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是如何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睡覺的?

用戶4474589971


我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越南戰爭時期,我軍的一個戰士因為受傷被運輸到後方接受治療。醫生和護士正在為他處理傷口,但是這個戰士卻一直是昏迷狀態。醫生以為他暈厥過去了,急忙讓護士搖醒他,讓他保持清醒。好不容易把他弄醒了,這個戰士開口就是:“我好幾天沒睡覺了,太困了。”隨後又倒頭睡過去了,任由醫生處理傷口也沒被疼醒。

雖說人上了戰場,精神是會保持一種高度亢奮的狀態,神經蹦的很緊,沒那麼容易發睏,可能幾天沒怎麼睡覺還能保持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但是睡覺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每個人必須都要滿足,不可能因為處於戰場這個特殊的環境而改變的。士兵上了前線,最多就睡眠時間和睡眠習慣發生變動,但怎麼變都不可能不需要睡覺的,戰鬥打得再激烈,吃喝拉撒睡這幾種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都還是需要的。

在以前的戰爭中,士兵只有到了後方休整的時候才能安安心心的倒頭大睡,很多士兵在這種情況幾乎就是倒下睡個一兩天,飯都不吃了。還有一種情況就和我上文提到的一樣,士兵前線受傷了,運輸到後方治療,士兵乾脆就趁這個機會趕緊“補個覺”,哪怕身上的傷口還在劇烈的疼痛,多日未好好休息的士兵還是能安然入睡。

在前線的士兵可就沒有那麼舒服了!哪怕是處在槍林彈雨,火炮四射,隨時都有可能陣亡的前線,人還是得睡覺的!由於前線戰鬥的變數極大,可能連續打個一天一夜,可能半個小時就結束戰鬥,這也導致了前線戰士睡眠很不規律,只能抓住戰鬥空擋睡個覺,而且還不能深度睡眠,在激烈交戰的前線睡熟過去是非常危險的,萬一敵方突然發動進攻,這邊還在睡覺,非常容易處於被動。

至於說到了現代戰爭,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了。現代的戰爭已經很少需要陸軍短兵相接,殊死搏殺,現代戰爭都是用飛機和導彈一陣狂轟濫炸,把敵人生有力量消滅的差不多了,最後才由陸軍出場收尾。而且現在大國的陸軍裝備精良,信息化程度很高,遇到阻礙或者未知情況完全可以直接呼叫飛機或者武裝直升機火力支援一番,完全不用像以前那樣靠人衝上去。而且現在機械化程度也高,完全可以做到短時間內把士兵運輸到安全的地方休息,只留下少數留守值班警戒的士兵即可。


Mister李


任何時候都有極限。記得當年在南疆邊境線上作戰時,每天都是高強度的,夜晚站崗時掙大眼睛👀掃視,下崗了躺床上就著了,迷迷糊糊感覺有蟲子咬,順手抓住掐死往蚊帳上一抹,明知道是臨床的戰友去村老鄉家去了(因為老鄉家一層養牲口二層住人),太困了(இдஇ; )不想┐(─__─)┌來,第二天數血跡和蝨子屍體27處,難忘的記憶!


大兵永建


據我父親講,部隊到村裡第一件事是吃飯,第二件事是燒水泡腳,第三件事是睡覺,事實不是網友回荅的那樣睡不著,什麼兩三個小時,由於急行軍步隊十分疲勞,倒在炕上呼呼大睡了,十分香甜,根本沒有失眠那回事。

據我村的老八路講,上了戰場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十分勞累,累的人受不了,想死,死不了才是可怕,我聽了有些不理解,後來在雜誌上看到杜聿明的抗日部隊在穿越緬甸原始森林時,有很多士兵吃不了苦,下跪請求別的士兵打死自己。

在八六年認識一位解放太原的老兵,他說打仗很辛苦,下著下雨躺到地下都能睡著,不是有的網友回荅的什麼睡覺還有適應期,過了適應期才能睡著,打仗的辛苦超過人的想象。

有句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苦在死的前面,只有打過仗的才能理解,現在人想象中的戰爭中槍林彈雨,睡不著,失眠,實際上不存在,因打仗極度疲勞,躺下人很快就睡著了!


