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朝嘉靖二十六年考取進士登上官場這個舞臺,明朝萬曆年內閣首輔,雖然去世時為萬曆十年,但是其政策影響之深遠,可以說是萬曆一朝四十八年國庫充盈,百姓富裕的輝煌篇章一大半的功勞都要歸功於他,在當時那個朝代,其他所有人都是點綴的群星,只有張居正才是那當空的皓月。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身為江陵人,張居正年少便嶄露頭角,其才思敏捷的聲譽早早傳播開來。

在十五歲考中秀才還沒有正式踏入官場時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

當地的巡撫顧璘認為張居正的文章與常人不同,未來一定輝煌無限,但是太過年少需要壓制兩年控制下少年心氣才好為官,因此在稍作打壓以後公開表示:張居正這樣的人才是國家棟梁之人。

而在不久後張居正也不負眾望考中了舉人,顧璘便將自己犀角腰帶解下作為禮物贈與對方,並說:這條犀角腰帶有些配不上你,你未來一定會佩戴比這個更好的腰帶(隱含高官厚祿的意思)。由此可見張居正年少時便才華橫溢,讓旁人深感佩服。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在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考取進士,改任庶吉士。因為其學問好,為人正直而且能力出眾,徐階等人都十分起重他,並且因為張居正不結黨不報團,嚴嵩在私下對張居正評價也極高。

功名在身的張居正跟隨徐階學習了大量的政務方面的知識,為日後當內閣首輔,掌控明朝這艘巨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時內閣首輔嚴嵩協同其子嚴世藩掌控了絕對的權利,作為不同派系的存在,張居正受到了很嚴重的打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於嘉靖二十九年請假三年考察民間疾苦,在迴歸朝堂之上後等待時機魚躍龍門。並在嘉靖四十三年,因為徐階的推薦,張居正成為太子的侍將侍讀,這一接近太子的行為為張居正後世建立威望,打開人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嚴嵩嚴世藩父子倒臺被清算以後,徐階接任內閣首輔,他帶領自己的學生張居正起草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糾正了很多弊端。

幾年後嘉靖帝去世,徐階也因為過於年邁而致仕,徐階的老對手高栱重回內閣掌控大權,張居正因此再次受到打壓。

然而隆慶帝僅僅在位六年便去世,高栱在皇權更替時依舊口無遮攔專政擅權,因此得罪了新皇帝萬曆的母親李太后,並且因為其人過於霸道不給他人一絲餘地,也招惹了司禮監執筆太監馮寶的厭惡,張居正抓住時機聯合李太后與馮寶扳倒高栱,終於成為了內閣首輔。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在成為首輔之前屢次被打壓,並且曾經深入民間瞭解情況的經歷讓張居正成為了一個實幹家:繼任首輔後他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方案,整頓吏治,富國強兵,並且批判了很多說空話的官員,將當時官場治理的井井有條。而萬曆帝登基時因為年齡過小,所以實際上萬歷帝在掌權之前只是旁聽,李太后身為女子不好出面,馮寶作為太監更是不得文官喜愛,因此張居正完全可以說是明朝的真正掌權人。

在張居正的掌權下,明朝財政從虧損扭轉為盈餘,稅收增長近乎一倍,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張居正推行的一鞭法與考成法,這兩個政策讓明朝再次邁入輝煌。

這裡面還存在一個常人很難注意的要點,便是張居正推行的一鞭法雖然在後世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但是一鞭法本身搭配的是張居正同時推行的考成法與改革監察機制,前者是國家收入的改革,而後者是對腐朽官吏的整頓,在張居正人亡政息以後前者被改成剝削百姓的方式,而後者被廢除,自然好的政策也變成了壞的政策,歸根結底不是政策的問題,而是施行者的問題。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張居正去世以後被萬曆抄家,可以說是年輕時慷慨激昂,中年時人生巔峰,死後人走茶涼的真實寫照。

對此張居正早就有所預料,因為權利才是一切改革的基礎,沒有權利,張居正想讓大明王朝變得更好,那麼就需要絕對的權利,嚴嵩的屈躬卑膝與老師徐階的老好人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張居正走上了權臣的道路。

以一鞭法作為試卷,用考成法作為監管,張居正讓天下所有官員都戴上了緊箍咒,在自己的驅使下捨棄一部分自身利益轉而為國家而奮鬥,然而這等於動了所有人盤子裡面的蛋糕,招惹了數之不盡的怨言,張居正也因此成為了天下官吏都想除去的存在。

