人才大战,确实让教师队伍有点人心不稳。很多有“帽子”的教师要么被看上、挖走,要么自己盯着条件更好的高校。这是当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那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马怀德回答:“国家对公办大学教师薪酬待遇可以考虑设定最高限,‘双一流’高校不得向非‘双一流’高校挖人才。同时,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并重,学校要从情感上关心、政策上激励、制度上保障教师,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关注他们所思、所长、所需,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最大支持。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做到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所谓大学,是因为有大师,是大象无形的精神家园。

  大学校长,更被寄予了神圣的精神光芒。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个出校长的大学,从首任校长钱端生,到后来的江平,都是在法律圈封了神的人物,不知“众望所归”的第10任校长马怀德能否再为中国政法大学缔造神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