郭成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要分為老兵和新兵。

新兵上了戰場,會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興奮。

這主要是隨時可能死亡,導致神經系統的高度緊張。

這種情況下,新兵上了戰場頭幾天,睡眠時間是非常短的,根本睡不著。

偶爾睡一下,通常是似睡非睡的幾十分鐘而已,可能瞬間又驚醒。

這有一個適應期,有長有短,短則幾天,長則個把月,但最終都會適應。

適應了以後,士兵會有戰時的作息規律,也就是白天戰鬥,晚上睡覺。

或者是白天睡覺,晚上戰鬥行軍。

即便如此,睡覺時間也不長,士兵很容易就會失眠,睡眠通常也只有三四個小時。

個別的新戰士,有一個月以上幾乎沒怎麼入睡的情況,人都要垮了。

至於老兵就要好得多,他們作息比較有規律,能夠睡得著。

即便是槍林彈雨的戰場,只要敵人沒有攻打過來,他們也能倒頭就睡,這是新兵做不到的。

不過,老兵也有自己的特點,就是在發動攻擊前,或者敵人進攻前,通常會有個特別寧靜的時期。這段時期,新兵是可以睡著的,但老兵們就做不到。

這主要是老兵們更明白,下面隨時可能爆發一場敵死我活的血腥戰鬥。

但無論老兵新兵,只要在戰場就會破壞以往所有的作息規律,包括睡覺。

老戰士胡玉海回憶中越戰爭時期: 到醫院睡覺,女護士給我量體溫,一碰我,我上去一巴掌,以為有敵情。看電視,特別激動,出來個人就嗷嗷叫。晚上睡覺還象在哨位,一有動靜就伸手抓電話。給護士長說對不起,她說,沒事,下來的都這樣。

榮久華參謀: 八四年那次參戰,守了一個多月,全連一百八十多人,下來八十人。有個班,加強班,十五人,就剩二人。準備先洗溫泉,一到曼棍,武器一扔,倒地上就睡,最長的睡了三天,送的好東西都沒人吃。首長說,睡吧,過三天再說。


薩沙


當年,長江發大水,新聞聯播整天都播放抗洪搶險的人民子弟兵,常又鏡頭拍攝到累壞了的子弟兵,就倒頭在溼淋淋的大壩上睡著了,讓觀眾看了心理非常痛心,為了保衛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子弟兵真的拼了,也實在是太累了。

其實,戰爭年代也一樣,累了就會睡覺了,沒有什麼特別的,戰場怎麼了,難道因為在戰場上,就不睡覺了,人都得吃喝拉撒,顯然是人體生理現象所需。

網絡上充塞著新兵上戰場睡不著的文章,都是扯淡不可信的,新兵也是人,一天、兩天、三天不睡覺,試試看?人沒準渾渾噩噩,無精打采,如行屍走肉一般。

新兵蛋子,初上戰場,或許會嚇尿,技戰術動作失調,有的甚至手中有槍,就是不敢摟火,有的乾脆就是閉著眼扣扳機,那都是菜鳥的行為,缺乏炮火槍彈的洗禮。

身邊戰友倒下了,鮮龍活跳人,瞬間,就成了僵硬的屍體,聞到血腥味的菜鳥,用不了多長時間,只要在一場防禦戰或一次進攻時,能有幸存活下來,就成了妥妥的老兵,當兵的,就得在戰鬥中成成。

打仗有時不一定很累,關鍵是精神高度緊張,心跳絕對加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火炮洗地,航彈呼嘯,槍彈亂噴,血肉橫飛,除了刺激還是刺激,以至於聞到血腥味就來勁了,如吸毒者嗅到白粉味般亢奮。

戰鬥間歇,當然精神鬆弛了,人會感到非常累,都會就地打盹,呼呼地進入夢鄉;因此,士兵們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照樣正常睡覺。

當然,就別奢望席夢思彈床般舒適了,在塹壕內挖個藏身洞睡下,對士兵來說,都是非常幸福了,至少可以避開流彈的襲擾。


國平軍史


個人感覺這第一點老兵在戰場上睡的肯定比新兵要香,第二點能在戰場上睡好的士兵大多是經歷長期戰爭的老兵。對於剛上戰場的新兵來說不尿褲子就是很好的表現,因為真正要從事隨時送命的“工作”需要極大的勇氣,不是咱們在這動動嘴皮子覺著上戰場只要有英雄氣概就行。真正的老兵都是那些在一戰、二戰時長期經歷生死的戰士,他們最有資格。目前來看只有美軍處於最頻繁的各類軍事行動中,其次是俄羅斯及其北約一些國家。好處是現在沒有槍林彈雨的戰場,只有到處的火力覆蓋以及精確制導和大威力殺傷彈藥的天下。

