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怎么解?九平有话说

纠纷怎么解?九平有话说

没有调解不了的矛盾纠纷,是因为他心里有一杆公平正义的秤

纠纷怎么解?九平有话说

“我家娃娃可惹下乱子了,不知道人家家长要咋告我们呀。”甘泉县桥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杨某,忧心忡忡来找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想让他出面调解孩子在学校把同学碰伤的事。

没想到两方家长一见面,还没等樊九平开口调解,另一位家长白某手一挥说:“这又没啥事,都是娃娃们打闹没注意。”

杨某连忙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一切医药费用和精神损失。

这一次调解,樊九平没能说上话,就在两位家长握手言和准备离开时,他却喊来了一直都不知情的老师。

“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融合,共同把孩子们培养好、教育好。”樊九平说。

22年来,樊九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有些经了法院都执行不了的事,经过他说和,都有了圆满的结局。

2018年,甘泉县被延安市评为创建长安杯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可以说倾注了像樊九平这样一大批基层调解员的心血和汗水,这些从群众中走来的“草根”调解员,不仅给乡村社会解决了诸多矛盾纠纷,也给基层群众带来法律与情理的处事思维。

纠纷怎么解?九平有话说

小事不注意,眨眼变大事

刚坐下,电话铃声就叮铃铃响起。“樊书记,这账还得你来算……”“九平,村民又把打井队的路堵了,你赶紧来……”“樊书记,这低保能不能继续让我吃上?”

村头村尾、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他的身影。村里的大小事情,他常常当成自家事情来办。替人“说事”总能做到依据事实,公平公正。

一天下午,正在整理档案的樊九平接到电话。“樊书记,你赶紧过来,再不来就要死人了!”

原来,郝某养的羊吃了刘某家的庄稼,两个人在地里打了起来,谁也拉不开。

樊九平赶到地里,看见两个人正扭打在一起,一个披头散发,一个灰头土脸。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两人从地上拉起来。

“怎么?淑女形象不要了?”樊九平将两人隔开。“脸抠烂了,看你们明天还咋见人!”“看这一身花花衣服,都糟践成啥样了!”几句话下来,气氛缓和了许多。

樊九平耐心劝说着,时不时拽上几句说书段子,竟把两人逗得没了脾气。

他把羊毁坏的玉米苗和黄萝卜苗悉数查看了一遍,根据当下产量和价格,估摸着值200元。

郝某从衣服口袋里摸出两张百元钞票递给刘某。刘某尴尬地低下了头,双方相互致歉握手言和。

樊九平说:“别看这是一件小事,要是不去处理,这两家就成了仇人。万一打出好歹来,事情就闹大了!”

他这“说事”的本领,还要从“说书”谈起。

22年前,樊九平是一名说书艺人,是陕北说书大师张俊功门下弟子。

1985年,只有17岁的樊九平背上一把三弦,开始四处说书。他和徒弟们“浪迹”于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地农村,见了不少世面,也练就了能说会道的本领。

演出之余,他经常把遇到的有趣事情编排在他们的演出里。

在宜川县云岩镇说书时,遇到一位老人,经常来庙会听书。老人穿着一件单薄的黑夹袄,双手抄在袄袖里,佝偻着瘦弱的身体。

据当地村民说,这个老人有六个儿子,个个过着好光景,可是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樊九平看见老人恓惶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把他的事编成故事,在庙会上唱。

几天后,这件事情就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几个儿子迫于压力,急忙把老人接回家,轮流赡养。

樊九平说,他没想到一个简单的说书故事,竟然解决了老人长期无人赡养的问题。

从那以后,他更加热心肠了,遇到矛盾纠纷就主动帮忙“说事”。几次成功调解后,“九平说事”便开始小有名气。

2003年,樊九平回到了村里。既会“说书”又能“说事”的他,有见识、懂道理、有正义感,乡亲们遇到难解的疙瘩就主动找他帮忙调解。

李家修房挡了刘家的大门,杨家建大棚占了邻家三分地……这些农村经常发生的鸡毛蒜皮的事情,却能成为影响邻里关系、村内和谐的罪魁祸首。

在他眼里,矛盾纠纷没有大小,他常说:“当时能处理,人命案也能避免;当时不处理,小事也能变大事。”

渐渐地,“有事找九平”成了远亲近邻的共识。

纠纷怎么解?九平有话说

樊九平(右二)调解村民与工程队矛盾

大事讲方法,兼顾法理情

“走东家到西家,化解矛盾解疙瘩。邻里和谐紧握手,儿女孝顺老无忧。夫妻复婚重新过,小事化解无大祸。田间地头把道理讲,化解了矛盾无上访……”

这是樊九平为“九平调解室”写的陕北说书。说书段子里的内容,是他日常工作写照。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域旅游的兴起、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各类矛盾纠纷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2014年,“九平调解室”成立后,作为调解室主任的他对调解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2017年5月,樊九平在排查矛盾隐患时,发现玉芽沟村建设垃圾填埋场的项目,占地面积与前期征地面积不符。

