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收官再現“表格牛”,虛假冒領“深套”如何解?

電影《驢得水》講述了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的教師們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冒領薪水的故事。這看似是荒誕的鬧劇,但在扶貧領域,諸如此類的虛報冒領現象卻在各地不時上演。

最近,“驢得水”又有了新版本。有媒體曝光寧夏西海固地區一村莊,個別農戶在實施產業到戶項目過程中,存在租借牛抵衝項目牛,從購進牛變為購買票證和耳標,以套取扶貧補貼的現象,讓扶貧牛驟變“表格牛”。(11月13日 《中國青年報》)

借牛租牛騙取扶貧款,這樣的扶貧是認認真真走過場。實際上,類似“表格牛”並不是個案。今年2月,黔東南州天柱縣白市鎮紀委接到群眾舉報,鎮幹部楊佐隆幫扶的貧困戶龍某某沒養牛卻領取了“因戶施策”扶貧資金。去年11月,九壩鎮高崗村支部副書記楊用燦,借牛騙取扶貧產業補助金,被群眾向縣紀委監委舉報。去年5月28日,來賓市興賓區紀委對外通報稱,南泗鄉的5戶貧困戶原本並沒有養牛,為了套取國家補助,竟然借別家的牛來拍照,以此通過驗收。

“表格牛”頻現貧困戶,“鳩佔鵲巢”,尚可“瞞天過海”,其根源何在?一方面是監督管理、信息核實缺位所致。有些地方扶貧帶有“短視思維”,只管名額超不超員、數據達不達標,“有時候還沒核查或核查不徹底,錢就兌付了”,對資料、數據的真偽缺乏有效甄別。如此一來,名存實無的扶貧牛堂而皇之出現在各種表格上,也就不足為怪了。另一方面,很多村民的勞動脫貧意識淡薄。如報道中提及,在同一個村莊,有人信奉“借牛”比養牛容易,掙錢比“套錢”麻煩,也有人相信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原本家境貧困,在扶貧資金支持下,不等不靠不要,牛棚越來越滿,家底越來越厚,背後暴露了村民間文化思想水平、意識、素養的巨大差距。歸根結底,“表格牛”問題不僅要歸咎於監管不嚴密、不到位,還要聚焦“思想根子”對病症、尋對策。

“借牛騙補”虛於應付,雖可騙到產業資金,但卻不可持續,錢用完了照樣貧困,並沒有在產業減貧上產生“造血”效用。而想方設法打扶貧款主意,既影響扶貧攻堅的大局,又有損社會公平。當前全面脫貧進入“倒計時”,“表格牛”背後的問題尤需引起重視。

現實中,回頭看是遏制騙補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由於扶貧任務重、工作緊,驗收組精力有限、人手不足,很多地方的核查力度較弱,光靠加強監督管理並不能徹底堵住“冒領門”。除了加大倒查、核實力度,把冒領的可能性預估得更為充分,還必須在實踐中遇水搭橋、逢山開路,開好“扶志藥”,糾偏“窮思想”,從根本上剔除其懶惰之“惡習”,打消其僥倖之心理。四川巴中市小田村探索出的“鄉村道德銀行”機制,被視為一種根治懶惰病的良法。2017年7月,在幫扶單位巴中市委宣傳部的引導下,該村舉地區之先,導入銀行管理理念,創造性地開展“鄉村道德銀行”建設活動,每季度對村裡155戶村民,從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勤勞致富、清潔衛生、孝老愛親等5個大項32個小項進行評定,按標準加分、扣分,年度積分集中兌換生產生活用品,趟出了一條鄉村治理的新路子。實施以來,村民的精神風貌、道德素養髮生質的變化。

解決好“深入骨髓”的懶惰病,把貧困群眾從“窮窩”裡挪出來,關鍵在於方法與落實。號準了“脈”,看準了“病”,主動“換位思考”,降低脫貧致富的門檻與風險,讓貧困戶真切感受到主動脫貧的收穫與實惠。如此,扶貧政策何以會成其懶惰“對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