從最近的幾場現代化戰爭看看吧,在解決制空制海權後,陸戰部隊要做的就是平穩推進,然後佔領,他們正在從一支野戰兵種淪為應付治安巡邏的“警察”,他們最激烈的戰鬥不是發生在與敵軍交戰上,而是絞盡腦汁如何與武裝分子作戰。

現在戰爭模式和戰場形勢也與一戰二戰有本質的區別,二戰時雖然開始多為運動戰,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大防線”作戰,也就是說在防線後面上百里基本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睡覺,敵人就算突破防線也不會跑到跟前來,機動能力還是太低。而現在則不同,就算前面有穩固防線沒有被突破,腹地後上千里的距離仍會遭到敵人快速攻擊,現在的立體作戰和兵力投送能力與二戰不在一個次元。現在陸軍作戰完全可以在當天任務結束後迅速退回就近的軍事基地,第二天重新攻擊作戰,或者就地建立防禦工事,根本不會在乎幾百公里的得失,而在二戰戰場要取得上百公里推進的成績則需要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行動。

二戰東線戰場,一名黨衛軍士兵在戰友的警戒下安然入睡,儘管對於世界人民來說他們是侵略者,但對於同一個戰壕的士兵來說他們是最信賴的戰友,能將自己的生命託付給對方。

雖然說是老兵能更加適應炮火連天的戰場,但真正能睡踏實的又有幾個,也正是因為這樣大多數部隊會在作戰一段時間後到後方進行修整,這時的士兵才算得到真正的休息,當然這也要根據戰爭形勢定奪。在戰場上持續作戰會極具消耗士兵的體力,雙方都不是“超人”,因此要在戰鬥間隙時抓住這寶貴的時間迅速休息,補充給養,而這時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只有身邊的同伴、戰友。

當然在現代戰場已經完全不需要“人力警戒”,現在各種戰場搜索預警雷達,偵察機、預警機乃至觀測衛星都能讓指揮部實時掌握戰場情況,也就是說敵人的一舉一動基本都在掌握之中,所以如今在戰場能否安然入睡只能看士兵們心大心小的問題。有的或許整天為自己的生命擔憂,肯定睡不踏實,有的則看開一點隨時準備犧牲,睡眠質量就好。

論老兵是如何養成的,從二戰以後美軍幾乎一直在不間斷的軍事行動中,加上其強大的裝備優勢,作戰實力絕不容小覷。

最後通俗一點講就是“環境所致”,本人上大學的時候下鋪一哥們每晚打呼嚕,我準備了N多團成球的手紙扔他,後來乾脆就跺腳,鬧得整個宿舍都睡不著。到了大二下半學期,只要它不打呼嚕我們都睡不著了。現在工作了,中午吃完飯趴著睡會,如果周圍極其安靜那必定睡不著,如果有一些噪雜的背景聲音則很快睡過去,相信長期在前線的老兵們一定也有這個“毛病”。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大家的交流與探討,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士兵在前線打仗是怎麼睡覺的?

士兵在行軍路上,在前線只要能睡著,不管什麼方式(不管靠著,坐著都能睡,戰場沒那麼多講究)就是休息了。


我們的士兵大家應該經常能夠看到他們背上背的揹包行囊,裡面有軍被,墊子,涼蓆,或鞋子,臉盤等生活用品之類,當然現在改成了揹包,裡面有睡袋之類的東西。

有了這個揹包,戰士們不管是在行軍的路上,還是在戰場上,隨便找個較安全避靜的地方,或山洞,挖的防空洞,巨石底下;樹下,路邊,把被子睡袋一撲,就可以睡覺的。基本一有時間就會讓士兵休整睡覺,當然會有人站崗。



在戰鬥可能環境更艱苦,有時候連續奮戰幾天就沒睡覺的也有,打完仗才休整;在那裡睡一般在後方有簡易宿營地營房之類,,山洞,防空洞之類,一天兩天不睡覺,隨時隨地都睡得著,這是真的,前不久新聞報道,一位搶險救災的士兵;嘴裡吃著飯就睡著了。


現代野戰軍都是有軍用帳篷的,有餐車非常現代化:




牛頭馬面兩鬼


在一線的救災現場,我們經常會發現倒地就睡的消防官兵,他們經歷沒日沒夜的戰鬥,實在是堅持不住了。人是有極限的,誰都受不了幾天幾夜不睡覺,就拿體力和意志力最強的特種兵來說,也只能保證三天不合眼。在前線作戰的士兵,他們每天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連睡覺都要睜著眼睛。

