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業績下滑、被頻頻監管之後,這家“家族式券商”又“出事”了?

券商中的夫妻店,故事也不少。

繼業績下滑、被頻頻監管之後,這家“家族式券商”又“出事”了?

以“長期穩定持續收益”為投資理念的華林證券(002945.SZ),如今又有新動作。

華林證券於今年一月份成功登陸A股;五月份公司高管大換血,公司實際控制人親自上陣走向“臺前”.......作為國內唯一一家上市的“家族式券商”,華林證券的發展動態備受關注。

1

剛剛走向臺前,如今又要退出?

11月13日華林證券發佈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林立、其妻子潘寧、表兄鍾納分別辭去總經理、財務總監、監事會主席職位。此次人事變動完成後,林立只在公司擔任董事長,潘寧擔任公司董事及副總裁,鍾納辭職後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繼業績下滑、被頻頻監管之後,這家“家族式券商”又“出事”了?

5月23日公司發佈公告稱,董事長林立擔任華林證券首席執行官職位。公司這一人事變動被業界認為,林立正式走到前臺的信號。

繼業績下滑、被頻頻監管之後,這家“家族式券商”又“出事”了?

然而林立這次佈局意欲何為?

對此,廣東展富資產總經理鍾海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夫妻搭檔在同一家機構任職不便於做風險隔離。對上市公司來說,家族式的管理效率跟市場化競爭的券商相比很難有優勢,同時在風險管理上還可能存在一定的隱患,需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華林證券已經有超過10個重要崗位發生人事變動,原合規總監兼董事會秘書趙嘉華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職務、首席執行官(CEO)陳永健因個人原因離任、首席風險官的朱文瑾換屆後不再擔任首席風險官、副總裁張文離任……

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直接引來深交所的問詢,而問詢中“能否確保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的制衡和監督”這一問題備受外界關注。這個疑問其實從華林證券上市之初就一直存在爭議,其異於同行的股權結構和人事安排,一度被貼上“家族式券商”、“夫妻店”等標籤。

然而在2016年林立出任董事長之前,公司均由職業經理人管理。先後有2003年高洪星團隊,2007年胡關金團隊,2012年薛榮年團隊管理。2013年陳永健出任華林證券CEO輔佐華林證券上市,華林證券上市不久陳永健便辭去CEO職務。

2

家族式基因遍佈“全身”

華林證券作為國內民營資本系族控股金融機構,其“家族式”基因遍佈公司股權,多位“血緣家屬”在公司任職。

華林證券的前身江門證券(有限)公司於1988年成立,2002年公司前身發展陷入困境。立業集團、深圳市怡景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景食品”)、希格瑪三家股權錯綜纏繞的民營企業進入江門證券,並於2003年正式更名為“華林證券”。

經過一系列增資擴股、股權轉讓,2009年,華林證券全部國有股東悉數退出。據招股書顯示,除了前三大股東,其餘十家公司均為立業集團的股份代持者。2013年,對代持股權清理之後,華林證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立業集團、怡景食品、希格瑪分別持有華林證券71.62%、19.95%、8.43%的股份。這樣的股權結構維持到其IPO前夜。

據招股書披露,立業集團的股東林立與鍾菊清是母子關係,怡景食品的股東張則勝和張育民為兄弟關係,希格瑪的股東鍾納和鍾蔓為兄妹;林立和鍾納為表兄弟關係。除此之外,不存在關聯關係和一致行動人關係。

不過小券發現,華林證券不光第一和第三大股東關係匪淺,第一大股東立業集團和第二大股東怡景食品也是淵源頗深。

據天眼查顯示,立業集團曾於1995年到2002年8月期間是怡景食品的股東之一。緊接著,林立的弟弟林潛成為該公司股東及董事長,一個月之後又退出股東列表。巧的是,這一系列變動的時間節點與怡景食品入股華林證券的時間點極為相近。

據自媒體“叩叩財訊”報道,有知情人士向其透露,這三家公司(立業集團、怡景食品、希格瑪)實際上都是林立一手創辦的。

林立悄無聲息地掌控了華林證券絕大多數股份。

據立業集團此前披露的一份《募集說明書》顯示,金融業務毛利在立業集團主營業務毛利潤的比重已經連續多年超過50%,其中華林證券貢獻不小。與此同時,立業集團也是華林證券的“客戶”之一,立業集團此前發行的部分債券的主承銷商便是華林證券。

3

明星業務漸行漸遠?

華林證券伴隨著錯綜複雜的“家族基因”於今年1月份上市,但公司業績表現卻不如人意,競爭力也逐漸減弱。

據choice數據顯示,36家A股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收2744.58億元,同比增幅47.5%。而華林證券前三季度實現6.74億元的營收,在36家上市券商中墊底。

據華林證券三季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21億元,同比減少4.72%;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23億元,同比增長71.25%,公司淨利潤實現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當前證券市場向好的行情。

然而其曾經的明星業務卻顏色暗淡。2019年前三季度,華林證券的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5238萬元,同比減少70.96%。在此之前,投行業務曾一度是華林證券業績貢獻最大的業務之一,2015-2018年,投行業務佔到華林證券全年總營收的27.96%、29.2%、30.69%和23%。

除此之外,華林證券多次被監管發函。

今年5月,3天時間兩次被監管下發警示函;8月,再次因為內控問題被監管發函。

上市未滿一年的華林證券表現不盡人意,業績下滑、被監管問詢,如今公司高管再次發生變動。“家族式券商”應該如何發展,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你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