施工前期,征收玉芽沟村土地3余亩,可施工队在实际建设时,占了将近9亩地。涉及的十几户村民情绪异常激动,有集体阻工的苗头。

樊九平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第一时间向乡党委、政府领导汇报。

他和几个村干部连夜走访了相关的十几户村民,及时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组织施工方和玉芽沟村民代表,在调解室反复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方案。

经多次协商,村上确定了补助标准,当场签订了协议。这次提前介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也避免了一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凭借他的热心肠和“软硬兼施”的智慧,矛盾隐患早排查、早介入、及时了结,大大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

2018年冬天,榆树沟村民周某和老婆闹离婚。屋漏偏逢连阴雨,周某开着借的车从下寺湾法庭回来的路上,满脑子都是“离婚”二字,竟撞进了白某正往回家赶的牛群里。

白某一条腿受了伤,一头怀着牛崽子的母牛被撞死。

白某在志丹县和西安辗转三次住院,花费了近8万元医药费。樊九平心想,周某的离婚官司还没断明白,不能再吃官司,就主动帮忙调解。

他到距离桥镇村55公里的志丹县医院,与白某前后协商三次,依然没有谈拢。

15万元对周某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离婚官司还没了结,老婆就留下上小学的女儿不知去向。他一边照顾女儿一边打工挣钱,生活十分艰难。

樊九平也十分苦恼。过了几天,他第四次来到志丹县医院。

向白家讲明了周某的情况后,在樊九平的软硬兼施下,白某终于答应了只要7.8万元医药费。

“就当自己倒霉,遇到这种情况谁也没办法。就是上法庭审判,他还是拿不出来,总不能把他往绝路上逼吧!”白某唉声叹气地说。

双方签订协议,兑付了部分医药费,樊九平作为担保人在协议上签了字。几经波折,历时半个月的调解终于尘埃落定。

“‘九平式调解’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效填补了法治‘法’‘理’背后‘情’的空缺。”甘泉县政法委副书记方海军说,“2018年,九平式调解组织创建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目前,已建成‘九平调解室’68个。”

纠纷怎么解?九平有话说

调解员调解邻里矛盾

一名调解员背后,是两个专业团队

樊九平发挥着人熟、见识广、能说会道的优势,让桥镇村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为政府把严了信访矛盾的“入口关”,有效拉近了干群关系。

2010年9月,桥镇乡新庄科村施某受到丈夫打骂,一气之下从安塞县跑回娘家。并向丈夫贾某提出离婚,双方多次协商未果。

一天,贾某带着20余人,开着4辆车,来到新庄科村施某家,准备强行“抢人”。

樊九平看到这阵仗后,有些担心。年轻人气盛,随时都可能闹出大乱子。于是,他主动联系到了派出所、司法所、村干部的协助。

经过一天的反复劝说,双方都打开了心扉。贾某当着双方父母的面,写下不再动手打人的保证书。

施某当天晚上就跟着贾某一起回了安塞。在多方协助下,樊九平有效化解了这场婚姻纠纷。

两年后,夫妻俩带着可爱的儿子,提着烟酒专门来感谢樊九平。

在调解一些情况复杂、涉及人员较多的矛盾纠纷时,樊九平经常会请求司法的协助;在法院诉前调解需要人民调解参与时,樊九平也会积极配合。

为了弥补基层调解员在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不足,甘泉县利用“两说一联”机制,建立了由多名优秀调解员组成的专家库和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组成的“说法团”,实现“草根”调解员与专业团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作战。

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机结合,不仅是调解工作机制的创新,还预防了当时人双方“永结世仇”的可能,消除了当事人与司法机关的对立情绪,拉近了干群关系。

2015年撤乡并村后,六个村合并成了现在的桥镇村,组成六个村民小组。

各组情况不尽相同,其中要数王家湾小组最为特殊。刚撤并进桥镇村时,王家湾民风彪悍,常有村民惹是生非。

早年受水质影响,全组多数人身有残疾,一直未形成规模主导产业。

男女老少时常围着村头的磨盘,东家长西家短来消磨时间。小摩擦大矛盾不断发生,上访事件也是全村最多的。就这样,王家湾沦为全村“后进组”。

樊九平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王家湾迎头赶上。

他开始走东串西,挨户了解情况。发现王家湾一些村民缺乏自信和上进心。要改变这一状态,就要让他们有事可做,产业有收入、见效益。

镇村干部考察研究,奶山羊养殖是个风险小、收入稳定、群众易于接受的产业,很适合王家湾组上的情况。樊九平带领着村组干部热火朝天的干,可是村民却不支持,征地不配合,对入社分红也有分歧。

“有问题咱就解决,这个项目不能黄。”樊九平依然信心坚定,终于在2017年底,王家湾奶山羊养殖基地建成落地。

在产业发展链条上,村民不仅在自家门口挣到了钱,还增长了不少见识。

忙碌起来的王家湾人,风气焕然一新,矛盾纠纷少了,邻里互助多了;“伸手要”的少了,“比干劲”的多了。

本刊记者 卢 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