張居正說過'吾非相,乃攝也',這句話完全表明了張居正的想法,他知曉自己雖然名義上是內閣首輔,但是實際上的權利早就遠遠超出,甚至明朝已經廢棄的丞相的權利都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因此他已經將皇權的部分掠奪而來,代天行事,其目的就是讓明朝變得更好。

在張居正強硬手段下,他得罪了民間所有地主豪強,得罪了朝堂之上絕大多數官員,甚至連萬曆帝都無法避免。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然而萬曆總有一天是會長大的,皇帝長大以後一定會親政,但是明朝的權利就只有這些,掌控絕對權勢的位置只有那一個,因此權利是否歸還便是一個問題,張居正需要這份權利去推動政策,而萬曆需要拿回屬於自己應有的權利,於是這對師徒,或者說更像是父子的兩人變成了仇敵。

在張居正死後,萬曆便開始了清算,之前權勢滔天的張家成為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而張居正教導十餘年的萬曆便是其幕後的推動者,其最基礎的原因就是張居正動了太多皇帝的權利,這嚴重侵犯了皇室的利益。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不過從張居正其人其行也能看出他並非完人,這也成為萬曆對張居正越來越厭惡的主要因素:

張居正勸諫萬曆要節儉,萬曆哪怕想多花一些就被張居正嚴格訓斥,作為自己的老師與朝堂上權利實際掌控者,再加上父親從小不在自己身邊,張居正實際上扮演了多年嚴父的角色,因此萬曆只能低頭接受訓斥。

然而張居正自身卻不節儉,他出行坐著32人的大轎,吃一頓飯需要幾十個菜,並且一天需要換十幾次衣服,每次都華麗異常而且都不相同。如此奢華的待遇萬曆都沒有享受過,因此讓萬曆如何看待嚴於律人寬於待己的張居正?

更有史料記載,張居正好色,妻妾成群,其豪宅中隱藏的珠寶美玉比皇宮都要多的多,如此對比之下,也無怪萬曆感覺皇權嚴重受到了侵犯,畢竟無論從哪方面看過去,張居正更像是真正的皇帝,這便犯了極大的忌諱,身為皇帝最忌諱的事情便是如此,張居正如此觸碰底線卻不加收斂,萬曆自然將怨恨隱藏在內心深處,等待那清算的一刻。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還有一個張居正子嗣的小故事也蘊含著其被清算的原因:

張居正三個兒子參加科舉,全部中了進士,要知道明朝重舉人的幾率為百分之四,中進士的錄取率為百分之十,加起來一個人中了舉人又中進士的幾率為千分之四,加上讀書人相對基數稀少,這才是古人中舉人就可以稱老爺,當上令人羨慕的特權階級的原因。

因此三個兒子都中進士的幾率實際上相當之低,並且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以權謀私這件事。

雖然張居正23歲中了進士,遺傳因素加上家境好請得起優秀老師,言傳身教之下一家都是進士也是可能,但是二兒子當了榜眼,三兒子當了狀元,這個幾率就更低了。就連萬曆都曾經說過:先生您的兒子當了榜眼,並不是因為考試表現好,而是看在您為國家貢獻的面子上才如此評判。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而張居正對此欣然接受沒有反對,哪怕稍加推辭然後再接受的客套行事都沒有走,並且因為三個兒子都中了進士,加上張居正本身的身份,這導致了之後任何大官的子嗣中進士都被懷疑為作弊走後門,這對國家的名望是一個很重的打擊。

這個小故事表現出張居正此時已經因為權利而過於膨脹,而在張居正去世以前,他還曾經說過雖然三個兒子兩個中了三甲,但是四兒子更能光耀門楣,隱含著四兒子還沒長大就會中狀元的意思,足以見張居正踏上了前往權利深淵的道路。

譭譽參半,明朝最強首輔張居正,欲挽大廈於將傾最終功虧一簣

張居正為明朝帶來了大量的錢財,充盈了國庫革新了吏治,萬曆朝能有數十年富裕生活,並且經受的住三大徵的花銷,其功勞盡歸張居正改革的遺澤。

然而張居正為公嚴厲對私寬厚,失去了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品德,推己言他張居正的所作所為也起到了一個十分惡劣的例子,那就是他告訴了所有明朝文官,究竟一個官員最高能擁有多麼大的權利,能有多麼輝煌的成就。張居正用這份權利去為明朝做好事,但是他控制不住後人爭奪這份權利去做壞事,因此張居正一生可以說是譭譽參半,福澤數十年而遺禍數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