在一戰的塹壕戰中,士兵有時連續好幾個星期都得在戰壕中度過,而戰壕裡的環境很差,很多士兵身上都長滿了蝨子。在戰鬥間隙時,士兵就可以休息了,如英軍通常留三分之一的人站崗,三分之一的人工作,剩下的人則睡覺,當然,在戰壕裡睡覺沒有床,士兵們只能倒地就睡,或是趴在工事下打盹,睡覺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一般在四小時左右,畢竟其他人也要休息,誰也不知道敵人下一次進攻在什麼時候。

士兵在行軍中都會背上生活用品,其中軍被是最顯眼的,休息好了才有力氣打仗,只要部隊下達休息的命令,士兵就可以隨地攤開軍被,然後休息,只需少量人員輪崗站哨就好。一旦到了槍林彈雨的戰鬥中,不管士兵多久沒睡覺,就必須保持清醒頭腦,集中精力。二戰時美軍為了集中精神,他們揹包裡通常放著一袋咖啡,除此之外,美軍還經常在皮膚上塗辣椒製品,以保證自己清醒,在戰場上保持清醒即能救自己的命,也能救戰友的命。

在對越戰爭中,我軍在面對越南的氣候,感到非常不適,那裡氣溫高,溼度大,所以我軍挖的貓耳洞通常會有很多水,士兵通常將水放掉,使貓耳洞變成泥地,然後再找來一些草和樹枝,戰士們就裹著雨衣躺在上面睡覺,時間一久戰士們的身體大部分就陷進泥土裡,這樣即解決了保暖問題,又有良好的隱蔽效果。


兵說


據說人七十二小時不睡覺,精神就會出問題。各種折磨人的刑訊裡,不讓人睡覺,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可見睡覺這種生理需求,平常是咱們不注意而忽視掉了。現在想來,所有軍事作品當中,似乎都會提到睡覺的問題,把這個做為老兵新兵的分水嶺,說老兵不管槍林彈雨,屍山血海,一但有機會,立刻倒頭就能睡著,新兵呢,各種緊張不安無法安睡,要吃幾次虧,活下來,熬成老兵了,才懂得抓緊時間睡覺。朝鮮戰場,嚴酷的高寒環境下,多少部隊整排整連成編制的凍死,可想而知,那種環境下,不用半夜出任務,有個避風的地窩子,就是一種幸福。



二戰期間蘇聯戰場的冬天,一戰期間泥濘的戰壕對峙,一直到對越自衛反擊,以及後來的輪戰,戰地戰壕裡的高溫高溼,什麼戰壕腳,爛襠病比槍林彈雨威脅還大,多少為了後方歲月靜好而負重前行的戰士,最大的奢求,不過是熱湯熱水把自己洗乾淨,然後好好睡一覺?說明戰壕裡防炮貓耳洞裡窩著睡幾個月,也非老兵所願。

老電影上甘嶺裡,連長從前線回後方指揮部領任務,等待期間就睡著了,師長都捨不得喊醒他。我們是在和平年代裡想象嘴炮一下,但也可以想象槍林彈雨的火線陣地裡,所謂睡覺,多半也就警醒著咪咪眼,勉強應付一下生理需求,很淺的睡一下,恢復恢復體力,以等待接下來的戰鬥,真正想好好睡覺,還得等大戰之後,部隊撤到後方休整,那才是好好睡一覺的時候。在一線前沿,據說活下來的可都是睜著一隻眼睡覺的人。


李三萬的三萬裡


常在電視劇或戰鬥文學作品裡,戰鬥部隊會出現一個詞"休整",這"體整"從字面上可窺見內容,就是人員的休息,給養的補充,恢復戰鬥力。

人的體能靠什麼,吃飯(能量)睡覺,就象平常有些倦怠,睡上一覺就會好了,說明睡覺的重要。

其實,每個人到疲倦時睡覺都很沉,就象有人說的雷都打不醒。我在部隊當兵時,有夏季和冬季拉練,從事過天天帶上武器裝備走長路,剛開始還好,沒幾天人就疲憊不堪,特別夜行軍,走著走著就睡了,牽著前面的揹包帶,走路都入睡。這不是講故事,人若缺了睡眠那滋味不好愛,人極度疲倦後,飯都不想吃,一坐下就馬上能睡著。

打仗也是力氣活,有敵情那肯定睡意全無,但戰鬥間隙也是要睡覺的,困到極處槍炮聲下都能睡著。從恢復體力保持戰鬥力,睡覺是人最基本的生理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