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据查,周世宗柴荣(921-959)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派、艺术家。柴窑瓷器在宋代已极难得,明代一块柴窑残片都难求,有“片柴值千金”之说。柴窑,是后周皇帝柴荣的“皇瓷”,无论学者还是收藏家,未曾见过真实的面目,但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描绘又将它推至古代官窑柴、钧、汝、官、哥、定六窑之首,成为千古最美的青瓷。传说终归传说,如镜中花、水中月,现实生活里却谁也没有见过柴窑瓷器。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清代瓷窑专著《南窑笔记》(张九钺)

那么为什么这么精美的瓷器,现如今我们却见不到呢?

一为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间短,只有短短5年时间,记载柴窑的文献书中在谈及“柴窑花觚”时曾有: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意思是得到一片柴窑的残片,都要用金子把它镶嵌起来以供赏玩,可见其弥足珍贵。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清《南窑笔记》对柴窑的记载

二是后周皇帝柴荣是一个文韬武略,才智过人的好皇帝,他清吏治,整军纪,选人才,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御用的官窑——柴窑烧制的瓷器不是为个人享乐,是为了供应南征北战的将士的日用所需,一打起仗来,刀光剑影,命都没了,哪来的念头保护瓷器呢?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某外地网友提供的柴窑瓷器

在现实生活里却难以见到柴窑整器,那么到底柴窑岀自哪里呢?近期汝州文化界老师杨占营公布了一则新发现:《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茹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不知《南窑笔记》上柴窑“造于汝州”的这此史料证据,对真正揭开柴窑之瞇是否有所帮助?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刻有“柴”字的柴窑瓷器



一、 依照张九钺的《南窑笔记》分析:

1、柴窑造于周武德年间,回答了柴窑的创烧时间。2,柴窑的油料中添加了玻璃,玛瑙,回答了柴窑釉色何以美,以及柴窑的继承者——汝窑,釉料中添加玛瑙的由来。3、柴窑的特点是“四如”,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4、指明了柴窑的创烧地点,即“造于汝州”。5、指出柴窑的市场价值非常高,即“瓷值千金”。6、指出柴窑的创烧,来自武德皇帝的命令。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刻有“柴”字的柴窑瓷器



二、据相关古代史料记载的柴窑瓷器特征:
1、柴窑瓷器是采用失蜡法工艺制作,胎釉厚度最薄者仅有1.35mm。对柴窑“薄如纸”的形容包括了胎釉的厚度,并非指胎或釉单独的厚度。2、柴窑瓷器的釉中有无气泡和有气泡两种。3、柴窑瓷器的釉中无气泡者胎壁不透光或微透光,釉中有气泡者胎壁半透光。4、手敲柴窑瓷器发声如磬。5、柴窑瓷器的胎质是瓷胎,胎质坚致细润洁白。圈足并非粗黄土足(个别圈足呈淡黄色是因垫烧时造成的,有的圈足和口沿涂有黑色料)。6、柴窑瓷器的内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刻有“大周”字样的柴窑瓷器



外彩色釉一致。7、柴窑瓷器釉色多为红、蓝、绿、黄等色。8、柴窑瓷器的纹饰有三种:一是凹凸的模印纹饰,是釉下彩的鸟、魚草纹饰,纹饰工艺采取勾勒法,先着淡红色,后再用黑色在淡红色上勾绘岀魚的体形、鱼鱗、魚鳍等图案。这种勾勒法的釉下彩纹饰应属五代首创。三是以动物与兵器造型的双耳纹饰装饰。9、柴窑瓷器釉面有细开片纹或大开片纹。10、柴窑瓷器底部均有篆字体的“柴”和“官”字款识。工匠时有将“柴”、“官”字贴反了的字款现象。这种款识是五代宫廷柴窑瓷器的首创和特色。凡是黄釉的瓷器底款均为“柴”字。这些款识否定了前人论述的 “宋以前之古瓷均无款识为记”的说法。11、柴窑瓷器造型秀丽典雅,精美绝伦,多为瓶类,大多有双耳装饰。12、柴窑瓷器有一部分是矿物质釉,与北宋宫廷“易定”瓷器的釉质特征相同。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三、历代史书对柴窑的记载(供参考):

1、《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曹昭撰,该书成于明洪武年间,原著三卷,书中在论及柴窑时写道:“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明《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对柴窑的记载

2、明代中期,王佐对曹昭的《格古要论》进行了增补,章次也有所变更,取名为《新格古要论》。书中论述柴窑,对曹昭洪武版的内容有所增改:“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3、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中有云: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多得。”

4、明张应文在其《清秘藏》中有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此必亲见,故论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5、明代谢肇淅《五杂俎》记载道:“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6、明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中,对柴窑的论述与谢肇制大致相同:“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

7、明代谷应泰在天启年间刊行的《博物要览》记载:“昔人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论》云,柴窑足多黄土,何相悬也。”

8、明代人周履靖在《夷门广牍》中有记:“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9、明张谦德《瓶花谱》对柴窑记曰:“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

10、明代记载柴窑的典籍还有:高谦的《遵生八笺》、文震亨的《长物志》,但所记与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相同;此外,还有田之蘅的《留青日札》。

11、清代梁同书在其所撰的《古窑器考》中记曰:“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12、清代朱琰《陶说》亦称:“后周柴窑,柴世宗时所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13、清宣统时期程村居士在《柴窑考证》中记载:“故言瓷,皆自柴、汝、官、哥、定始,汝、官、哥、定虽亦不多见,然世间尚存者,至柴器则珍逾星凤矣。谚云,柴窑片瓦值千金,极言其难得可贵也,考柴窑,乃后周显德初年所烧窑,在河南郑州,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只称御窑,至宋始以柴窑别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沙泥为坯,足露黄土,滋润细媚,色异制精,为古来诸窑之冠,非后人所能伪为。”在说到柴窑的价值时,程村居士更如是说:“按柴瓷,实为吾国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较之宋均其贵重奚啻倍蓰!”

14、清代记载柴窑的文献还有:刘廷玑的《在园杂志》、赵延灿的《南村随笔》、唐铨衡的《文房肆考》、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

此外,《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的诗:《咏柴窑碗》《咏柴窑碗》《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

15、民国时期,赵汝珍《古董辨疑》称:“柴窑真器今日绝不易得,瓷器以秘色为最古,次则为柴窑,而柴窑之特点四,薄如纸为四特点之一,此尽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极不易得,而谓薄如纸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后周柴世宗当国甚暂,所烧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时已极难得。”

16、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有对柴窑的记载:“唐始尚窑器,柴周以后,降及宋世,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建安等各窑竞出。”又记:“古窑以柴、汝最重,官、定次之,历岁已久,流传绝少,柴窑之器,世不经见。”

柴窑真的在汝州?专家说:有记载!(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